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南宋皇宫)

咸淳十年,多事之秋。

这一年的七月初九,两宋历史上智商最低的皇帝宋度宗赵禥病逝了。

历来皇帝驾崩,必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群臣悲恸,百官号哭,天下为之服丧。

但赵禥的死却并没有在南宋朝廷引起太大的波澜。

因为大家对皇帝实在是太过陌生了。

这位皇帝在位十年,但却从来没有一天真正意义上亲政过。

由于先天的智力缺陷,导致皇帝只能把全部的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了当朝丞相,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南宋晚期宰相,平生只有三大爱好,擅权,祸国,斗蛐蛐儿。

前两项是工作方面的爱好,后两项是个人爱好。

但不管怎么论,你会发现这位权臣每天除了收拢权力和大肆玩乐之外,基本上没干过什么好事。

度宗驾崩之后,皇位由宋恭帝赵㬎继承,而赵㬎,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年仅四岁,别说治理国家,恐怕连上炕都费劲,所以朝政照旧还是由贾似道做主。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宋恭帝 赵㬎)

按理说新皇登基,应该普天同庆,四海太平,但老天爷偏偏不愿意给南宋这个面子。

八月初十,江南多地暴雨,引发洪水,江南老百姓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水上漂流的快乐。

到了月底,福建地区先闹蝗灾旱灾,然后又闹地震,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这样的天灾一波接一波,已经把南宋政府搞得精疲力尽,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南宋歇一口气的机会,天灾没完,人祸又接踵而至。

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军事格局。

北方的蒙古政权已经拿下了原本属于南宋的四川地区,长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也已经被元朝攻占。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南宋政府的情况,那就是“风雨飘摇”。

蒙古铁骑的实力不是盖的,数月之下,连克鄂州、安庆、池州,转眼就到了建康城下。

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南京离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虽然不近,但是架不住蒙古人的战马速度太快,江南地势又是一马平川,所以如果建康失守,那么临安也会告急。

南宋政府慌了,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当年把自己按在地上的金朝都被蒙古灭了,自己连金朝都打不过,现在蒙古人大军压境,必须赶紧办法退敌。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最后一齐把目光看向了贾似道。

贾似道很纳闷,看我干嘛?我是丞相,丞相就是文臣,我一个文臣,我一不能带兵,二不能打仗,你们看我有什么用?

大臣们当然有他们的理由,你是文臣不假,但是从先皇(宋度宗)登基的时候,你就开始把持朝政,南宋的军政民大权都牢牢攥在你手里,凡事都是你说了算,以前国泰民安的时候你疯狂享乐,现在国家危难,你想甩锅,没门!

没办法,大臣们这么一番话下来,贾似道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作为作者,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些把希望寄予在贾似道身上的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贾似道 画像)

先皇度宗在位的时候,蒙古曾经围攻襄阳,老贾同志听说这事儿之后,按下不表,硬是活生生地瞒了群臣和大臣三年。

结果苦苦死守城池的襄阳将士们三年没等来南宋政府一兵一卒的支持,出于无奈,只好选择了献城投降。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足以说明贾似道是个酒囊饭袋,为什么还要把救国救民这样的大任交给他?

而且还是他万般推诿,十分不愿意承担的情况之下?

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怕死,大家都不想承担责任。

高官厚禄我义不容辞,危难之时我高高挂起,这就是当时南宋政府的现状。

更有一些史学家,居然对贾似道进行了一波强行洗白。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贾似道做宰相,掌握军国大事的时候,南宋政府已经陷入颓势,甚至可以说无药可救,但这并不是贾似道一个人的责任。

并且,他们认为贾似道推行过“公田法”一类的改革,虽然后来失败了,但是至少证明了他并不是都在混日子,还是有过一些贡献的。

而面对战争上的怯懦,则是贾似道的一种保守行为,目的是为了保存南宋的有生力量。

此番歪理邪说,胡编乱造,让我不禁怀疑,这些史学家是不是和贾似道有亲戚?

若不是沾亲带故,何以将一个祸国殃民,对内党同伐异,对外卑躬屈膝的大奸臣美化成这样?

或许,这些学究先生们太过感性了。

看待历史要保持理性,而不是感性,因为历史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人、事、物。

如果你爱感性,你大可去搞文学,何必在历史领域里混淆视听,误人子弟?

让我们再说回贾似道。

被大臣们赶鸭子上架的贾似道并没有立刻开始行动,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军情万分紧急,他还在等待什么时机呢?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刘整 形象)

我们要从元军当时的统帅刘整开始说起。

刘整,字武仲,原本是南宋政府一名非常悍勇的武将,能力优秀,实力强劲。但贾似道当政期间,大肆排除异己,这个刘整就是被排挤的对象之一。

刘整同志屡遭排挤,俸禄被罚,官位不保,一气之下居然投奔了元军。

原本同朝为官,此刻却兵戎相见。

贾似道对这位老同事的能力太了解了,他认为,现在元军由刘整带领,本来刘整带兵打仗的能力就十分突出,而且还是自己排挤,针对走的,这要是上了战场交上手,让对方把自己给捉了,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吗?

