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黛玉葬花”已经成为《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片段,人物形象生动,场景凄美,葬花辞句句含泪,不论是暗示了宝玉黛玉未来的悲剧命运还是预示着整个家族的衰亡,不论是对青春短暂的无奈还是对人生易逝的感慨,都动人心魄。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小说中出现过两回,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说的是黛玉葬花,实际上两次都是黛玉宝玉一起葬花。而宝玉在小说还有第三次葬花的经历。

说葬花是黛玉情感的表露和人生经历的感悟,不如说葬花是黛玉宝玉二人心有灵犀、知己深情的体现;说葬花是黛玉对春天消逝的无奈、对落花的感伤,不如说是宝玉对青春对生命易逝的感悟,一回深似一回;说葬花是宝玉对逝去生命的无限悲悯,不如说是宝玉对当下的珍惜与不舍。

宝玉,是真正葬花的那个人。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一次葬花,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携带禁书《西厢记》到园中偷看,偶然遇到黛玉在桃林深处葬花,二人关于如何葬花进行了讨论,宝玉让落花随水而去,黛玉则用土掩埋。黛玉还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是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见黛玉心思细密,了解大观园是一座伊甸园,一旦出了园子,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她追求的不仅是眼前当下的洁净,更是永恒的洁净。宝玉听罢,不是反驳,而是“喜不自禁”,并且说“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立刻与林妹妹站在了同一阵营。

这一幕和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极其相似,就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一行人坐船到藕香榭,经过荷塘,宝玉发表:“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看到同样的景象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二人观点大相径庭,足见二人性格喜好的不同:宝玉喜欢热闹繁华,黛玉欣赏凄美残破。有趣的是当宝玉听完黛玉的话之后,不是反驳不是嘲讽而是立刻表态:“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可能,读者在刚嘲笑过宝玉的出尔反尔如同孩子般的幼稚后,就会立刻被宝玉的深情所打动:不论是对待残荷,还是对待落花,宝玉都认为林妹妹说的都是对的都是好的,而且林妹妹总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林妹妹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我得点赞我得支持!宝玉对黛玉可以说是唯“林妹妹”是听,一往情深。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看到黛玉葬花,宝玉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不觉得惊讶,而是由衷地赞同。原因何在?因为宝玉“爱红”由来已久,他的“爱”包括了尊重、珍惜和保护,绝不仅仅只是喜爱。他也如同黛玉一样,珍惜爱护落花。当他看到“落红成阵”的时候,桃花花瓣落了满身满书,想要抖落又担心脚步践踏了落花,才将一衣兜的花瓣抖在水中。如此爱花惜花,和黛玉不是如出一辙吗?和黛玉不是心有灵犀吗?可知,二玉在精神上早已是知己了。

不止宝玉懂黛玉,黛玉也懂宝玉。当宝玉被袭人叫走离开后,黛玉路过梨香院听到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心有所动,想到的诗句曲文恰好印证着宝玉“葬花”的方式,让流水送落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两无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每一句都在感慨流水和落花的情缘、人们之间情感的变化,情深又无奈,相思又缠绵。

这次葬花,并没有凄凉哀婉的氛围,配合着在朵朵落花中共读西厢,一个是“多愁多病身”,一个是“倾国倾城貌”,含情脉脉蓄而不发,简直是唯美的典范,但二玉的感悟只停留在情窦初开、才子佳人故事的层面之上。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二次葬花的情节浓墨重彩,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鲜明的对比之中展开。

芒种节气,姐妹们在园子里欢天喜地地祭饯花神,要在每棵树、每枝花上都系上旌幡彩线,“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姑娘们又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残”,呼朋引伴,一起玩耍,连一向端庄沉稳的宝钗都连蹦带跳地追扑蝴蝶去了,到处充满着青春活泼热烈的气息。

