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作者:天津往事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天津老城里沙盘

在2003年天津老城厢拆迁之前,在15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还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房子,拐来拐去的胡同、层层递进的府第宅院,形式独特,风格迥然。经历了六百年沧桑岁月,这里哺育出众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

过去在东马路与北马路交口处的五和商场,是清末建的常关旧址。东安市场,是天津第一座商场。“乐善好施”的牌坊是津门书家赵元礼写的。仓廒街的来源可以从《卫志》中找到:“令天津卫官建盖仓廒贮粮。于宣德间增置三仓。”街上有会文书院,是“乡试”的地方。背后是府县学古建筑群——文庙,这是老城厢保存最完好的区域,后来得以修复,直到今日仍可随时参观,算是对天津历史的一种缅怀。

沿北马路往西走,是“北海楼”旧迹。清末时期,北马路因紧邻估衣街,成为天津最繁华的区域,“北海楼”相当于现在的购物中心 ,里面有两百多家售卖洋广杂货的商户,打出的广告语是:“不逛北海楼,白下天津卫!”楼上有北海茶社,可容纳300名观众,平时每天两场演出,鼓王刘宝全、单弦荣剑尘、梅花大鼓金万昌、相声艺人万人迷李德钖、天津时调高五姑、鸳鸯调秦翠红等名家大蔓儿,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弦歌檀板,盛极一时。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天津老城里

旁边还有白衣庵胡同龙亭圣庙,龙亭改为考工场,仿制竹木铁瓷各种洋货,织布,传授油画、照像、刺绣、石印、制造风琴等工艺,陈列产品,是天津工业的起点。后改为国货售品所,再后来是祥德斋糕点店,存活到2003年。

老城厢里面还有明代建筑三义庙,曾是义和团在城厢最初活动的坛口。“五四”运动时“女界爱国同志会”在附近的江苏会馆成立。“乡祠”是明代建筑,保存了大殿,旁有张体信撰写的石碑。县衙、盐运署都还有不少建筑。前边是户部街,曾建有天津第一座园林“浣俗亭”。

当年的老城厢,普通百姓与富豪大宅门共居,有钱人也以家中出了文化人为荣耀。天津“八大家”中的益德王家、乡祠卞家都散居在这一带。近代天津赫赫有名的大盐商“海张五”张锦文,一个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出尽风头的人物,他的家宅是道光、咸丰时期的建筑,虎座门楼、砖刻照壁、木雕花饰、精美石雕、垂花门、檐头雕饰、廊柱、门扇、天棚……精妙非凡。无量庵华家的大门奢华,人尽皆知,是天津文人华长卿、华石斧的旧居。甲骨文家王襄的故家在仓门口,附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老教堂。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北门里的小宜门口,是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在城厢建坛的地方,大宜门口是府署街进口,过去这一带多是明代建筑,靳家胡同靳勇住家,是天津最早的住户之一。府署是明代卫衙,后改为县署,后来成为中学和礼堂。往西的项家胡同是条古老的里巷,明代蓟辽守备项嘉谟原来住在这,他原是嘉兴望族,顺治二年清兵破南京,他怀抱诗文跳入天心湖而亡。西北角旧有一座城隍庙,是明永乐年创立的,后来也改成了中学,还存有一对石狮和石碑。如今,咱们说的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天津老城厢典型的四合院,一般正门不算大,可是里面院子套院子,一眼望不到底。端坐的石礅托起雕饰花纹的木门,古香古色,奶白色的石阶使院与院之间由低渐高,阶梯两边光洁细腻如同石滑梯,梯面两道宽而深的凹痕,显示着久远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梁画栋的建筑变成了红砖小屋,大门、中门及石礅也不翼而飞,家里人口多了,最初的房子住不下了,就向院中扩张,各家各户都盖起了大小不等的小屋,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过去有钱人家的大院变得曲径通幽面目全非。冯巩的电影《没事偷着乐》,在老城厢的院子里盖了间小屋,把大树包在屋子里。这部电影的原版小说作者是北京作家刘恒,写的是北京的事,但冯巩把它搬到天津老城厢,毫无违和感。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一位朋友在“今日头条-天津往事”文章下面写了很长的留言,怀念他记忆中的老城里,摘录于下:“我在鼓楼东卞家大院住了近五十年,50年代,东门里大街80号附近是中合楼饭馆(后来才搬到东马路和东门里大街交口处),小时候家里人给我在那包中午饭。再往西不远处,有一缝足球、篮球的。文庙牌楼旁有一座小二楼,是私人开办的国际打字学校,但没见有多少学生。牌楼西边是药店,我只记得有一个广告,大写一个“聋”字。经司胡同口有一两家卖剪纸花样的。过大刘家胡同再往西,路南一间小门脸是风筝魏,旁边是小人儿书铺,我看完小人儿书,就看魏老爷子扎风筝,一看老半天,老爷子从来没轰过我。这情景几十年来从未忘记。“

“往东挨着门脸是卖剪纸花样的,进门一拦门柜台,墙上挂着玻璃框,里面都是花样,不记得卖过吊钱之类的年货,有鞋样,很精细。再往东是王家大院(或徐家大院),正门在东门里,后门在大刘家胡同。运署西街小学原来是37中学,老房子没改造前,仍是衙门状,前边一片空阔,几进大堂,很高很大,后边的房子就小得多,大树很多,一个人不抱不过来,衙门里有小花园,可惜在50年代末全拆掉,改成小学校,否则绝对是文物。我住卞家大院数十年,五六十年代房管站每隔一两年给门窗、廊柱刮腻子上油漆,后来又在大院门口钉上文物保护的牌子。卞家大院内有十个四合院,每个院门窗木雕图案都不一样,很漂亮。我在我住的院里学会了骑自行车。2002年拆迁时,万幸没怎么动,但有些精美的砖雕、木雕被文博单位取走了,坚持了两三年,冯骥才先生力保也没用,最终卞家大院变成一片废墟。听说有很多大漆墙板、门窗用在了杨柳青安家大院的修复上。现在唯一可查的只有1958年栽在院里的槐树了,当初的小苗,如今已有两抱粗。”(文:何玉新)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600年天津真正的根,宅门改杂院,冯巩《没事偷着乐》院里盖小房

消失的老城里地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