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每天都接受了好多信息,又错过了好多信息?你是不是习惯了“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八分钟读完一本书”?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在某呼上为自己的疑惑寻找答案?你是不是习惯了在一天开始的时候先看看热搜?如果是的话,那欢迎你来到碎片化时代!

那么在碎片化时代里,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设想这样一幕,在某一个月明星稀、刚刚吃饱的夜晚,娟娟在某乎上提了个问题:某音、某条、某博上瘾怎么破?很快,她就看到了小新的回答:我上瘾,我快乐,为什么要破?看见这个回答,娟娟心中莫名升起一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感觉,于是回复了小新的回答,然后小新又回复了娟娟的回复。两人越聊越投机,就加了微信。半个月后,小新在微信里给娟娟唱歌,唱“亲爱的我多么幸运,人海中能够遇见你”,自此,两人成了情侣,各自发了朋友圈宣布脱单。
小新和娟娟,基本算是“志同道合”,因为相同,所以相爱。但他们的相同之中还有不同,娟娟是带着自我怀疑,已经上瘾,又觉得上瘾不对;而小新则是上瘾就上瘾,只要感觉好,就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会上瘾呢?
某音、某博、某呼,虽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APP,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产品利用的都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不需要用户一次性投入大量时间,但却能让用户随时打开,随时体验,不需要“书接上回”,也没有“未完待续”,随时都有新东西,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完成对一条信息的接收,好像啥也不耽误。
可很快你会发现,你随时随地都可能打开这些产品,而且常常是忍不住要打开,不打开手就刺挠!虽然每次时间短,但架不住频繁,积少成多,一天下来,花在这些产品上的时间也是大把大把的。《牡丹亭》里有句著名情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娟娟和小新这样对这些产品上瘾的人,大概就是:瘾不知所起,“一网而深”了。
而要设计出有这种魔力的产品,需要先清楚碎片化时间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核心要点就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做到尽可能多的吸引人的信息输出”。某音、某博、某呼这些产品,功能各不相同,可不管是娱乐、新闻还是传递知识,它们全部都做到了这一点。
这句话有点绕,不怎么像人话,我分开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做到尽可能多的吸引人的信息输出”这个核心价值要分成“吸引人的信息”和“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做到尽可能多的信息输出”两部分来说,后者简单说来就是信息的高频输出,就像压缩饼干,一小块就能吃饱,就像潘长江老师,浓缩的都是精华。
我在开头说的“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就是信息的高频输出。有没有高频输出是产品设计的前提,如果你的产品主打的是“从前慢”,那绝对不能在碎片化时间里立足,只能去《向往的生活》碰碰运气了。
而“吸引人的信息”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不可预知且有积极反馈的信息”、“可以便捷获取且有即时回馈的信息”以及“经过整合与发散的权威信息”。
“不可预知且有积极反馈的信息”是在碎片化时间里吸引用户最有效的方法。“不可预知”指的是产品的刷新功能,某博、某音、今日头条每次打开都会自动刷新,刷出的都是你过去没看过的东西,你还没法拦着它刷新,这些刷新出的信息里就可能有我们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在哪、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些不期而遇的小惊喜在心理学上叫“随机奖励”,人们喜欢买彩票,爱玩老虎机,也是受“随机奖励”心理的支配。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你忍不住刷新某博是因为这个心理机制,而不是你手欠。而“积极反馈”的意思是刷新出来的新消息都是你想看的,这一点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大数据和智能推送发明之后,这个不可思议却变成了小意思。
智能推送功能就像是贾宝玉身边的焙茗、天启皇帝身边的魏忠贤、武则天身边的张易之一样,专门投其所好,你喜欢啥,就给你推送啥。小新就是无意中看了两回苍老师的写真,你猜怎么着?从此波多野结衣、北野望、桃谷绘里香等诸位老师就被纷纷推送给了小新,真是琳琅满目,看得他应接不暇。
试问,这样“无法预知且有积极反馈的信息”怎么能够不上瘾?怎么能让小新不爱它?不过前几天娟娟无意间看到了小新的某博,大怒,秀眉紧蹙,口吐芬芳,逼着小新搜索了一个礼拜的NBA,现在他的智能推送已经罕有容貌姣好穿得少的日本老师,全都是身强力壮穿得少的美国壮汉了。虽然小新也是球迷,但只有这些,不免有一种“嘴里淡出鸟来了”的感觉。即便是智能推送,也还是不懂男人的身不由己。
“可以便捷获取且有即时回馈的信息”实际就是心理学中的“瓜子理论”。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体会,当我们面对一盘瓜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随手抓起来嗑一个,然后又嗑一个,不知不觉嗑了一个又一个,直到一盘瓜子变成了一堆瓜子皮,我们才满意一笑。这是因为嗑瓜子这个动作太简单,不需要技巧,不需要时间,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这就构成了最初的诱惑。而且我们嗑一个瓜子就能吃到一个瓜子仁,付出马上得到回报,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奖赏回路”,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立即就有正面的反馈,大脑会鼓励我们重复这件事。
反之,如果一件事我们只付出却没回报,大脑就会劝我们趁早拉倒,这就是成语“半途而废”的心理成因。所以人们会对“即时反馈”上瘾。比如娟娟,利用等公交的时间,她就能在蘑菇街上看到当季的流行穿搭,还能学到适合自己的当季流行穿搭,然后在坐公交的时候在淘宝上给自己买齐所需装备。她还会把链接发给小新问他意见,他一定会说好,她会抱怨好贵,随后微信弹窗显示:你收到来自小新的转账。
在等车和坐车的这些碎片时间里,娟娟分别用了蘑菇街、淘宝和微信,而这些产品全都给了她“即时回馈”,她知道了现在这个时节该穿什么,她找到了该穿的衣服,她得到了买衣服的钱,而且她还顺便考验了男友,夯实了爱情。这样“效果好,起效快”的产品,谁不爱呢?
