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作者:名都阳光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上海中学生→云南边陲插队知青→省先进知青模范→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被隔离审查。这就是朱克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1950年11月,朱克家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上海一家纺织品供应站的业务员,母亲是纱厂女工。朱克家有兄弟姐妹五人,朱克家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忙于生计,从不过问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但是朱克家兄妹五人都学习刻苦努力。朱克家更是从小养成做事用心、学习认真的好习惯,他为人随和友善,生活简朴和乐观,能吃苦耐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住房紧张,但他不管酷暑严冬,总是拥挤在一间破旧的阁楼里,在昏暗的灯关下读书学习。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在农村当老师

父母因为是普通工人,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即使生活再紧张,也要供他上学读书,父母的愿望是让他读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学。

然而,一场突然而至的运动,打碎了父母心中的梦想。1967年朱克家初中毕业,1969年高中毕业,刚刚走出校门的他,还没来得及走入社会,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打乱了他的人生规划,他和成千上万的青年一样,欣然接受国家安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朱克家被分配到云南省南端的勐腊县勐仑公社勐掌生产队,成为一名插队知青。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公社社员在一起

目不识丁的母亲心里犯嘀咕:“为什么工人阶级的后代,却要去接受半无产阶级农民教育呢?不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吗?”时代潮流容不得任何人去思索和审视这一切。

云南省勐腊县勐仑公社属于偏远山区,远离大城市,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朱克家这位在大城市的长大的青年学生却毫不畏惧,他种种克服困难,坚决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住最差的屋子,干最重的活。朱克家这样说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来到勐掌生产队,首先是参加农业劳动,起早贪黑下地干活。随后又申请上山做了一名教师,由于工作勤奋,他终于用辛勤的汗水、坚实的足迹登上了思茅地区(当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于云南)和云南省先进知识青年代表会议的讲台。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公社社员参加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推荐参加云南省团代会并列为常委候选人。

随后机会接踵而来。常驻云南的上海市知识青年慰问团的热心人发现了他,出于一种职责,慰问团整理了关于朱克家的典型及安置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材料寄回上海并向市有关作了汇报。随后《文汇报》将朱克家的事迹材料经过摘抄、打印作为“内参”,送市有关领导参阅。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公社社员在一起聊天

官运来的很突然,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注定朱克家要出名要出人头地了。一份关于朱克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事迹材料,被当时主管文教宣传工作的徐景贤看到了,他立即转呈姚文元。姚文元立刻批示:要宣传,速派人去云南调查核实。那年代,只要是姚文元选中了的目标,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朱克家注定要火一把。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少数民族群众合影

这样一来,朱克家就由一个小有名气的云南省先进知青,升格为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当时,朱克家对这突如其来的幸运感到不安,他对记者将他的思想境界拔得过高表示担忧,记者对他说:“用不着谦虚,这是革命的需要。”就这样,朱克家的人生轨迹在不断改写着。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孩子们在一起

记者就关于朱克家的通讯稿清样送回上海,姚文元看到后说:“这么好的同志不能入党,那么什么人才能入党呢?”一句话,立刻就有人从上海一个电话要打到云南,省、县、公社,一级一级传下去,朱克家一夜之间突击入党,时间是1973年4月21日,当时朱克家还在省里开会,他的入党手续已经办好。三个月以后,他知道自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知青楷模朱克家作报告

《红旗》《人民日报》等先后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朱克家先进事迹。《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发表了通讯员的报道《农村也是大学》的长篇通讯。“编者按”由张春桥亲自撰写。文章一出,《云南日报》转载,并组织了几版配合文章加以宣传。紧随其后《文汇报》,马上抛出一篇更有份量的文章:《贫下中农的好儿女》进行了长篇报道加以渲染。朱克家先进事迹名扬天下,命运将他推上了更大更快幸运之船。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公社社员开山挖渠

朱克家的事迹,按照当时《人民日报》报道宣传所概括的五个小标题归纳为《上山》《办学》《理想》《波折》和《扎根》五个音符。

上山。他刚来西双版纳时,被分到坝子里的傣寨当农民。那里风景如画,景色迷人,风尾竹随风摇曳,凤凰花飞霞迷人,缅挂飘溢馨芳,而朱克家立志上山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意志坚定,他毅然决然上山,来到爱尼山扎根山村。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办学。上山以后,他来到的英登生产队文革前办的一所小学当了一名山村教师。这里地无三尺平,拾头尽是山,出门爬陡坡。爱尼山,实际是近乎原始部落的山寨,学校有五六十名孩子等着朱克家去当“孩子王”。平地、伐木、砍草、登房、修操场,他用已学会的木工手艺打桌子、板凳、乒乓球桌。开始,他用普通话讲课,爱尼孩子都是“呒西吉那(听不懂)”,他就学了爱尼语。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和公社社员在一起劳动

理想。大山还夜色笼罩梦中,朱克家就听到山寨妇女们用木碓春米的声音,于是他想帮助她们解脫。他找到生产队长,提出购买手扶拖拉机的建议,他亲自学会了驾驶技术,并开回了山寨。将拖拉机拆了装,装了拆,摸索改装带动碾米机的技术,他成功了。

回上海探亲期间,他四处找资料,学电工,回寨后找水源、查地形、搞方案、建电站,他和当地群众一道挖山开渠,引来瀑布山泉进行水利发电,他又一次获得成果,于是山上村民用上电。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朱克家在田间地头劳动

波折。插队知青时间久了,有返城进了工厂,有的通过关系被推荐上了大学。朱克家也有过思想波动,有一天,他被公社推荐进昆明师范学院读书。但他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使他认识到“阶级敌人为什么要劝我走?贫下中农为什么要热情留下我?”所以,他拒绝上大学,坚持留在山村教书。

扎根。为了扎根农村,朱克家通过自学,掌握了理发手艺、裁剪技术、木工工艺;在教学之余,他来坚持为社员修理收音机、手电筒、打火机等等,同群众打成一片,实现了自己的扎根山区的夙愿。

从此,朱克家出名了,他的官运享通,仕途青云直上,先是云南省批林批孔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列席省委工作。1973年10月,22岁的朱克家被推选为十大代表,随后当选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四届人大常委委员,25岁住进了原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住过的小洋房。

好花不常开,好运不常来,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1976年10月,四人帮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11月,朱克家在云南昆明被隔离审查。他没有违法乱纪,审查结束后,他被下放劳动,但被开除了党籍。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岁插队知青到23岁中央委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朱克家

高处不胜寒,朱克家终究回到了火热的人间。1979年3月,经上级批准,朱克家成为云南省恩洪煤矿一号井掘进队、洗煤厂工人。1987年8月起为云南省恩洪煤矿工会电视差转台职工。1995年1月起任云南省恩洪煤矿恩洪大厦经理,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