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作者:WarOH协虎

在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军马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由日本学者大瀧真俊在《日本帝国的军马政策与马生产、利用、流通的近代化》一文中给出的数据。

日本最初的近代战争——甲午战争动员了5.6万匹战马,随后的日俄战争动员了17.2万匹战马,停留在局部战争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动员的战马数据不详,但是估计比前面两项都要少。

之后的“九一八”事变时也只动员了约5万头,而在随后的中日战争期间,战马的数量急剧增加。仅1941年7月的关特军演就动员了13万头军马,同年12月全军共计动员39.4万头加入军队,截至战败为止,估计共动员了50-60万头军马。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内150万头马的三分之一。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投入的战马数量远不止网上很多文章所说的30万匹。二、日本国内马的数量并不少,其中军马的数量占了很大的比例。三、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战马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即便热武器在不断地的发展,战马在日本作战当中的重要性却并没有怎么降低。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作为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二战时期的日本重视军马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除了日本资源有限,汽车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没有办法和德国、美国等国家一样组建大规模的机械化陆军之外,所主要面对的中国战场交通困难,日本又不敢轻易在行军间设立兵站进行补给也有很大关系。

除此以外,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大量征集战马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比日本还要落后,公路的里程少,装备和人员素质都比不上日军。即便热武器的发展能有效减少骑兵的杀伤力,但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骑兵的进攻时也难以招架。

不仅机械化上比不过日军,就连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四川小矮马也远远比不上日军的东洋马高大,所以《亮剑》里李云龙才会对缴获伪军的东洋马视若珍宝。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其实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原产马被称为“在来马”,是一种和中国的蒙古马同宗同源的马匹,后来分化出了包括了木曾马、对州马、野间马和托加拉马在内的八种本土马。虽然继承了蒙古马种较好的耐力,但是爆发力差、速度慢、个头也很矮,实在是很难成为一匹合格的军马。

日本的自身条件也摆在那里,国土面积狭小又缺乏天然的优质草场,马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加上日本人长得也确实“省事”, 号称“日本第一猛将”的本多忠胜身高也才1米41。人都不高,对马的要求自然也不需要太高。引以为傲的战国时期也就是村与村之间的战斗,面积大点也不过一个县城的范围,马跑得慢点就慢点,反正面积也不大。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所以即便日本的本土马一直又矮又慢,但是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够用。与中国古代的交流当中也没有引进一些优质的马种,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本土马的身高也才一百三十多厘米,按照西方的马匹划分标准,低于148厘米的马匹都属于小型马,也就是说当时日本本土的所有马匹都属于小型马。

倒幕运动结束后,日本意识到欧洲战马优异性,开始逐步改良本土马种。1867年法国赠送给日本26匹纯种的阿拉伯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便以此来改变自身的马种。但是历经十年的培育繁殖,1877年日军在册的军马身高也不到140厘米,依旧达不到欧洲军马体型标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急于求成,导致很多马匹都是近亲繁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军马的素质,日本成立了三田育种场,不仅从世界各国引进良马作为种马,还学习了西欧先进的养殖和繁育技术。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的军马的体型已经达到了143厘米。

虽然当时日军军马的平均体型已经超过了中国当时的军马体型,但是离欧美的标准军马依旧有很大差距。除了体型上的差距之外,日本当时军马的服从性也很差,经常发生骚乱,野性极强,让日军丢尽脸面。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1900年后日军效仿欧洲强制对战马进行去势(阉割),以强化马匹的体格,削弱马匹的野性。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日军的战马已经达到了147厘米,与俄国的军马依旧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在黑沟台一战种秋山好古击败了哥萨克骑兵,但是这并不代表日军骑兵的战斗力并比哥萨克骑兵强。

1906到1935年,日本政府推出了“马政计划”。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6年到1923年,其目标就是在国内三分之一的马匹上引进西洋血统;第二阶段是1924年到1935年,目标就是要培育适合国防和两个方面马。

该政策一经实施,国内杂交、洋种的马匹从1906年的12%到1923年的79%,截至到1935年国内的本土马的血统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达97%的杂交马。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显著的,1933年日本军马就已经高达146厘米,1935年即便是民用马匹的高度也达到了147到153厘米,这已经是整个亚洲最好的马匹资源。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此后日军也在朝鲜、伪满洲以及东南亚等地效仿过这种政策,但是效果并没有多好。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本土产马的计划,力求最大程度地扩大军用马匹的数量,同时大力弘扬“爱马思”。1939年日本设立种马统制法以确保种马的质量,改进后的日本军马选拔标准达到了160厘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军马选拔标准。

日军对军马的重视程度不仅体现在选拔上,设立种马统制法的同年,日本敲定了军马资源保护法,将民用马也划分战时国家管理体制中。

为了提高军马的地位日本不仅设立“爱马日”,著名音乐家藤原义江发表的《爱马进军歌》成为了全国妇孺皆知的歌曲,日本佛教协会还召集18万僧人为战死军马进行灵祭,日本政府的这一系列宣传使军马的社会地位仅次于日本军人,甚至比一部分的国民地位还要高。

日本鬼子人矮马也矮,二战却能调动数十万匹高大战马,又是从哪来

文章到这里,已经基本将截止到二战时期日本军马的发展史梳理完毕,也解释了为什么二战时期日本能有如此庞大的军马规模。这其实也就是日本马匹的“近代化”历程,从劣到优,从少至多。

我们在感叹日本在这五十年多年里能如此有毅力和恒心的对马匹不断改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历届政府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目的和最大目标,就是为了日本军事力量所服务,甚至是就是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所服务。

正如大瀧真俊所言,日本马匹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表现为“日本帝国”的逻辑吞噬了“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逻辑形式所膨胀,导致了扭曲的“近代”。

文/纪案

参考资料:《日本帝国的军马政策与马生产、利用、流通的近代化》,大瀧真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