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点片段,我就去找资源看了,纪录片讲述的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家庭环境,面对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来自甘肃农村山区想好好上学去北京打工,一个月赚1000块钱,盖房子打水井的马百娟,一个是来自咸宁县城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一次又一次复读生徐佳,还有一个是来自北京美院附中辍学,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她精神目标迷茫,走遍欧洲,留学德国的袁晗寒...其实我们面对的人生选择时多多少少与家庭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印象最深的是导演拍摄马百娟在课堂上读书的拍摄手法,老师领着孩子们读语文课本,内容大致是“过去,我们的校舍昏暗狭小,现在,我们的学校明亮宽敞;过去,我们的操场坑坑洼洼都是黄土,现在,我们有了足球场……”,接着镜头一转,他们的教室、他们的操场、他们明亮的大眼睛和麻木的朗诵...曾经的过去是谁的过去?而现在的现在又是谁的现在,值得深思…
镜头有一转,她哥哥来到学校说,老师,马百娟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们家条件困难,她又不是读书的料,我想让她不学了出去打工。老师说,起码要读完九年啊,总能学点东西进去。镜头一转,马百娟倚着学校的大铁门,不敢进去,却把眼睛往里看,尽是羡慕的光,知道摄像机拍到,又急忙背过身去,羞涩而对不存在的未来充满渴望…
而后来的马百娟,上县城找工作没人要,扭扭捏捏回到了家,和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孕妇们说着家长里短,十六岁时被嫁给了表哥。她的父亲得知导演不是中央的人之后对着镜头大骂,伸手说要两万块钱才肯让继续拍。马百娟的背影隐在门后,她的孩子也将在黄土地上出生…
徐佳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和女朋友步入了婚姻…袁晗寒觉得德国已经发展完了,没什么意思,只需要人人活得美就好,挺无聊。”因为无聊,她不想在北京呆着,又回了上海实习。短住几个月,体会着不无聊的生活。然后,注册了公司…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很长”…长到马百娟们永远不会知道袁晗寒们的生活,永远…长到一代代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基本固化的阶级层次,是“暂时”用“很久”也换不回来的。长到马丽娟们已经学不会改变,偶尔只能有几个徐佳用几辈子的功夫也可能追不上一个袁晗寒。
值得幸运的是,中国存在徐佳们,存在几千万个。只不过同时,中国存在百千万个马百娟们。他们没有机会选择改变。但或许,马百娟们的没有选择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在不同的家庭,资源,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有些思维上的束缚,靠自己的力量的确很难打破,纪录片在袁晗寒的一段独白中结束,也许正如导演本人所说:“出路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心灵的;出路不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出路不是社会的,更是自我的…
我是ken,希望大家开心...
2021年10月11日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