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黛玉葬花”已經成為《紅樓夢》中極為精彩的一個片段,人物形象生動,場景凄美,葬花辭句句含淚,不論是暗示了寶玉黛玉未來的悲劇命運還是預示着整個家族的衰亡,不論是對青春短暫的無奈還是對人生易逝的感慨,都動人心魄。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黛玉葬花”的情節,在小說中出現過兩回,仔細閱讀文本就會發現,說的是黛玉葬花,實際上兩次都是黛玉寶玉一起葬花。而寶玉在小說還有第三次葬花的經曆。

說葬花是黛玉情感的表露和人生經曆的感悟,不如說葬花是黛玉寶玉二人心有靈犀、知己深情的展現;說葬花是黛玉對春天消逝的無奈、對落花的感傷,不如說是寶玉對青春對生命易逝的感悟,一回深似一回;說葬花是寶玉對逝去生命的無限悲憫,不如說是寶玉對當下的珍惜與不舍。

寶玉,是真正葬花的那個人。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一次葬花,在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寶玉攜帶禁書《西廂記》到園中偷看,偶然遇到黛玉在桃林深處葬花,二人關于如何葬花進行了讨論,寶玉讓落花随水而去,黛玉則用土掩埋。黛玉還說明了自己的理由“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幹淨,隻是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了,日久不過随土化了,豈不幹淨”。可見黛玉心思細密,了解大觀園是一座伊甸園,一旦出了園子,一切就都不一樣了。她追求的不僅是眼前當下的潔淨,更是永恒的潔淨。寶玉聽罷,不是反駁,而是“喜不自禁”,并且說“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立刻與林妹妹站在了同一陣營。

這一幕和小說中的另一個情節極其相似,就是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賈母帶着劉外婆遊大觀園,一行人坐船到藕香榭,經過荷塘,寶玉發表:“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黛玉看到同樣的景象卻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着殘荷了。”二人觀點大相徑庭,足見二人性格喜好的不同:寶玉喜歡熱鬧繁華,黛玉欣賞凄美殘破。有趣的是當寶玉聽完黛玉的話之後,不是反駁不是嘲諷而是立刻表态:“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别叫人拔去了。”

可能,讀者在剛嘲笑過寶玉的出爾反爾如同孩子般的幼稚後,就會立刻被寶玉的深情所打動:不論是對待殘荷,還是對待落花,寶玉都認為林妹妹說的都是對的都是好的,而且林妹妹總有與衆不同的見解,林妹妹喜歡的就是我喜歡的,我得點贊我得支援!寶玉對黛玉可以說是唯“林妹妹”是聽,一往情深。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看到黛玉葬花,寶玉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不覺得驚訝,而是由衷地贊同。原因何在?因為寶玉“愛紅”由來已久,他的“愛”包括了尊重、珍惜和保護,絕不僅僅隻是喜愛。他也如同黛玉一樣,珍惜愛護落花。當他看到“落紅成陣”的時候,桃花花瓣落了滿身滿書,想要抖落又擔心腳步踐踏了落花,才将一衣兜的花瓣抖在水中。如此愛花惜花,和黛玉不是如出一轍嗎?和黛玉不是心有靈犀嗎?可知,二玉在精神上早已是知己了。

不止寶玉懂黛玉,黛玉也懂寶玉。當寶玉被襲人叫走離開後,黛玉路過梨香院聽到十二個女孩子在演習戲文,心有所動,想到的詩句曲文恰好印證着寶玉“葬花”的方式,讓流水送落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謝兩無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花落流水紅,閑愁萬種”。每一句都在感慨流水和落花的情緣、人們之間情感的變化,情深又無奈,相思又纏綿。

這次葬花,并沒有凄涼哀婉的氛圍,配合着在朵朵落花中共讀西廂,一個是“多愁多病身”,一個是“傾國傾城貌”,含情脈脈蓄而不發,簡直是唯美的典範,但二玉的感悟隻停留在情窦初開、才子佳人故事的層面之上。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二次葬花的情節濃墨重彩,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在鮮明的對比之中展開。

芒種節氣,姐妹們在園子裡歡天喜地地祭餞花神,要在每棵樹、每枝花上都系上旌幡彩線,“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姑娘們又打扮得“桃羞柳讓,燕妒莺殘”,呼朋引伴,一起玩耍,連一向端莊沉穩的寶钗都連蹦帶跳地追撲蝴蝶去了,到處充滿着青春活潑熱烈的氣息。