于是贾似道打定主意,先不出兵,再等等。

等什么呢?

等刘整死了。

这想法听起来十分可笑。

生死是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一直活着,人总要死掉,刘整也不例外。

如果贾似道愿意等,他一定能等到刘整领了便当,驾鹤西去的那一天。

倘若刘整三天五天,一个月两个月就死了,倒还好说,可如果刘整福大命大,一活活个三五十年,也要等下去吗?

就算他贾似道能等,南宋政府等得起吗?

不过幸好,刘整命不太硬,没几天就去世了。

刘整死了,贾似道终于没有任何理由,他只能从全国各地抽调士兵,组成队伍,开拔前线。

南宋军民一心,打算和蒙军大战一场,但贾似道刚到前线,就立刻派遣使者去和蒙军讲和,表示只要能停战,割地、赔款、俯首称臣,都没问题。

但蒙古人志不在此,人家千里迢迢,就是奔着灭亡南宋来的,所以蒙古人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议和,并且表示,要么打,要么投降,少来这套。

没办法, 和谈是没戏了,只好硬着头皮跟蒙军碰一碰。

结果可想而知,宋军战败,伤亡惨重,贾似道同志见势不妙,居然不告而别,逃跑了。

这位滑稽可笑的宰相因为督军不利,导致战争失败,被朝廷分配到了外地的分公司上班,在赴任的路上被哗变的士兵乱刀砍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贾似道虽然死了,但南宋的危机并未解除,南宋当局很快又任命了一位“优秀人才”当宰相,全权处理对外局势,这个人的名字叫陈宜中。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陈宜中 画像)

陈宜中,景定三年进士,在贾似道身死之前,一直在朝廷里做一些闲职,一无能力,二无政绩,按理说是绝对混不到丞相的位置上的,。

但陈宜中有他自己的本领。

臣子的本领,无非能文能武两项,文者,能经学纬国,武者,能拒敌于外。

陈宜中既不能文,也不能武,他的本领是能吹。

蒙军步步紧逼之时,陈宜中曾经公开表态,作为南宋臣子,自己一定死战不退,只要让自己当上丞相,自己一定身先士卒,保家卫国。

皇帝很开心,大臣们也很开心,这年头这么勇敢的人不多见了,必须支持。

于是在全票通过的情况下,陈宜中升任丞相。

大家都在期待这位新官上任能够烧起三把怒火,不说光复南宋帝国的荣光,至少先把眼前儿的蒙古人赶跑了。

但老陈同志的行为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他任职期间,各种求和、赔偿、退缩、一件该干的正事儿没干。

也许陈宜中只是爱说大话,也许他只是想要过过官瘾,对他来说,妥协求和,没有作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南宋王朝来说,却是毁灭的性的灾难。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先后两位丞相又都是酒囊饭桶,这让南宋王朝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但走到今天这一步,真的挺憋屈的。

南宋不是打输了,而是在一退再退的过程中丧失了胜利的可能。

这就相当于两个拳击手打擂台,弱小的拳击手如果放手一搏,也许可以打败体型魁梧的拳击手,但前者出于畏惧,害怕,临场发挥失误等原因居然没打够一个回合就选择了投降。

可气,可怜,可叹。

宋恭帝赵㬎:一个被忽略的南宋皇帝,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

(举国献降)

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本来应该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来庆贺新年的临安城却一片死寂,因为就在这一天,蒙古大军围城,南宋政府举国投降。

皇帝的宋恭帝赵㬎,也就毫无意外的被俘虏了。

作为一篇文章的主角,一篇文章下来,这个年幼无知的皇帝我似乎并没有提到几次,这当然不是我故意而为之,而是他实在没什么好提的。

和平年代,皇帝是九五之尊,临御天下,无人不敢臣服,为天下所瞩目,就连打个喷嚏都能叫天下抖三抖。

然而生逢战乱,山河沦丧,皇帝却又成了最普通不过的人,战争摧残着每一个人,百姓水深火热,臣子勾心斗角,皇帝?谁在乎他的死活?

赵㬎投降之后,被元世祖忽必烈俘虏,这位雄才大略的蒙古皇帝没有杀害他,而是把他送去西藏,让他出家当了和尚。

暮鼓晨钟,清心寡欲,这位原本就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最后在佛门度过了他的一生。

终年五十二岁,一生没有再回江南。

那是他回不去的江南,也是南宋帝国最后的归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