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 1 月初, 退休后的寇昌河, 和丛花去了一趟欧洲, 游览了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德国。 回来后在家的日子, 他在想着心桥续码之事。
一天,他问丛花:“不知‘铜圈之缘’,现在怎样了?”
所谓“铜圈之缘”,是这么一回事:
当年, 西捷农场丰收生产队, 有个来自广州四十六中的农友,名叫童初。 同乔建有写作宣传的交往, 并通过乔建结识寇昌河, 后来成了好朋友。 童初是班长, 一次去海口市接一批新来的汕头女青年。 半路下起雨, 童初在货车厢摊开军用帆布雨篷时, 篷边铜圈碰刮到蹲着的一名女青年, 她生气地大声怒骂童初。 童初想, 我是为大家挡雨,又不是故意的。刚想回击几句,但一看这女子脾气虽差,却长着一副好脸蛋, 便强忍着不发作, 且压低声音作了解释。 回到丰收队后, 那女子碰巧分到了童初的那个班。 天天在一起做工,童初又手把手教她干活, 结果两人好上了, 那女子后来成了他的女朋友。
人们流传, 寇昌河得知这个故事后, 立即谓之为“铜(童) 圈之缘”, 尊称他俩为“铜哥” 和“圈嫂”。“铜者, 强硬坚固也;圈者,婚姻圆满也。”
有次寇昌河经海口回广州探亲, 身上带有现金, 由于买不到当天船票, 要在海口过夜。 但来往人多旅店少, 住房紧张。 幸好遇到童初,他有父亲写好的一封关照信,找到旅馆业认识的负责人帮忙,使寇昌河度过了租金便宜、 房间干净、 床铺舒适的一晚。 后来寇昌河常常提起:“要不是童初找熟人, 那一晚我真的要露宿街头, 变成流浪汉。而且带着钱,很不安全。”
知青从海南岛回城时, 童初处于两难境地。 广州和汕头, 他须选择其一。 他在广州出生长大, 亲友多, 人脉广, 有地缘优势。 但未来岳父在汕头那边是显赫人物, 有相当地位, 为自己今后奋斗提供有利条件。 考虑再三, 童初认为“大丈夫当以事业为第一优先”,他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寇昌河的支持, 祝他马到成功, 早传捷报。并赋诗一首:
挥戈东去映朝霞,创业疆场尚顾家;
他年再聚忆君志,铜圈晃处亦叱咤。
寇昌河回忆至此, 面色忧虑:“闻说他近年混得不怎么样, 是时候去探望他了。” 丛花一向以来最体贴丈夫, 善解人意, 听后立即同意。 于是寇昌河通过乔建, 拿到了童初的电话联系号码。2016 年1 月下旬,他们从美国飞回广州,坐上了去汕头的动车。寇昌河坐在车厢内,浏览一晃而过的窗外景色,不知不觉,已到达目的地。“舒适, 干净, 节省时间。 记得乔建在旧金山送行时说, 他以前去汕头要坐五个半小时的长途巴士。现今才三个小时,一点也不疲累。”
“铜哥” 和“圈嫂” 用当地特色菜招待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久负盛名的“潮州烧雁鹅”, 弹牙有嚼劲的牛筋丸、牛肉丸、猪肉丸、墨鱼丸。 饭后, 他们饮功夫茶, 促膝谈心。 童初讲述了自己“嫁”来此地后的经历。
在岳父帮助下, 他进入人人羡慕的糖烟酒专卖部门, 升到了一官半职, 在行业里被誉为大有前途的青年才俊, 工资高, 奖金多,福利好, 待遇佳。 他和妻子省吃俭用, 储够了一笔相当数目的钱,在市中心, 闹中见静的内街, 买了一间大屋。 后来, 他所属的糖烟酒公司, 贷款买下了整整一大块地, 用来盖住宅, 开商铺。 童初和几个合伙人借了几十万元人民币, 从中买了一块地, 开了间牛肉火锅店。生意不错,盈利可期。谁知那出面贷款的人,突然卷款潜逃,不知去向。连累糖烟酒公司要为所买的地赔钱,童初和几个合伙人各赔 15 万元。虽然想方设法把所欠款项还清, 但已遍体鳞伤, 身心受创。 牛肉店也无钱周转, 被逼关闭。“而且, 近年来, 夫妻俩身体转差,‘铜有锈斑不光亮, 圆圈变歪不再圆’。” 童初自嘲地说。 他十分感激寇昌河带来的花旗参,对治疗自己的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大好处,也感激丛花送给其妻子的滋䃼药材。
