天天看点

46;《石道》良言第46讲:赏石“游戏”法,自由如云霞

现在讲,欣赏奇石形式之美、发现其审美价值的第三个具体方法:“赏石'游戏'法”。

该法指的是赏石主体对奇石抽象形式采取“自由的游戏”、“观念的游戏”以及“生命过剩之余的游戏”等审美体验活动,以产生不同游戏幻象、获得不同美感的一种方法。

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能浮光掠影式地介绍。

一、在“空间的外形游戏”中,我们运用“自由的游戏”,来体验表现人的“灵魂”方式的奇石

46;《石道》良言第46讲:赏石“游戏”法,自由如云霞

图1,皓月,灵璧石,吴湖帆 藏

抽象形式。比如吴湖帆收藏的灵璧石《皓月》(见图1),其形状“敦厚”地很,像个“老实人”的形象;只是因为其中的几个洞,这个“老实人”便不简单起来,是个“智慧的老实人”。赏石人由此产生“游戏幻象”。

当然,笔者认为,表现人的“灵魂”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其典型范式即为奇石“米芾”系列。

显然,人们从该系列的“孔、洞”的“虚无”的形体特征中,所得到的“游戏幻象”,就与人世间的智慧的人的形象有关。

以此类推,该奇石范式“皱”的形体特征,让人产生的“游戏幻象”,就会与悠长的岁月有关;该奇石范式的“漏、透”的形体特征,它让人产生的“游戏幻象”与环境有关,即经过岁月洗礼的清廉的人,他们希望在不会让人“碰壁”的环境里“游刃有余”地施展抱负。

二、在“空间的外形游戏”中,运用“观念的游戏”,人们来体验表现人“思维”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从而产生“游戏幻象”。

笔者认为,表现人“思维”的奇石抽象形式,它的普遍形式,即为奇石“构成性抽象”系列。

这是因为,该系列形式是节约得不能再节约的奇石形式了,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奇石形

46;《石道》良言第46讲:赏石“游戏”法,自由如云霞

图2,锁云,灵璧石,明·米万钟 旧藏

式了。比如明代米万钟的旧藏——灵璧石《锁云》(见图2),赏石主体通过对它们“空间的外形游戏”的目的,是再次来压缩它们的形式,以便把握它们那表现神髓、神韵的主要部分,即它们形式的意向性的关键趋向——“无”,而省略其它无关的部分,并通过含蓄性、暗示性、象征性来掩藏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无”正是赏石主体从中获得的“纯情感”的物质依托。

三、在“空间的外形游戏”中,我们运用“生命过剩之余的游戏”,来体验表现人“高级需求”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从而产生“游戏幻象”。

在《石道》第二卷第53章里,笔者介绍了表现人“高级需求”的奇石抽象形式,即奇石范式“云头雨脚”系列。

如果要引起对该类奇石范式——“云头雨脚”系列的审美游戏,赏石主体就只有超越物质需求而达到精力过剩,才可以进行类似的活动。

也就是说,只有想象力的任意活动与自由的奇石抽象形式相统一时,审美游戏才会产生。当然,这其中需要理性的参与,更要求赏石人敢于为外观而牺牲实在。

当从奇石“云头雨脚”系列的“上大下小”本质特征中取回外观,并以外观参与到想象力中进行游戏的时候,赏石主体想象力的游戏就会发生飞跃而成为审美游戏。

因此,在“空间的外形游戏”中,不论是在“自由的游戏”中,还是在“观念的游戏”中,或者是在“生命过剩之余的游戏”中,赏石主体都能够感受到奇石抽象形式的美。因之,奇石抽象形式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实现。

当然,从该讲座的一千四百多字中,人们获得的只是关于奇石抽象形式的具体审美方法的一些皮毛而已。如果想了解具体的内容,那就只有等待《石道》(1-5卷)的出版以后。石友请耐心等待、多多理解。

吕耀文完稿于“二为斋”

练习一:小时候,相信都玩过“捉迷藏”的游戏,还记得乐在其中的一些情趣吗?

练习二:现在,都玩手机里的游戏了,若痴迷其中,难以自拔。这里有哪些让人着迷的感觉?

练习三:“赏石'游戏'法”,它居于以上两种游戏的中间吗?如果是,判断依据是什么?如果不是,理由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