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导演张杨做客“大师艺术课”,传授电影创作独门秘籍

作者: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11月29日,第六代代表导演张杨做客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289艺术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艺术课”活动,与影迷分享《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等影片的创作经验,为怀抱电影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份翔实的“导演操作指南”。

“行走与体验”是创作者的双翼

2017年,张杨导演的作品《冈仁波齐》破亿,这部被戏称为“无剧情、无明星、无热门IP”国产“三无”艺术片却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一时间受到业界瞩目。紧接着导演张杨出版了第一部文字作品《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传奇的经历与颇具张力的行文风格无不透露着张杨对生活的洞见与独特的艺术观,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令影迷非常惊讶。

在29日的“大师艺术课”活动上,张杨向观众透露,他在上中央戏剧学院前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上了两年学,有了两年中文系的阅读和文学积累后再去的中戏,这段经历令他以后的创作之路受益匪浅。张杨表示,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作为一个导演,要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有方方面面的积累和理解,才能持续生产好作品。

张杨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爱情麻辣烫》即显露出了不俗的艺术才能,而后创作的《洗澡》《落叶归根》《冈仁波齐》等影片无一失手,在影迷眼中是中国少数没有败笔的导演。在活动中,张杨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源于两个系统,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体验:张杨认为人的生命体验非常复杂,作为一个导演要有意识地通过文学阅读等方式不断去拓展、积累、沉淀、提纯、打磨自己的生命体验。另一个系统则是不断的行走,去接触不同阶层、地域、文化的人,行万里路,通过多走多看开拓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然后才有可能为观众呈现相对独特的见解。

导演张杨做客“大师艺术课”,传授电影创作独门秘籍

张杨

《冈仁波齐》是完全即兴的创作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拍摄超期和预算超支一直是横亘于导演面前的两大难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导演也很难避免。张杨却表示,从刚开始当导演到如今拍了十多部电影,几乎没出现过拍摄超期和预算超支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不仅是个导演,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

张杨以自己的两部影片《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式。他透露这两部片子其实是套拍的,在一年里同时拍摄。尽管两者都是藏区题材,但却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创作方式,刚好处于两个极端。《皮绳上的魂》是根据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改编而来,首先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剧本,然后拉一个100人的剧组拍摄,是非常传统的模式。因为经过前期和作者的沟通磨合,尽管影片如小说一样呈现了非常多层的叙事结构,在拍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临时大改的情况,于是整个拍摄周期就是可控的。

张杨表示《皮绳上的魂》对原作者和导演都是非常舒服的一个创作,它既通过影视语言体现了小说的精髓神韵,又在电影的形态上找到了区别于小说的独立的一个层面,“我觉得从《皮绳上的魂》这部片子里,作家到导演其实都各自找到了东西。 ”

而《冈仁波齐》则是完全即兴的创作,张杨表示自己是先有了一个概念,然后经过十年时间慢慢寻找具体的题材,经过时间积累,这个片子慢慢有了自己的形状。但是在具体的拍摄时,这种即兴不是无休无止的。

张杨介绍拍《冈仁波齐》时只找了二三十个非职业的创作人员,他作为导演负责提前给一个时间空间上的框架,在经费上满足剧组吃喝拉撒睡的花销,形成一个科学的操作系统,在这个科学系统内,导演和剧组有了无限创作的可能性。张杨带领团队进入即兴创作状态后,整体的的灵感和实现能力也会很快的爆发出来。

张杨表示,他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中一下寻找到了非常愿意尝试的方式,在拍完《冈仁波齐》后,他又沿着这样的方式在云南拍了《大理的声音》等三个纪录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