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石斑鱼

拉丁学名

Epinephelussp

别称

石斑、鲙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

亚纲

辐鳍鱼亚纲

鲈形目

鳍科

石斑鱼属

分布区域

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特点

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

赞誉

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种类级别

163种石斑鱼类,有20种面临灭绝,另有5种属濒危水平。

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主要产地

台湾地区的渔业产量约在140万吨左右,产值逾250亿元人民币,远洋渔业约占台湾地区渔业产量的60%。台湾总渔会理事长黄一成表示,远洋捕捞的渔业资源是有限的,未来餐桌上的水产品以养殖为主是一个大方向。

台湾素有“石斑鱼王国”的美誉,有适合石斑鱼养殖的天然地理环境,严格的药剂管控措施,养殖规模很大,2014年产量约2.5万吨,销往大陆约1.8万吨。

浙江是传统渔业大省,2014年,全省渔业总产量570余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40多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近年来,浙江远洋捕捞渔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达到570余艘,综合开发能力居全国首位,以鱿鱼和金枪鱼大洋性开发为主导,过洋性合作为补充,海上运输补给和基地配套的远洋渔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台湾基层渔民交流周活动在杭州启幕。浙台远洋渔业、水产养殖等企业或协会、渔会代表分别签署了多个合作意向或协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形态特征

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一周龄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15~20万粒,分批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石斑鱼生长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250~3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500~600克,三龄鱼体重达800~9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200~250克,二龄鱼体重400~500克,三龄鱼体重达700~800克。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福建省钓石斑鱼历史悠久,据记载,平潭县钓鲙鱼业始于清朝,已有300年历史。每年4~11月为钓鲙鱼汛期,5~10月为旺汛,有“立夏鲙鱼满岩下”之说。延绳钓与手钓为钓捕石斑鱼的主要捕捞工具。1993年产量达1900多吨,主产区平潭县与连江县的产量超过全省的一半。目前,石斑鱼养殖有网箱、筑堤和池养三种形式,已成为福建省沿海的创汇渔业。养殖苗种大部分来自天然海区捕捞的小规格鱼种。近几年,青石斑鱼已开始批量人工育苗,为大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1)点带石斑鱼吻短钝,背鳍8~11根棘,基底无黑斑,体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体侧及各鳍上分散着斑点。为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南海名贵鱼类。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最适水温22~28℃,18℃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失去平衡。可进行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2)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3)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

(4)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石斑鱼,你还在吃吗?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万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