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偉
摘 要:
“布”的出現人與動物有了差別,是人類創新發展和追求時尚的展現,更是人類遮羞美化走向文明的最重要标志。而“布”不是天生存在,必有其源頭。我國最早發現紡織物,是在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江蘇吳縣草山遺址出土的三塊葛藤纖維碳化了的紡織殘片。“葛”屬于藤本植物,又名“葛藤”。說明古人對植物特别是對以藤本為代表植物早期的應用,到中期用藤等柔軟易塑植物用經緯方法編織,到後期能用“葛藤”等植物皮剝絲制作成布料。這發展過程清晰展現人類早期以“藤”為代表的植物編織對布料紡織的作用。
關鍵詞:
藤本植物 編織 紡織 作用
“布”的出現人與動物有了差別,是人類創新發展和追求時尚的最好展現,更是人類遮羞美化走向真正文明階段的最重要标志。而布是什麼時候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發生的?是每一個地球人都想知道關于人類紡織如何起源的問題。
我們要了解“布”的源頭,首先要知道“布”最重要的組成單元。“布”是用細絲線采用經緯方法用手工編織的柔軟塊狀料,看出了線和經緯方法組成布最基本的部分。經緯是工藝技術的處理,線才是決定“布”最重要的基礎材料,線又是繩子的最小單元,繩子就成了線的源頭。仿佛給我們這樣的提示,找到繩子的源頭就知道了布真正的來曆。
然而、遠古是沒有繩子、更沒有布,炎帝、黃帝和嫘祖麻桑紡絲已經是原始紡織非常發達的後期,已經是對繩子精加工完全的掌握。最原始繩子就成為布的源頭,知道繩子是從什麼地方來,怎樣開始使用,就是解開了布料的來曆。讓我們在現實和考古以及信使資料中揭開“布”真正來源這一神秘的面紗。
一.影像資料揭示藤對繩的作用
對植物編織了解中讓我對藤編更有古樸痕迹的感動,記憶也特别深刻。這些難忘的畫面深深的印記在腦海裡,成為解開“布”來源的有力線索。
讓我們首先聚焦到一個現在還在發生的畫面。
各大報紙和中央電視台都播報過的大涼山懸崖村,當地村民們外出,孩子們上學下山時就是用藤條搭建起來的爬梯外出。當村民認為購買繩索都感覺極其昂貴,維修更換費用将是一大難題的時候,滿山藤條就是搭建爬梯最好的材料。

圖檔1.大涼山懸崖村學生扶藤條下山
讓我們再聚焦到這樣的圖像中。
視訊資料拍攝的在1998年現代人與原始部落人群第一次友好碰面的畫面裡,在畫面中仿佛看到原始人與現代人唯一的差别就是服裝的不同,從原始人頭部的樹葉和頸部的藤條項鍊以及綁紮葉裙的繩索,仿佛暗示了植物編織和布料紡織之間内在的聯系,揭示藤條樹葉與布的互相作用。
圖檔2.非洲原始人對藤條和樹葉的應用
中華創世主女娲和伏羲與藤和布的故事。
關于“藤”和“布”在中國的大地上傳奇感人事有很多,他們不僅在應用功能上給我們展現感動,在美麗的傳說故事中更是展現了它的彌足珍貴和美好吉祥的寓意,但美麗的故事總有它一個美好的開始。這個故事可以從人類之母女娲和伏羲說起,《山海經》記載人類之母女娲人身蛇尾用藤條和樹葉為衣服(藤就是布)并用青藤攪泥創造了人類 ,女娲和伏羲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伏羲相傳其人用藤條和樹葉為圍巾,獸皮當裙子,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罟,用于捕魚打獵。這大概就是人類經緯編織方法最早的雛形吧!女娲身上的青藤和樹葉是不是創世前混沌大地上最早“布”的雛形呢?在中國古老故事裡女娲用藤條和樹葉遮身(最早布)并用青藤攪泥創造男人和女人,找到了最好的出處。
圖檔3.女娲用藤條和樹葉作布衣遮身
讓我們再觀看這樣的畫面。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播出《生命1》的故事内容裡給我們呈現這樣的畫面,植物果實有堅硬的果皮,黑帽懸猴想食用裡面的果實想出了辦法,它首先把果實摘下來,然後再把果實放置有陽光處曬十幾天,讓其水分蒸發形成比較幹脆的效果,然後去掉果皮并将果實放置石窩(石窩如碗)上固定住,這時黑帽懸猴就用前肢舉起石頭砸向幹脆的果實,分享裡面的美食。
圖檔4.黑帽猿猴拿石頭砸堅果
畫面中反映出黑帽猿猴已如此聰明,為什麼隻有猿人進化成人,而黑帽猿猴還是猿猴。也許有一個答案,就是掌握編織技術後點燃了人的超強智慧。想起這些遙遠和現在還在發生的事應該給我們一些啟示,也說明原始人類初期利用大自然現有的材料為自己服務,一定是不二的選擇。
藤、柔韌堅實保持時間長久又易于編織成為其材料的首選。
二.考古發現話說藤與繩
考古發現國内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迹是距今200萬年左右的重慶巫山人遺址,這時期已經進入直立人階段,開始使用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石片等器物為生活服務。我們可以遙想當時沒有繩索出現的情況下,古猿人打獵後也許就是用當時最友善柔軟堅實,身邊随處可見可拿的藤條來綁紮擡運獵物。
圖檔5.直立人時期人類與藤條等接觸廣泛