而黛玉则是独孤一人,手把花锄埋葬落花,含泪吟诵葬花辞,满是凄凉伤感之情。

宝玉呢?向来喜欢热闹喜欢大家聚在一起的他,却义无反顾地参与进黛玉葬花的活动之中。这是他对黛玉用情至深的表现,不论哪种情况,他都不会舍弃黛玉。宝玉收拾各色落花,用衣襟兜了,要送到黛玉的花冢去埋葬。可见,宝玉爱花惜花,不是做给林妹妹看的,是自觉自愿的。二玉之间已然形成了一种默契,落花必埋于花冢。

当宝玉在山坡拐弯处听黛玉吟诵葬花辞,他的反应进一步说明了他懂黛玉,懂她的悲伤,也懂她的孤独。刚开始是点头感慨,表示认同;当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的时候,宝玉感触渐深,自己跌倒在山坡上痛哭不已。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如果说黛玉吟诵葬花辞是因为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宝玉的感悟则突破了伤春惜春的境界,上升到了感悟青春乃至感悟人生的层面。

宝玉不光想到了黛玉,还想到了宝钗、香菱、袭人等,更想到了自己;不光想到大家的花容月貌会消逝,还想到大家美好的青春会消逝,更想到了生命也是如此,一去不回;不光想到了人的生命会消逝,还想到了眼前繁华的景象也会消逝!从落花到青春,从青春到生命,从个体到整体,从人到物,从景到情,无一能逃脱时间的流逝和消磨。“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第二十八回)

首先,宝玉读懂了黛玉,明白了黛玉的孤独和感伤,所以悲伤到不能自已。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第二十八回)。把自己和黛玉放在同一个地位同一个角度去思考去看待,感同身受。

其次,因为宝玉的感同身受,至情至性的言语,二人消除了误会和矛盾,“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感情更加融洽,互相打趣逗乐,“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再次,宝玉也从黛玉身上加深了感悟,明白了时光易逝,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消逝的时刻,自己无法挽留更无法阻挡。这种感悟一直沉淀在宝玉心中,不愿意被打开不愿意去直视,他希望花一直开放,希望姐妹们一直陪伴着自己,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永存。直到大观园被抄检、晴雯被逐病逝、司琪被逐自杀、元春暴毙、迎春被虐致死、林妹妹病逝、贾府被抄,宝玉终于将感悟进行到底,远离世俗出了家。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三次葬花,是宝玉一人。在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与宝玉、芳官、蕊官几个在花草堆中斗草,香菱说采到了“夫妻蕙”,宝玉说采到了“并蒂莲”。游戏结束,人们散去,唯有宝玉没有立刻离开,“蹲在地下,将方才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挖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上,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伏”,看到这一幕的香菱不懂宝玉,“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呢。你瞧瞧,你这手弄得泥污苔滑的,还不快洗去”。

可见对于葬花的行为和内心的情感,并非人人都懂,非知音不可为明了。宝玉这次埋葬的是“夫妻蕙”、“并蒂莲”,暗示着未来宝玉会亲手埋葬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黛玉病逝,他的爱情消逝;迎娶宝钗,他出家而去。

宝玉三次葬花之后,就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情节,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在寿宴上,宝玉和女子们玩的是“抽花签”的游戏,每位女子都抽取了象征自己命运的花签,宝钗抽到了“牡丹”,探春抽到了“杏花”,李纨抽到“老梅”,湘云抽到了“海棠”,麝月抽到了“荼蘼”,黛玉抽到了“芙蓉”,袭人抽到了“桃花”,明确告诉读者,大观园中的女子们都是如同鲜花一样灿烂,有着不同花朵的美丽和特有的个性。

而身在其中的宝玉,会看到花开时的无比绚烂,也会看到花落的百般无奈;也见证绽放时的勃勃生机,也会见证枯萎时悲惨凄凉;他会埋葬落花,也会埋葬大观园中的群芳们;他感受过了“群芳髓(碎)”的痛苦,感受过了“千红一窟(哭)”的凄凉,感受过了“万艳同杯(悲)”的无奈。

宝玉,就是那个真正的葬花人。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宝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