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布的源头-藤

文:蒋伟

摘 要:

“布”的出现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是人类创新发展和追求时尚的体现,更是人类遮羞美化走向文明的最重要标志。而“布”不是天生存在,必有其源头。我国最早发现纺织物,是在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江苏吴县草山遗址出土的三块葛藤纤维碳化了的纺织残片。“葛”属于藤本植物,又名“葛藤”。说明古人对植物特别是对以藤本为代表植物早期的应用,到中期用藤等柔软易塑植物用经纬方法编织,到后期能用“葛藤”等植物皮剥丝制作成布料。这发展过程清晰展现人类早期以“藤”为代表的植物编织对布料纺织的作用。

关键词:

藤本植物 编织 纺织 作用

“布”的出现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是人类创新发展和追求时尚的最好体现,更是人类遮羞美化走向真正文明阶段的最重要标志。而布是什么时候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发生的?是每一个地球人都想知道关于人类纺织如何起源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布”的源头,首先要知道“布”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布”是用细丝线采用经纬方法用手工编织的柔软块状料,看出了线和经纬方法组成布最基本的部分。经纬是工艺技术的处理,线才是决定“布”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线又是绳子的最小单元,绳子就成了线的源头。仿佛给我们这样的提示,找到绳子的源头就知道了布真正的来历。

然而、远古是没有绳子、更没有布,炎帝、黄帝和嫘祖麻桑纺丝已经是原始纺织非常发达的后期,已经是对绳子精加工完全的掌握。最原始绳子就成为布的源头,知道绳子是从什么地方来,怎样开始使用,就是解开了布料的来历。让我们在现实和考古以及信使资料中揭开“布”真正来源这一神秘的面纱。

一.影像资料揭示藤对绳的作用

对植物编织了解中让我对藤编更有古朴痕迹的感动,记忆也特别深刻。这些难忘的画面深深的印记在脑海里,成为解开“布”来源的有力线索。

让我们首先聚焦到一个现在还在发生的画面。

各大报纸和中央电视台都播报过的大凉山悬崖村,当地村民们外出,孩子们上学下山时就是用藤条搭建起来的爬梯外出。当村民认为购买绳索都感觉极其昂贵,维修更换费用将是一大难题的时候,满山藤条就是搭建爬梯最好的材料。

布的源头-藤

图片1.大凉山悬崖村学生扶藤条下山

让我们再聚焦到这样的图像中。

视频资料拍摄的在1998年现代人与原始部落人群第一次友好碰面的画面里,在画面中仿佛看到原始人与现代人唯一的差别就是服装的不同,从原始人头部的树叶和颈部的藤条项链以及绑扎叶裙的绳索,仿佛暗示了植物编织和布料纺织之间内在的联系,揭示藤条树叶与布的相互作用。

布的源头-藤

图片2.非洲原始人对藤条和树叶的应用

中华创世主女娲和伏羲与藤和布的故事。

关于“藤”和“布”在中国的大地上传奇感人事有很多,他们不仅在应用功能上给我们展现感动,在美丽的传说故事中更是体现了它的弥足珍贵和美好吉祥的寓意,但美丽的故事总有它一个美好的开始。这个故事可以从人类之母女娲和伏羲说起,《山海经》记载人类之母女娲人身蛇尾用藤条和树叶为衣服(藤就是布)并用青藤搅泥创造了人类 ,女娲和伏羲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伏羲相传其人用藤条和树叶为围巾,兽皮当裙子,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这大概就是人类经纬编织方法最早的雏形吧!女娲身上的青藤和树叶是不是创世前混沌大地上最早“布”的雏形呢?在中国古老故事里女娲用藤条和树叶遮身(最早布)并用青藤搅泥创造男人和女人,找到了最好的出处。

布的源头-藤

图片3.女娲用藤条和树叶作布衣遮身

让我们再观看这样的画面。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生命1》的故事内容里给我们呈现这样的画面,植物果实有坚硬的果皮,黑帽悬猴想食用里面的果实想出了办法,它首先把果实摘下来,然后再把果实放置有阳光处晒十几天,让其水分蒸发形成比较干脆的效果,然后去掉果皮并将果实放置石窝(石窝如碗)上固定住,这时黑帽悬猴就用前肢举起石头砸向干脆的果实,分享里面的美食。

布的源头-藤

图片4.黑帽猿猴拿石头砸坚果

画面中反映出黑帽猿猴已如此聪明,为什么只有猿人进化成人,而黑帽猿猴还是猿猴。也许有一个答案,就是掌握编织技术后点燃了人的超强智慧。想起这些遥远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事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说明原始人类初期利用大自然现有的材料为自己服务,一定是不二的选择。

