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湘(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最近看了一部剧《后翼弃兵》,它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1983年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身为孤儿的国际象棋棋手贝丝·哈蒙如何发掘自身才能,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黑与白的象棋领域中一步步胜利的故事。
背景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女主角贝丝从孤儿院出身,一步一步在棋盘上拓展自己的边界,逐渐寻找更大的自由。在这其中,有女权背景,有美苏之间的政治抗衡。在所有的动荡之中,贝丝同样过着不是那么美好的日子,她靠镇定剂让自己感觉到巅峰聚焦的状态,在不顺利的时候,她靠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
即使,看上去她是个国际象棋的天才,但没有钱买一套象棋,没有体面的衣服让她在学校受到尊重。甚至为了一本象棋杂志,只能去便利店去“顺走”,因为没有钱,也没有那么多的支持。陪伴她的继母,没过多久,也离她而去,她又恢复了一个人的生活,她宿醉,宅家,看上去没什么希望的生活,但因为她对于象棋的热爱,而总能在最低迷的时刻,一束光能点亮她的生命。
<h1 toutiao-origin="h1">
</h1>
过渡性客体
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她的原生家庭一片破碎,父母没有什么支持,孤儿院既是让她依赖的地方,又是她想逃脱的地方,唯有孤儿院和她下棋的老人,是唯一可以走到她孤独世界的人。但她抓住了一个可以有的期待,那就是黑色与白色构成的象棋世界。
这或许可以用温尼科特的一个概念来理解,那是一个对贝丝来说宝贵的“过渡客体”,在一个没有母亲可依赖的孤独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带给孩子吸引力,让她内心可以依恋,可以信任,甚至能带来巨大满足感的存在,难道不就是孩子离开母亲,但依然可以嗅到得“母亲气息”的过渡好客体吗?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7) 。
而剧中的贝丝就发现了这个奥秘,关于“母亲”所能带来的亲密感的无限吸引力。同时,在她去拥有国际象棋这个过渡客体时,她还创造了一个空间,在她不太能和其他人打交道的世界里,她通过象棋,实现了创造性,这是一个“潜在空间”,可以游戏的空间,她通过这个空间学习着如何和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关系,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她如鱼得水般自由洒脱。
温尼科特认为“过渡性现象”扩散、传播到介于“内在心灵现实”与“两人同样认知的外在世界”的中间区域,就在描述着潜在空间的意义,这个空间介于内在心灵现实与外在世界中间,它是个桥梁,同时它搭建起了一个人建构自己世界从幻想到真实的一条道路。
贝丝,在她的心里因为有着可信任的,极为踏实的“过渡客体”的存在,而让她坚持着自己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就是要去战胜,每次的胜利,她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就有可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属于你的好客体
很多人会问我看了越多理论时,越会觉得自己的创伤多,别说俄狄浦斯期了,连口欲期的依恋都有着巨多的问题,怎么办?
我想借助于这部电视剧表达我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可以长大后去内心成长,如发现自己。但同时,永远不要忽略的是你自己的资源在哪里?你的过渡性客体是什么?令你自由的潜在空间在哪里?什么地方让你高兴,自由地放任表达呢?
就如同贝丝,在很多人类的温情没有给到这个姑娘时,她找到了象棋,并且用最大的力气去拥有它,通过“它”去和世界联结,去拥有自己想要的好东西。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匮乏时,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你是如何长大的,在有着很多的贬损,破坏时,你是怎么活下来的?在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爱你的时候,你能找到什么?即使它是个动物,是个植物,是个游戏,但它都是属于你的好客体。
大家都在说这是个大女主的戏,我想这是个值得每个成长中的姑娘看的剧,在最近热议的关于张桂梅校长的“全职主妇”的争论中,张校长反对她的学生直接做全职主妇,因为这是从大山中走出的女孩子最大的希望。
还有前一段关于“假靳东”骗取老年女性情感的话题,我想这里面都在包含着一个主题:女人,如何更好地活着?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都在面对着相似的课题。
剧中的贝丝同样面对着质疑,她不选择社交,没有绚丽的服装吸引他人注意,没有和同学打成一片,她没有稳定的男朋友,但重要的核心是,她就是个女人,她热爱象棋,从中获取快乐与成功,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权益。我想这就是我们很多女人遇到困境,如何寻求自己的答案,怎么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名的那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曾举过一个例子:当时战俘营或集中营面临着极端的处境。首先,正如那些美国军人告诉他的那样,他们会形成一种所谓的“放弃综合症”的行为模式。在集中营,这种模式的表现是,有人早晨5点拒绝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草垫子上。无论你警告还是威胁,统统都不管用。然后他们一般会拿出一支藏好的烟,开始抽。那一刻,你会明白:他会在48小时内死亡。他的生命感受不到意义与希望,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命中的无意义感吧。
而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总结出他的意义疗法中对于人活着,如何找到自己意义感的三个途径:
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
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
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看上去贝丝就是一个生命意义的构建者。
黑加白是一个简单的世界,但贝丝创造出了无数个思路,因为想赢,她就能创造。
我们有一万种理由停在原地痛苦,但只要内心有一束光就够了,那就是要活出自己人生的灿烂。
参考文献: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点击作者名片,阅读更多魏湘咨询师的文章~)
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