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每天都接受了好多資訊,又錯過了好多資訊?你是不是習慣了“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八分鐘讀完一本書”?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在某呼上為自己的疑惑尋找答案?你是不是習慣了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先看看熱搜?如果是的話,那歡迎你來到碎片化時代!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那麼在碎片化時代裡,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設想這樣一幕,在某一個月明星稀、剛剛吃飽的夜晚,娟娟在某乎上提了個問題:某音、某條、某博上瘾怎麼破?很快,她就看到了小新的回答:我上瘾,我快樂,為什麼要破?看見這個回答,娟娟心中莫名升起一種“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感覺,于是回複了小新的回答,然後小新又回複了娟娟的回複。兩人越聊越投機,就加了微信。半個月後,小新在微信裡給娟娟唱歌,唱“親愛的我多麼幸運,人海中能夠遇見你”,自此,兩人成了情侶,各自發了朋友圈宣布脫單。

小新和娟娟,基本算是“志同道合”,因為相同,是以相愛。但他們的相同之中還有不同,娟娟是帶着自我懷疑,已經上瘾,又覺得上瘾不對;而小新則是上瘾就上瘾,隻要感覺好,就沒什麼大不了。可是他們為什麼會上瘾呢?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某音、某博、某呼,雖然是性質完全不同的APP,但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些産品利用的都是使用者的碎片化時間,不需要使用者一次性投入大量時間,但卻能讓使用者随時打開,随時體驗,不需要“書接上回”,也沒有“未完待續”,随時都有新東西,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能完成對一條資訊的接收,好像啥也不耽誤。

可很快你會發現,你随時随地都可能打開這些産品,而且常常是忍不住要打開,不打開手就刺撓!雖然每次時間短,但架不住頻繁,積少成多,一天下來,花在這些産品上的時間也是大把大把的。《牡丹亭》裡有句著名情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娟娟和小新這樣對這些産品上瘾的人,大概就是:瘾不知所起,“一網而深”了。

而要設計出有這種魔力的産品,需要先清楚碎片化時間與資訊之間的關系,核心要點就是“在盡可能少的時間裡做到盡可能多的吸引人的資訊輸出”。某音、某博、某呼這些産品,功能各不相同,可不管是娛樂、新聞還是傳遞知識,它們全部都做到了這一點。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這句話有點繞,不怎麼像人話,我分開給大家解釋一下,“在盡可能少的時間裡做到盡可能多的吸引人的資訊輸出”這個核心價值要分成“吸引人的資訊”和“在盡可能少的時間裡做到盡可能多的資訊輸出”兩部分來說,後者簡單說來就是資訊的高頻輸出,就像壓縮餅幹,一小塊就能吃飽,就像潘長江老師,濃縮的都是精華。

我在開頭說的“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就是資訊的高頻輸出。有沒有高頻輸出是産品設計的前提,如果你的産品主打的是“從前慢”,那絕對不能在碎片化時間裡立足,隻能去《向往的生活》碰碰運氣了。

而“吸引人的資訊”基本可以分為三類,分别是“不可預知且有積極回報的資訊”、“可以便捷擷取且有即時回饋的資訊”以及“經過整合與發散的權威資訊”。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不可預知且有積極回報的資訊”是在碎片化時間裡吸引使用者最有效的方法。“不可預知”指的是産品的重新整理功能,某博、某音、今日頭條每次打開都會自動重新整理,刷出的都是你過去沒看過的東西,你還沒法攔着它重新整理,這些重新整理出的資訊裡就可能有我們喜歡、感興趣的内容,但我們并不知道這些資訊在哪、什麼時候會出現,這些不期而遇的小驚喜在心理學上叫“随機獎勵”,人們喜歡買彩票,愛玩老虎機,也是受“随機獎勵”心理的支配。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明白了,你忍不住重新整理某博是因為這個心理機制,而不是你手欠。而“積極回報”的意思是重新整理出來的新消息都是你想看的,這一點乍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大資料和智能推送發明之後,這個不可思議卻變成了小意思。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智能推送功能就像是賈寶玉身邊的焙茗、天啟皇帝身邊的魏忠賢、武則天身邊的張易之一樣,專門投其所好,你喜歡啥,就給你推送啥。小新就是無意中看了兩回蒼老師的寫真,你猜怎麼着?從此波多野結衣、北野望、桃谷繪裡香等諸位老師就被紛紛推送給了小新,真是琳琅滿目,看得他應接不暇。

試問,這樣“無法預知且有積極回報的資訊”怎麼能夠不上瘾?怎麼能讓小新不愛它?不過前幾天娟娟無意間看到了小新的某博,大怒,秀眉緊蹙,口吐芬芳,逼着小新搜尋了一個禮拜的NBA,現在他的智能推送已經罕有容貌姣好穿得少的日本老師,全都是身強力壯穿得少的美國壯漢了。雖然小新也是球迷,但隻有這些,不免有一種“嘴裡淡出鳥來了”的感覺。即便是智能推送,也還是不懂男人的身不由己。