藤、柔韧坚实保持时间长久又易于编织成为其材料的首选。

二.考古发现话说藤与绳

考古发现国内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重庆巫山人遗址,这时期已经进入直立人阶段,开始使用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石片等器物为生活服务。我们可以遥想当时没有绳索出现的情况下,古猿人打猎后也许就是用当时最方便柔软坚实,身边随处可见可拿的藤条来绑扎抬运猎物。

布的源头-藤

图片5.直立人时期人类与藤条等接触广泛

这在四川阆中风水博物馆里用雕塑表现远古人用藤条绑扎树木,搭建巢居和杆栏居房屋以及抬运猎物的画面里就有清晰的展示。四川阆中风水博物馆里的开篇就讲述了远古早期人类从穴居到巢居再到杆栏居的进化过程,这些居住方式的变化在绳子没有出现的时代里,就是用藤条绑扎树木,搭建巢居和杆栏居房屋以及抬运猎物。冥想这些遥远的场景画面,应该给我们显示了一些早期文明如何起源的可贵痕迹,证明了“藤”才是绳子应用最原始雏形的结论。

布的源头-藤

图片6.阆中风水博物馆用藤条绑扎抬运猎物的雕塑

我国在位于云南的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人类居住地有炭屑,即有可能是生活中使用植物碳化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植物燃烧的余烬。这些发现也许可以说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开始对植物用于生活中的使用,对植物进行编织服务与生活或许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布的源头-藤

图片7.山顶洞发现原始人使用的骨针

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掘出土了一枚尖端锐利,针身圆滑,尾部穿孔的骨针。针长82毫米,直径3.1-3.3 毫米,针眼部分已经残破。这枚骨针的发现在我国纺织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说明大约距今约1.7-1.8万年前的古人类已经开始使用骨针缝制兽皮和粗纤维布料衣服。表明两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原始的缝纫工具,掌握了对线的应用,能缝缀简单的布料。骨针的出现标志人类早期对手工艺制造技术熟练的掌握。

布的源头-藤

图片8.葛藤植物皮剥丝制作的纺织布料残片

我国最早发现纤维物,是在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江苏吴县草山遗址出土的三块葛藤纤维碳化了的纺织物残片。“葛”属于藤本植物,这说明古人类对植物对“藤”使用和利用比纺织布料早的结论,印证了“藤”到“布”紧密的发展进化关系。

“夏布”有世界纺织活化石之称,在当今还在应用的一项最为典型的传统布料制作的手工工艺,它就是从植物“苎麻”上剥皮为丝线经过12道工序制作成最原始初级的布料。目前在中国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福建等地区,都还保留采用当地植物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传统手工艺技术制作出精彩植物布料的现实场景画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创新发展和不断追求时尚美好生活的伟大智慧和工匠精神。

布的源头-藤

图片9.苎麻皮剥丝处理后传统手工艺制作夏布

三.文献资料话说藤与布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距今6500---6000年之间,传说他发明了衣服(就是布),教会人们遮体御寒。黄帝时期,在缝织方面,达到了广泛运用。《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也与葛本植物为最早织物残片联系起来。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织制造技术的提高,布料纺织技术才能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黄帝内经》和《淮南子》记载:“手经指挂”,是指把一根根纱线依次接在同一根上木棍上,另一端也依次接在另一根木棍上面。并把被两根木棍绷紧的纱线绷劲,绷紧的纵向纱就成了经纱,一次横线织入的纱就成了纬纱。

结束语

通过以上现实和考古以及文献资料仿佛给我们印证了“藤为布源、布为服始、服暖人间”进化发展的关系,展现了“藤-绳-丝-布”发展进化的路径,揭示了“布”从何而来可贵的线索,在探询纺织布料起源上打开了一扇窗户。

寻根是人类有记忆、有思想的高级物种进步的表现,与生俱来一直存在的人文情怀。当文明的曙光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真正点亮,也许从不同历史资料和现实画面投射出的微弱影子中,给了一个符合逻辑的说明和标注。讲述了以“藤”为植物编织出现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作用,诠释了它是纺织“布”重要的源头。

布的源头-藤

藤、布元素创意“经纬之光”表达人类创新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张春光. 华夏人文根源探寻[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 吕思勉. 中国通史[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3] 田昌五. 华夏文明起源[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布的源头-藤

版权注册•法律保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