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董超,三茅網專欄作家
來源丨職場達人私塾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們還很年輕的時候,有小屁孩叫你們「叔叔阿姨」嗎?
相信有過這種經曆的你,每次都會和我一樣,懷疑自己長得很老。
其實小朋友隻是随意說的,但是我們聽了,卻會很不舒服。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者很随意說的一句話,聽話者卻很難以釋懷。
這種現象就好像大自然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浪花四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在職場上,一兩句看似無傷大雅的話,卻可能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後果。
那要怎麼做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有人會說,說話要注意對象的身份,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這句話100%正确,也确實是我們「如何做」的第一步。可實際上,人在說話的時候,很容易把這些經典理論抛卻腦後。
有這麼個事例:
有一個年輕的員工,姑且叫他小李吧。小李為人穩重踏實,而且工作幹練。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成為了部門的主力幹将。他的上司十分的看重他。
一次,公司要安排人,到外地去做項目推廣,上司非常的信任他,于是派他帶領了幾個人,一起去。
小李也非常珍惜這一次機會。決定好好的表現一番。經過周密的考慮,他發現一行的好幾個人,包一輛車是最經濟而又最實惠的方案。
後來他向老闆詳細的彙報了一下自己的安排,上司頻頻的點頭,表示認同。
最後,小李說,我決定包一輛車去。說完他發現,上司的臉瞬間發生了變化。然後回答道,包車的費用還是比較高的,你們還是坐公共汽車去吧。
第二天,人事部通知他,這次的項目推廣活動不用他去了,臨時換了别人。
小李百思不得其解,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小李在說得激動之時,忘了他是在向上司彙報,征求上司意見,用了「我決定」這三個字。
正是這三個字,讓他錯失了這次難得的機會。
在上司面前,「我決定」這三個字是讓他們反感的。小李不是不知道這一點,隻是順口說了出來。
一句自以為是無傷大雅的話,卻引起了上司的反感,錯失了良好的表現。
可見,方法是方法,要能掌握并時刻實踐,才是關鍵。
<h1 class="pgc-h-arrow-right">3</h1>
第二步,就是說話要多考慮别人的感受,不要口無遮攔。
曾經有一個優秀的年輕人,但他有一個緻命的缺點,就是說話不經大腦。父母總是勸他,但他總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幾句話嘛。
有一次,村子裡來了一個雲遊四方的智者,年輕人去拜會,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對智者說一些不尊重的話。
站在一旁的路人,紛紛指責他,可是年輕人卻說,不就是幾句話嘛,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嗎。
智者聽了,微笑着對年輕人說,我跟你講個故事吧。
曾經有一個樵夫,養着一隻從深山撿來的狗熊。
一天,狗熊把家裡的一片玉米地搞得亂七八糟。樵夫回來看見了以後,十分的生氣。拿起棍子對狗熊就是一頓毒打。
而且邊打邊罵:「畜生始終是畜生,我白養你了。」打完了以後,他便把狗熊趕出了家門。
第二天,他感到十分的後悔。可是,他再也沒有找到過狗熊。
有一天,樵夫上山去劈柴,遇到了一隻老虎。眼見着老虎就要朝他撲過去,他覺得自己必死無疑了。于是,閉上眼睛等死。
而就在此時,他聽到了搏鬥的聲音。樵夫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狗熊來救他了。
等到狗熊成功把老虎趕跑了以後,樵夫高興的迎上去說:「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還疼嗎?跟我回去吧。」
可是他沒想到,狗熊卻說:「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說的那些話,卻還讓我疼。而且,很疼很疼。」說完,狗熊頭也不回的走了。
年輕人聽完這個故事後,恍然大悟。
無形的言語,可能會劃出最鋒利的傷口。這道口子看不見,是以治愈不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4</h1>
最後一步,就是試錯。
剛已經說到,道理很簡單,但是即便知道了,一樣會在實際中踩坑。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道理,卻依舊會犯。隻有犯了,檢討了,才會印象深刻。
實際上這是所有學習環節裡,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很多人都是道理懂得一籮筐,實踐起來啥也沒有。這不叫「學到了」,這隻能叫「知道了」。這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
當然,試錯不是随便都能試。需要找最保險的地方試。
像上文中的小李,就算和上司說錯話了,實際上也沒多大關系。關鍵是那個場合不對,因為這個項目受到上司重視,是以上司會特别關注每一個細節。
這種類型的試錯,代價太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為了避免,就應該将功課做在前面。這樣,才不至于在關鍵時刻掉鍊子。
比如,可以和同僚、家人、朋友多溝通交流,自己發現,或者讓他們協助發現問題。然後自己再做反思,予以改正。
任何一個改變的過程,都是自我塑造的過程,這需要時間,急不來。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