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董超,三茅网专栏作家
来源丨职场达人私塾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有小屁孩叫你们「叔叔阿姨」吗?
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你,每次都会和我一样,怀疑自己长得很老。
其实小朋友只是随意说的,但是我们听了,却会很不舒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者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听话者却很难以释怀。
这种现象就好像大自然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浪花四溅。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在职场上,一两句看似无伤大雅的话,却可能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后果。
那要怎么做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有人会说,说话要注意对象的身份,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这句话100%正确,也确实是我们「如何做」的第一步。可实际上,人在说话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经典理论抛却脑后。
有这么个事例:
有一个年轻的员工,姑且叫他小李吧。小李为人稳重踏实,而且工作干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部门的主力干将。他的上司十分的看重他。
一次,公司要安排人,到外地去做项目推广,上司非常的信任他,于是派他带领了几个人,一起去。
小李也非常珍惜这一次机会。决定好好的表现一番。经过周密的考虑,他发现一行的好几个人,包一辆车是最经济而又最实惠的方案。
后来他向老板详细的汇报了一下自己的安排,上司频频的点头,表示认同。
最后,小李说,我决定包一辆车去。说完他发现,上司的脸瞬间发生了变化。然后回答道,包车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你们还是坐公交车去吧。
第二天,人事部通知他,这次的项目推广活动不用他去了,临时换了别人。
小李百思不得其解,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小李在说得激动之时,忘了他是在向领导汇报,征求领导意见,用了「我决定」这三个字。
正是这三个字,让他错失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在上司面前,「我决定」这三个字是让他们反感的。小李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只是顺口说了出来。
一句自以为是无伤大雅的话,却引起了上司的反感,错失了良好的表现。
可见,方法是方法,要能掌握并时刻实践,才是关键。
<h1 class="pgc-h-arrow-right">3</h1>
第二步,就是说话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口无遮拦。
曾经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说话不经大脑。父母总是劝他,但他总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几句话嘛。
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个云游四方的智者,年轻人去拜会,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对智者说一些不尊重的话。
站在一旁的路人,纷纷指责他,可是年轻人却说,不就是几句话嘛,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
智者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跟你讲个故事吧。
曾经有一个樵夫,养着一只从深山捡来的狗熊。
一天,狗熊把家里的一片玉米地搞得乱七八糟。樵夫回来看见了以后,十分的生气。拿起棍子对狗熊就是一顿毒打。
而且边打边骂:「畜生始终是畜生,我白养你了。」打完了以后,他便把狗熊赶出了家门。
第二天,他感到十分的后悔。可是,他再也没有找到过狗熊。
有一天,樵夫上山去劈柴,遇到了一只老虎。眼见着老虎就要朝他扑过去,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于是,闭上眼睛等死。
而就在此时,他听到了搏斗的声音。樵夫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狗熊来救他了。
等到狗熊成功把老虎赶跑了以后,樵夫高兴的迎上去说:「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还疼吗?跟我回去吧。」
可是他没想到,狗熊却说:「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说的那些话,却还让我疼。而且,很疼很疼。」说完,狗熊头也不回的走了。
年轻人听完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
无形的言语,可能会划出最锋利的伤口。这道口子看不见,因此治愈不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4</h1>
最后一步,就是试错。
刚已经说到,道理很简单,但是即便知道了,一样会在实际中踩坑。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道理,却依旧会犯。只有犯了,反省了,才会印象深刻。
实际上这是所有学习环节里,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很多人都是道理懂得一箩筐,实践起来啥也没有。这不叫「学到了」,这只能叫「知道了」。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然,试错不是随便都能试。需要找最保险的地方试。
像上文中的小李,就算和领导说错话了,实际上也没多大关系。关键是那个场合不对,因为这个项目受到领导重视,所以领导会特别关注每一个细节。
这种类型的试错,代价太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为了避免,就应该将功课做在前面。这样,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比如,可以和同事、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自己发现,或者让他们协助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再做反思,予以改正。
任何一个改变的过程,都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需要时间,急不来。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