“可以便捷擷取且有即時回饋的資訊”實際就是心理學中的“瓜子理論”。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體會,當我們面對一盤瓜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随手抓起來嗑一個,然後又嗑一個,不知不覺嗑了一個又一個,直到一盤瓜子變成了一堆瓜子皮,我們才滿意一笑。這是因為嗑瓜子這個動作太簡單,不需要技巧,不需要時間,輕而易舉就能完成,這就構成了最初的誘惑。而且我們嗑一個瓜子就能吃到一個瓜子仁,付出馬上得到回報,人類大腦中有一個“獎賞回路”,如果我們做了一件事,立即就有正面的回報,大腦會鼓勵我們重複這件事。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反之,如果一件事我們隻付出卻沒回報,大腦就會勸我們趁早拉倒,這就是成語“半途而廢”的心理成因。是以人們會對“即時回報”上瘾。比如娟娟,利用等公交的時間,她就能在蘑菇街上看到當季的流行穿搭,還能學到适合自己的當季流行穿搭,然後在坐公交的時候在淘寶上給自己買齊所需裝備。她還會把連結發給小新問他意見,他一定會說好,她會抱怨好貴,随後微信彈窗顯示:你收到來自小新的轉賬。

在等車和坐車的這些碎片時間裡,娟娟分别用了蘑菇街、淘寶和微信,而這些産品全都給了她“即時回饋”,她知道了現在這個時節該穿什麼,她找到了該穿的衣服,她得到了買衣服的錢,而且她還順便考驗了男友,夯實了愛情。這樣“效果好,起效快”的産品,誰不愛呢?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而很多酒吧裡擺放的遊戲機,利用的同樣是瓜子理論。人去酒吧的理由,大體可以歸結為五點:放松、撩漢、撩妹、買醉、聚會。這些是正事,或者說是這段休閑時光裡的正事。但總不能隻做一件事,比如撩妹未遂,想緩解尴尬,就會到遊戲機前頭玩一會,或者約的人沒到,不願意在吧台幹坐着,也會玩一會遊戲機,玩一局需要的時間不多,不會耽誤正事,可以随時結束,又能不停繼續。随玩随爽,這也是能便捷擷取的即時回饋。

我有個開酒吧的學員,他跟我大姨媽算是“英雄所見略同”,把瓜子理論與碎片化時間結合到了一塊。他說酒吧裡放遊戲機不會明顯讓生意變得更好,但有助于增加客戶粘性。他的酒吧裡就有那麼幾個熟客,來了點一杯酒,站在遊戲機前玩很久,而一些本來已經準備離開的客人,也會因為随便玩了會遊戲機而留下來。那些有家有工作的成年人,已經被迫告别了遊戲廳,但對于遊戲機帶來的即時回饋的瘾還在,用碎片時間就能玩、并且馬上能得到快樂的遊戲機,就成了他們抵禦不了的誘惑。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知道了“瓜子理論”,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婚禮現場和大年三十的炕頭上擺的是瓜子花生,而不是核桃椰子。明白了“即時回報”,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刷某博的時候總是時間飛逝,而寫報告的時候,時間卻像擠出來的膠水一樣,悄悄凝固。

針對人們癡迷即時回饋的心理和碎片化時間越來越多的全新生活方式,很多産品應運而生,讓使用者在碎片化時間裡就能很好的體驗這些産品,并且能讓使用者在短暫的碎片化時間裡就愛上這些成品,這感覺就像唐伯虎看見秋香、西門慶看見潘金蓮、我看見我老婆一樣,一見鐘情。

而另一款利用碎片化時間吸引使用者的産品某乎,依靠的則是“經過整合與發散的權威資訊”。某呼對問題的整合與發散能力,和問什麼就回答什麼的百科有本質差別,例如你隻是問了一個關于電影《複仇者聯盟》的問題,卻能在回答裡看到有關漫威的資訊,可以看到關于鋼鐵俠、雷神、綠巨人、美國隊長這些英雄獨立電影的資訊,還可以看到寡姐都拍過哪些限制級的作品。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問一個問題,就能得到一套完整的資訊,這個特色讓很多并不稀缺的公開資訊在整合、發散之後形成了獨立性,稀缺性。某呼在早期嚴格的邀請制度,為某呼樹立起一個嚴謹、專業、靠譜的“人設”。有了這樣的大衆形象之後,就會形成“從衆心理”。所謂的從衆心理就是“大家都說好”,是以我也覺得好。在獲得了社會的權威認同之後,某呼火起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和某博一樣,某呼同樣立足于當代人的資訊焦慮,但差別是,某博滿足的是人們的娛樂資訊,而某呼滿足人們的是知識資訊。某呼就像個人生導師,還是一個随時等着給你答疑解惑的人生導師,你需要的時候,它都在。

像娟娟這種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對生活、對社會、對職場有好多的疑問,在工作中也會随時遭遇知識盲點,過去要補充一個知識點,可能要查很多資料,看很多書,但在某呼裡,一條解答就都解決了,也就是半杯咖啡的時間。用碎片時間就能獲得新知識,這讓大廣上進青年為之着迷,一有問題,就想去某呼上找答案,久而久之,沒問題也要上某呼,看看别人問題的答案。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如果想要設計出一款利用碎片化時間就能讓消費者上瘾的成品,做到成瘾理論與碎片化時間相結合,以上說到的這幾點,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不管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利用碎片化時間已經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那些針對碎片化時間為賣點的産品,不是“乘人之危”,也不是居心不良,而是順應時代的産物,就像在工業時代,鐵路誕生了,在需要教育老公的時代,搓衣闆誕生了。

對這些利用碎片化時間的産品上瘾,不隻是因為那些藏在大腦裡的特殊機制,還因為愛,因為離不開。

想讓使用者上瘾?那就讓他用零碎時間拼湊完整的快樂

Supervised by 鄭仁強老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