這在四川阆中風水博物館裡用雕塑表現遠古人用藤條綁紮樹木,搭建巢居和杆欄居房屋以及擡運獵物的畫面裡就有清晰的展示。四川阆中風水博物館裡的開篇就講述了遠古早期人類從穴居到巢居再到杆欄居的進化過程,這些居住方式的變化在繩子沒有出現的時代裡,就是用藤條綁紮樹木,搭建巢居和杆欄居房屋以及擡運獵物。冥想這些遙遠的場景畫面,應該給我們顯示了一些早期文明如何起源的可貴痕迹,證明了“藤”才是繩子應用最原始雛形的結論。
圖檔6.阆中風水博物館用藤條綁紮擡運獵物的雕塑
我國在位于雲南的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人類居住地有炭屑,即有可能是生活中使用植物碳化的結果,也有可能是植物燃燒的餘燼。這些發現也許可以說明當時的古人類已經開始對植物用于生活中的使用,對植物進行編織服務與生活或許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
圖檔7.山頂洞發現原始人使用的骨針
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發掘出土了一枚尖端銳利,針身圓滑,尾部穿孔的骨針。針長82毫米,直徑3.1-3.3 毫米,針眼部分已經殘破。這枚骨針的發現在我國紡織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說明大約距今約1.7-1.8萬年前的古人類已經開始使用骨針縫制獸皮和粗纖維布料衣服。表明兩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創造了原始的縫紉工具,掌握了對線的應用,能縫綴簡單的布料。骨針的出現标志人類早期對手工藝制造技術熟練的掌握。
圖檔8.葛藤植物皮剝絲制作的紡織布料殘片
我國最早發現纖維物,是在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江蘇吳縣草山遺址出土的三塊葛藤纖維碳化了的紡織物殘片。“葛”屬于藤本植物,這說明古人類對植物對“藤”使用和利用比紡織布料早的結論,印證了“藤”到“布”緊密的發展進化關系。
“夏布”有世界紡織活化石之稱,在當今還在應用的一項最為典型的傳統布料制作的手工工藝,它就是從植物“苎麻”上剝皮為絲線經過12道工序制作成最原始初級的布料。目前在中國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福建等地區,都還保留采用當地植物進行加工處理,通過傳統手工藝技術制作出精彩植物布料的現實場景畫面,展現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創新發展和不斷追求時尚美好生活的偉大智慧和工匠精神。
圖檔9.苎麻皮剝絲處理後傳統手工藝制作夏布
三.文獻資料話說藤與布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距今6500---6000年之間,傳說他發明了衣服(就是布),教會人們遮體禦寒。黃帝時期,在縫織方面,達到了廣泛運用。《黃帝内經》也載:遠古時期,先人們用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編織葛床睡眠,用葛纖維紡繩織布,編葛鞋;用葛根充饑、醫病;葛根為華夏人類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也與葛本植物為最早織物殘片聯系起來。
《中國通史》記載:大約5000年前,随着農業的發展和手工編織制造技術的提高,布料紡織技術才能出現并逐漸發展起來。《黃帝内經》和《淮南子》記載:“手經指挂”,是指把一根根紗線依次接在同一根上木棍上,另一端也依次接在另一根木棍上面。并把被兩根木棍繃緊的紗線繃勁,繃緊的縱向紗就成了經紗,一次橫線織入的紗就成了緯紗。
結束語
通過以上現實和考古以及文獻資料仿佛給我們印證了“藤為布源、布為服始、服暖人間”進化發展的關系,展現了“藤-繩-絲-布”發展進化的路徑,揭示了“布”從何而來可貴的線索,在探詢紡織布料起源上打開了一扇窗戶。
尋根是人類有記憶、有思想的進階物種進步的表現,與生俱來一直存在的人文情懷。當文明的曙光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真正點亮,也許從不同曆史資料和現實畫面投射出的微弱影子中,給了一個符合邏輯的說明和标注。講述了以“藤”為植物編織出現對人類文明産生的作用,诠釋了它是紡織“布”重要的源頭。
藤、布元素創意“經緯之光”表達人類創新發展程序
參 考 文 獻
[1] 張春光. 華夏人文根源探尋[M]. 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2] 呂思勉. 中國通史[M].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
[3] 田昌五. 華夏文明起源[M].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
版權注冊•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