而黛玉則是獨孤一人,手把花鋤埋葬落花,含淚吟誦葬花辭,滿是凄涼傷感之情。

寶玉呢?向來喜歡熱鬧喜歡大家聚在一起的他,卻義無反顧地參與進黛玉葬花的活動之中。這是他對黛玉用情至深的表現,不論哪種情況,他都不會舍棄黛玉。寶玉收拾各色落花,用衣襟兜了,要送到黛玉的花冢去埋葬。可見,寶玉愛花惜花,不是做給林妹妹看的,是自覺自願的。二玉之間已然形成了一種默契,落花必埋于花冢。

當寶玉在山坡拐彎處聽黛玉吟誦葬花辭,他的反應進一步說明了他懂黛玉,懂她的悲傷,也懂她的孤獨。剛開始是點頭感慨,表示認同;當聽到“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的時候,寶玉感觸漸深,自己跌倒在山坡上痛哭不已。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如果說黛玉吟誦葬花辭是因為傷春愁思、感花傷己,寶玉的感悟則突破了傷春惜春的境界,上升到了感悟青春乃至感悟人生的層面。

寶玉不光想到了黛玉,還想到了寶钗、香菱、襲人等,更想到了自己;不光想到大家的花容月貌會消逝,還想到大家美好的青春會消逝,更想到了生命也是如此,一去不回;不光想到了人的生命會消逝,還想到了眼前繁華的景象也會消逝!從落花到青春,從青春到生命,從個體到整體,從人到物,從景到情,無一能逃脫時間的流逝和消磨。“是以一而二,二而三,反複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始可解釋這段悲傷。”(第二十八回)

首先,寶玉讀懂了黛玉,明白了黛玉的孤獨和感傷,是以悲傷到不能自已。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又沒個親兄弟親姊妹,雖然有兩個,你難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獨出,隻怕同我的心一樣”(第二十八回)。把自己和黛玉放在同一個地位同一個角度去思考去看待,感同身受。

其次,因為寶玉的感同身受,至情至性的言語,二人消除了誤會和沖突,“黛玉聽了這個話,不覺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雲外了”,感情更加融洽,互相打趣逗樂,“寶玉聽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再次,寶玉也從黛玉身上加深了感悟,明白了時光易逝,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消逝的時刻,自己無法挽留更無法阻擋。這種感悟一直沉澱在寶玉心中,不願意被打開不願意去直視,他希望花一直開放,希望姐妹們一直陪伴着自己,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永存。直到大觀園被抄檢、晴雯被逐病逝、司琪被逐自殺、元春暴斃、迎春被虐緻死、林妹妹病逝、賈府被抄,寶玉終于将感悟進行到底,遠離世俗出了家。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第三次葬花,是寶玉一人。在第六十二回中,香菱與寶玉、芳官、蕊官幾個在花草堆中鬥草,香菱說采到了“夫妻蕙”,寶玉說采到了“并蒂蓮”。遊戲結束,人們散去,唯有寶玉沒有立刻離開,“蹲在地下,将方才夫妻蕙與并蒂菱用樹枝兒挖了一個坑,先抓些落花來鋪墊了,将這菱蕙安放上,又将些落花來掩了,方撮土掩埋平伏”,看到這一幕的香菱不懂寶玉,“這又叫做什麼?怪道人人說你慣會鬼鬼祟祟使人肉麻呢。你瞧瞧,你這手弄得泥污苔滑的,還不快洗去”。

可見對于葬花的行為和内心的情感,并非人人都懂,非知音不可為明了。寶玉這次埋葬的是“夫妻蕙”、“并蒂蓮”,暗示着未來寶玉會親手埋葬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黛玉病逝,他的愛情消逝;迎娶寶钗,他出家而去。

寶玉三次葬花之後,就是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的情節,這樣的結構安排可以說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在壽宴上,寶玉和女子們玩的是“抽花簽”的遊戲,每位女子都抽取了象征自己命運的花簽,寶钗抽到了“牡丹”,探春抽到了“杏花”,李纨抽到“老梅”,湘雲抽到了“海棠”,麝月抽到了“荼蘼”,黛玉抽到了“芙蓉”,襲人抽到了“桃花”,明确告訴讀者,大觀園中的女子們都是如同鮮花一樣燦爛,有着不同花朵的美麗和特有的個性。

而身在其中的寶玉,會看到花開時的無比絢爛,也會看到花落的百般無奈;也見證綻放時的勃勃生機,也會見證枯萎時悲慘凄涼;他會埋葬落花,也會埋葬大觀園中的群芳們;他感受過了“群芳髓(碎)”的痛苦,感受過了“千紅一窟(哭)”的凄涼,感受過了“萬豔同杯(悲)”的無奈。

寶玉,就是那個真正的葬花人。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
寶玉葬花(附:黛玉葬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