而很多酒吧里摆放的游戏机,利用的同样是瓜子理论。人去酒吧的理由,大体可以归结为五点:放松、撩汉、撩妹、买醉、聚会。这些是正事,或者说是这段休闲时光里的正事。但总不能只做一件事,比如撩妹未遂,想缓解尴尬,就会到游戏机前头玩一会,或者约的人没到,不愿意在吧台干坐着,也会玩一会游戏机,玩一局需要的时间不多,不会耽误正事,可以随时结束,又能不停继续。随玩随爽,这也是能便捷获取的即时回馈。
我有个开酒吧的学员,他跟我大姨妈算是“英雄所见略同”,把瓜子理论与碎片化时间结合到了一块。他说酒吧里放游戏机不会明显让生意变得更好,但有助于增加客户粘性。他的酒吧里就有那么几个熟客,来了点一杯酒,站在游戏机前玩很久,而一些本来已经准备离开的客人,也会因为随便玩了会游戏机而留下来。那些有家有工作的成年人,已经被迫告别了游戏厅,但对于游戏机带来的即时回馈的瘾还在,用碎片时间就能玩、并且马上能得到快乐的游戏机,就成了他们抵御不了的诱惑。
知道了“瓜子理论”,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婚礼现场和大年三十的炕头上摆的是瓜子花生,而不是核桃椰子。明白了“即时反馈”,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刷某博的时候总是时间飞逝,而写报告的时候,时间却像挤出来的胶水一样,悄悄凝固。
针对人们痴迷即时回馈的心理和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的全新生活方式,很多产品应运而生,让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里就能很好的体验这些产品,并且能让用户在短暂的碎片化时间里就爱上这些成品,这感觉就像唐伯虎看见秋香、西门庆看见潘金莲、我看见我老婆一样,一见钟情。
而另一款利用碎片化时间吸引用户的产品某乎,依靠的则是“经过整合与发散的权威信息”。某呼对问题的整合与发散能力,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的百科有本质区别,例如你只是问了一个关于电影《复仇者联盟》的问题,却能在回答里看到有关漫威的信息,可以看到关于钢铁侠、雷神、绿巨人、美国队长这些英雄独立电影的信息,还可以看到寡姐都拍过哪些限制级的作品。
问一个问题,就能得到一套完整的信息,这个特色让很多并不稀缺的公开信息在整合、发散之后形成了独立性,稀缺性。某呼在早期严格的邀请制度,为某呼树立起一个严谨、专业、靠谱的“人设”。有了这样的大众形象之后,就会形成“从众心理”。所谓的从众心理就是“大家都说好”,所以我也觉得好。在获得了社会的权威认同之后,某呼火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和某博一样,某呼同样立足于当代人的信息焦虑,但区别是,某博满足的是人们的娱乐信息,而某呼满足人们的是知识信息。某呼就像个人生导师,还是一个随时等着给你答疑解惑的人生导师,你需要的时候,它都在。
像娟娟这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生活、对社会、对职场有好多的疑问,在工作中也会随时遭遇知识盲点,过去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可能要查很多资料,看很多书,但在某呼里,一条解答就都解决了,也就是半杯咖啡的时间。用碎片时间就能获得新知识,这让大广上进青年为之着迷,一有问题,就想去某呼上找答案,久而久之,没问题也要上某呼,看看别人问题的答案。
如果想要设计出一款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让消费者上瘾的成品,做到成瘾理论与碎片化时间相结合,以上说到的这几点,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不管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利用碎片化时间已经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那些针对碎片化时间为卖点的产品,不是“乘人之危”,也不是居心不良,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就像在工业时代,铁路诞生了,在需要教育老公的时代,搓衣板诞生了。
对这些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产品上瘾,不只是因为那些藏在大脑里的特殊机制,还因为爱,因为离不开。
Supervised by 郑仁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