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講,欣賞奇石形式之美、發現其審美價值的第三個具體方法:“賞石'遊戲'法”。
該法指的是賞石主體對奇石抽象形式采取“自由的遊戲”、“觀念的遊戲”以及“生命過剩之餘的遊戲”等審美體驗活動,以産生不同遊戲幻象、獲得不同美感的一種方法。
由于篇幅的原因,這裡隻能浮光掠影式地介紹。
一、在“空間的外形遊戲”中,我們運用“自由的遊戲”,來體驗表現人的“靈魂”方式的奇石

圖1,皓月,靈璧石,吳湖帆 藏
抽象形式。比如吳湖帆收藏的靈璧石《皓月》(見圖1),其形狀“敦厚”地很,像個“老實人”的形象;隻是因為其中的幾個洞,這個“老實人”便不簡單起來,是個“智慧的老實人”。賞石人由此産生“遊戲幻象”。
當然,筆者認為,表現人的“靈魂”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其典型範式即為奇石“米芾”系列。
顯然,人們從該系列的“孔、洞”的“虛無”的形體特征中,所得到的“遊戲幻象”,就與人世間的智慧的人的形象有關。
以此類推,該奇石範式“皺”的形體特征,讓人産生的“遊戲幻象”,就會與悠長的歲月有關;該奇石範式的“漏、透”的形體特征,它讓人産生的“遊戲幻象”與環境有關,即經過歲月洗禮的清廉的人,他們希望在不會讓人“碰壁”的環境裡“遊刃有餘”地施展抱負。
二、在“空間的外形遊戲”中,運用“觀念的遊戲”,人們來體驗表現人“思維”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進而産生“遊戲幻象”。
筆者認為,表現人“思維”的奇石抽象形式,它的普遍形式,即為奇石“構成性抽象”系列。
這是因為,該系列形式是節約得不能再節約的奇石形式了,更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奇石形
圖2,鎖雲,靈璧石,明·米萬鐘 舊藏
式了。比如明代米萬鐘的舊藏——靈璧石《鎖雲》(見圖2),賞石主體通過對它們“空間的外形遊戲”的目的,是再次來壓縮它們的形式,以便把握它們那表現神髓、神韻的主要部分,即它們形式的意向性的關鍵趨向——“無”,而省略其它無關的部分,并通過含蓄性、暗示性、象征性來掩藏或者表達自己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無”正是賞石主體從中獲得的“純情感”的物質依托。
三、在“空間的外形遊戲”中,我們運用“生命過剩之餘的遊戲”,來體驗表現人“進階需求”方式的奇石抽象形式,進而産生“遊戲幻象”。
在《石道》第二卷第53章裡,筆者介紹了表現人“進階需求”的奇石抽象形式,即奇石範式“雲頭雨腳”系列。
如果要引起對該類奇石範式——“雲頭雨腳”系列的審美遊戲,賞石主體就隻有超越物質需求而達到精力過剩,才可以進行類似的活動。
也就是說,隻有想象力的任意活動與自由的奇石抽象形式相統一時,審美遊戲才會産生。當然,這其中需要理性的參與,更要求賞石人敢于為外觀而犧牲實在。
當從奇石“雲頭雨腳”系列的“上大下小”本質特征中取回外觀,并以外觀參與到想象力中進行遊戲的時候,賞石主體想象力的遊戲就會發生飛躍而成為審美遊戲。
是以,在“空間的外形遊戲”中,不論是在“自由的遊戲”中,還是在“觀念的遊戲”中,或者是在“生命過剩之餘的遊戲”中,賞石主體都能夠感受到奇石抽象形式的美。因之,奇石抽象形式的審美價值得到了實作。
當然,從該講座的一千四百多字中,人們獲得的隻是關于奇石抽象形式的具體審美方法的一些皮毛而已。如果想了解具體的内容,那就隻有等待《石道》(1-5卷)的出版以後。石友請耐心等待、多多了解。
呂耀文完稿于“二為齋”
練習一:小時候,相信都玩過“捉迷藏”的遊戲,還記得樂在其中的一些情趣嗎?
練習二:現在,都玩手機裡的遊戲了,若癡迷其中,難以自拔。這裡有哪些讓人着迷的感覺?
練習三:“賞石'遊戲'法”,它居于以上兩種遊戲的中間嗎?如果是,判斷依據是什麼?如果不是,理由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