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作者:名都陽光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上海中學生→雲南邊陲插隊知青→省先進知青模範→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被隔離審查。這就是朱克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迹。

1950年11月,朱克家出生于上海一個普通勞工家庭,父親是上海一家紡織品供應站的業務員,母親是紗廠女工。朱克家有兄弟姐妹五人,朱克家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忙于生計,從不過問孩子學習成績好壞。但是朱克家兄妹五人都學習刻苦努力。朱克家更是從小養成做事用心、學習認真的好習慣,他為人随和友善,生活簡樸和樂觀,能吃苦耐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裡住房緊張,但他不管酷暑嚴冬,總是擁擠在一間破舊的閣樓裡,在昏暗的燈關下讀書學習。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在農村當老師

父母因為是普通勞工,勤儉持家,省吃儉用,即使生活再緊張,也要供他上學讀書,父母的願望是讓他讀完國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學。

然而,一場突然而至的運動,打碎了父母心中的夢想。1967年朱克家國中畢業,1969年高中畢業,剛剛走出校門的他,還沒來得及走入社會,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打亂了他的人生規劃,他和成千上萬的青年一樣,欣然接受國家安排,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朱克家被配置設定到雲南省南端的勐臘縣勐侖公社勐掌生産隊,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公社社員在一起

目不識丁的母親心裡犯嘀咕:“為什麼勞工階級的後代,卻要去接受半無産階級農民教育呢?不是勞工階級上司一切嗎?”時代潮流容不得任何人去思索和審視這一切。

雲南省勐臘縣勐侖公社屬于偏遠山區,遠離大城市,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朱克家這位在大城市的長大的青年學生卻毫不畏懼,他種種克服困難,堅決要求去最艱苦的地方,住最差的屋子,幹最重的活。朱克家這樣說說:“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夠鍛煉人的意志”,來到勐掌生産隊,首先是參加農業勞動,起早貪黑下地幹活。随後又申請上山做了一名教師,由于工作勤奮,他終于用辛勤的汗水、堅實的足迹登上了思茅地區(當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屬于雲南)和雲南省先進知識青年代表會議的講台。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公社社員參加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工作業績突出,他被推薦參加雲南省團代會并列為常委候選人。

随後機會接踵而來。常駐雲南的上海市知識青年慰問團的熱心人發現了他,出于一種職責,慰問團整理了關于朱克家的典型及安置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材料寄回上海并向市有關作了彙報。随後《文彙報》将朱克家的事迹材料經過摘抄、列印作為“内參”,送市有關上司參閱。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公社社員在一起聊天

官運來的很突然,這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注定朱克家要出名要出人頭地了。一份關于朱克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事迹材料,被當時主管文教宣傳工作的徐景賢看到了,他立即轉呈姚文元。姚文元立刻批示:要宣傳,速派人去雲南調查核實。那年代,隻要是姚文元選中了的目标,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朱克家注定要火一把。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少數民族群衆合影

這樣一來,朱克家就由一個小有名氣的雲南省先進知青,升格為聞名全國的知青楷模。當時,朱克家對這突如其來的幸運感到不安,他對記者将他的思想境界拔得過高表示擔憂,記者對他說:“用不着謙虛,這是革命的需要。”就這樣,朱克家的人生軌迹在不斷改寫着。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孩子們在一起

記者就關于朱克家的通訊稿清樣送回上海,姚文元看到後說:“這麼好的同志不能入黨,那麼什麼人才能入黨呢?”一句話,立刻就有人從上海一個電話要打到雲南,省、縣、公社,一級一級傳下去,朱克家一夜之間突擊入黨,時間是1973年4月21日,當時朱克家還在省裡開會,他的入黨手續已經辦好。三個月以後,他知道自己已經是中國共産黨黨員了。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知青楷模朱克家作報告

《紅旗》《人民日報》等先後全國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朱克家先進事迹。《人民日報》和《文彙報》發表了通訊員的報道《農村也是大學》的長篇通訊。“編者按”由張春橋親自撰寫。文章一出,《雲南日報》轉載,并組織了幾版配合文章加以宣傳。緊随其後《文彙報》,馬上抛出一篇更有份量的文章:《貧下中農的好兒女》進行了長篇報道加以渲染。朱克家先進事迹名揚天下,命運将他推上了更大更快幸運之船。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公社社員開山挖渠

朱克家的事迹,按照當時《人民日報》報道宣傳所概括的五個小标題歸納為《上山》《辦學》《理想》《波折》和《紮根》五個音符。

上山。他剛來西雙版納時,被分到壩子裡的傣寨當農民。那裡風景如畫,景色迷人,風尾竹随風搖曳,鳳凰花飛霞迷人,緬挂飄溢馨芳,而朱克家立志上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意志堅定,他毅然決然上山,來到愛尼山紮根山村。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辦學。上山以後,他來到的英登生産隊文革前辦的一所國小當了一名山村教師。這裡地無三尺平,拾頭盡是山,出門爬陡坡。愛尼山,實際是近乎原始部落的山寨,學校有五六十名孩子等着朱克家去當“孩子王”。平地、伐木、砍草、登房、修操場,他用已學會的木工手藝打桌子、闆凳、乒乓球桌。開始,他用國語講課,愛尼孩子都是“呒西吉那(聽不懂)”,他就學了愛尼語。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和公社社員在一起勞動

理想。大山還夜色籠罩夢中,朱克家就聽到山寨婦女們用木碓春米的聲音,于是他想幫助她們解脫。他找到生産隊長,提出購買手扶拖拉機的建議,他親自學會了駕駛技術,并開回了山寨。将拖拉機拆了裝,裝了拆,摸索改裝帶動碾米機的技術,他成功了。

回上海探親期間,他四處找資料,學電工,回寨後找水源、查地形、搞方案、建電站,他和當地群衆一道挖山開渠,引來瀑布山泉進行水利發電,他又一次獲得成果,于是山上村民用上電。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朱克家在田間地頭勞動

波折。插隊知青時間久了,有返城進了工廠,有的通過關系被推薦上了大學。朱克家也有過思想波動,有一天,他被公社推薦進昆明師範學院讀書。但他通過學習經典著作,思想覺悟不斷提高,使他認識到“階級敵人為什麼要勸我走?貧下中農為什麼要熱情留下我?”是以,他拒絕上大學,堅持留在山村教書。

紮根。為了紮根農村,朱克家通過自學,掌握了理發手藝、裁剪技術、木工工藝;在教學之餘,他來堅持為社員修理收音機、手電筒、打火機等等,同群衆打成一片,實作了自己的紮根山區的夙願。

從此,朱克家出名了,他的官運享通,仕途青雲直上,先是雲南省批林批孔辦公室副主任,同時列席省委工作。1973年10月,22歲的朱克家被推選為十大代表,随後當選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四屆人大常委委員,25歲住進了原雲南省委書記閻紅彥住過的小洋房。

好花不常開,好運不常來,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1976年10月,四人幫壽終正寝退出曆史舞台,11月,朱克家在雲南昆明被隔離審查。他沒有違法亂紀,審查結束後,他被下放勞動,但被開除了黨籍。

朱克家的跌宕人生路:18歲插隊知青到23歲中央委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朱克家

高處不勝寒,朱克家終究回到了火熱的人間。1979年3月,經上級準許,朱克家成為雲南省恩洪煤礦一号井掘進隊、洗煤廠勞工。1987年8月起為雲南省恩洪煤礦工會電視差轉台職工。1995年1月起任雲南省恩洪煤礦恩洪大廈經理,過着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

——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必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