寇昌河安慰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要睇开些。你这间屋,两个人住, 面积 220 平方米, 三睡房一大厅两浴厕。 冬暖夏凉, 采光通风好, 又在好地段。 晚年岁月, 难得如此幽雅安静环境。” 童初叹了口气:“也算是硕果仅存了。否则, 若无栖身之所, 更加难以想象。” 这时“圈嫂” 微笑插话:“虽然遭逢不测,但也带来好处。”她娓娓道出自身感受:因家境优厚,从小到大,她都是个刁蛮公主。颐指气使, 任意随性。 在海南岛, 被雨篷刮到, 当即大骂童初;成为女朋友后,常因小事生气,把童初当作出气筒;回到汕头结婚后,因为丈夫事业靠自己父亲带路支持, 更加盛气凌人, 时常对丈夫脸色不好, 每次吵架都要对方认输。 但父亲去世后, 加上丈夫生意失败, 富裕日子一时难继。 她苦思了好几天。 回想多年以来, 特别是结婚及有了孩子后, 童初辛辛苦苦, 任劳任怨, 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她,为了整个家。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确实对不起丈夫。自此,她逐步地改掉了刁蛮脾气,夫妻相处和睦,感情融洽。
童初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头脑算是灵活, 但做事太急。 考虑不周, 屡碰钉子。 多亏她及时提醒, 通情达理劝导, 处事顺畅得多。当我身体欠佳, 她不顾自己有病, 到处找熟人、医生, 以及好的药方药材给我。” 他边说边向妻子投以感激的眼光。
临别依依, 夫妻俩请寇昌河和丛花多些来汕头。“我们俩人,平时会散散步, 逛逛公园, 一起吃蚝肉粥, 一起含饴弄孙, 很想你们分享我们的快乐。”
回到广州, 同戴渡利、徐振、程半天等人见面, 吃饭。 畅谈一番之后, 寇昌河主动提起心桥理论:“我退休后, 时间多了, 也常琢磨续码问题。 当然, 我不是专家, 当是做义工, 或是做‘大道理’的小小帮手。” 戴渡利打断他的话:“哪里! 哪里! 我在洗耳恭听你的真知灼见。”
于是, 寇昌河汇报了汕头之行。“作为多年的朋友, 看到童初事业未能成功, 当然会惋惜和难过。 但此行的最大收获是, 我看到了, 夫妻间的感情, 彼此的磨合, 互相的取长䃼短, 以至为对方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比事业成功与否更为重要。” 戴渡利一脸兴奋地答话, 英雄所见略同。 最近, 乔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寇昌河的看法一致。其观点如下:
“我曾饮过汕头功夫茶, 它有三个讲究:一是讲究水源, 二是讲究火候, 三是讲究耐心。 这样后才能品出茶味, 陶冶性情。 夫妻磨合调适, 也是一个长久的耐心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经历过两件事。 第一件, 在中加州时, 桂姐的父亲抽烟上瘾, 和老伴因这事三五天吵架不断。 拉里教育他认清吸烟危害后, 并没有定下戒烟的最后限期, 而是容许他逐步地减少抽烟的次数和时间, 到最后才完全戒掉。 第二件,2010 年那次回国北上, 旅行团有个女子, 广州市郊人,57 岁, 离异。 同团的亲戚讲, 离婚的其中一个原因, 是她‘吃饭过量’。 原来, 她在家进餐, 一坐下, 不夹菜, 空肚先扒半碗饭。 每顿下来, 最少三大碗白米饭。 丈夫定下严规, 只准她食一碗饭, 不听话就骂她, 甚至把饭碗夺走。 我从国外回来, 那时提倡饮食调理身体, 主张多食五谷杂粮, 大米白饭吃多对身体不利。我出于好心, 旅途中每逢开饭, 便和其他团员, 阻止她吃三碗, 只限吃一碗。 结果有次她生气了:‘吃不饱饭, 我周身无力走不动。这些大道理我懂, 我家族也有几个医生。 还有, 我女儿和女婿是警官, 各有一支枪。 你们不要欺我太甚!’ 当时我吓得非同小可, 连忙说, 我是出于好意, 以后再也不管了。 想食多少碗饭, 悉听尊便。 事后分析, 此事她前夫要求太高, 团员们也操之过急。 要她减少饭量, 只能步步为营, 酌情削减, 哪能一下子就强求她只吃一碗饭呢?”
寇昌河听后表示赞赏:“磨合要耐心, 允许对方改正毛病有个过程, 乔建这点补充得好。‘大道理’, 各位, 我有种感觉, 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今后找续码, 是否向夫妻磨合, 一辈子不离不弃这点上聚焦?” 戴渡利当即表示同意。
这顿饭尽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