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振振有词”之“词”,乃是“诗词”之“词”

作者:第一读者

近几年,各种形式的“诗词大会”节目相继登场,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了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同时,也拉动了节目之外古诗词书籍的销量,掀起一股全民“诗词热”。日前,《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学术总顾问、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大家钟振振教授新著《钟振振讲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中,钟振振选取42位词坛名家的64首词作,自敦煌曲子词始,经唐、宋、元、明、清,解说了一千多年来词史各阶段的经典名篇,文字晓畅、文采斐然,带领读者走进历代词人永恒的灵魂。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振振有词”之“词”,乃是“诗词”之“词”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范仲淹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其词今虽仅传五首,但在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在风格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本篇就是一个特例。

此词纯用口语写成,文字并不难懂。上片大意是说:昨天夜里读《三国志》,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来。他们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还不如什么也别干,索性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醺醺大醉呢。

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范词曰: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它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做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请问能躲过老冉冉其将至的自然规律吗?

《钟振振讲词》中所选的这篇词语,与范仲淹其它的词有些不太一样,以口语为主,诙谐幽默,但是充满了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和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有点今人所言的“躺平”意味,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岳阳楼记》里的另一位范仲淹。但如果全面考察范仲淹的实际为人和创作这首词的具体时代背景,那我们就会个中深意:范仲淹自小勤奋上进,但是在仕途上却是命运多舛,数次被贬官,庆历三年(1043)终于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新政,但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再次被贬出京。而《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就诞生于这个时代背景中,也可以说,这是范仲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心情体现。“范仲淹的形象,并没有因为发几句牢骚而有所损害,正相反,这几句牢骚倒使得他有血有肉,有强烈的个性,不唯可敬,而且可爱了。只在词中求词,往往不解其词。要想深得一篇词作的三昧,更须知人论世,于词外求之。这是此词给我们的启示。”钟振振独到的观点,让我们肃然起敬。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振振有词”之“词”,乃是“诗词”之“词”

事实上,在《钟振振讲词》中,作者钟振振更多地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拓展到另一些知识点,钟振振像一个寻宝者,用他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重新解剖了这首看似简单、眼熟的诗,使一首小诗如同藏有盲盒的迷宫,在走出迷宫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随机发现意外惊喜,让读者于熟悉处觅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钟振振讲解诗词向来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与想法,先谈背景,而后层层递进,从具体字词再到所用典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使人仿佛穿越时空与正在创作这首诗的诗人遥遥相望。

除广为人知的诗词,钟振振一直致力于发掘、整理并注解那些比较冷门、鲜被世人所了解的“小众词”。甘愿守冷板凳的他始终希望这些没能被大家录进各种选本的词作,也能够为人所知、所欣赏,实现重新“出圈”,而不是在文学史上永远充当无名的陪衬。《钟振振讲词》选取的64首词作,除少量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家名篇外,多是历来操选政者所不怎么注意的中小作家的佳制,比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其一(江南好)》、刘禹锡《潇湘神(湘水流)》,多数则是历来选家不怎么关注的中小词人的佳制,其主要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奇”:或题材奇异,或构思奇特,或笔法奇变,或措辞奇妙,颇值得一读。

对此,钟振振表示:“40多年来,我有过一些学术方面的著述,也写了不少诗词赏析的文章。前者是给从事学术研究的同行们看的,后者则是为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古典文学爱好者而作。比较起来,我对这后一类文字更为偏爱,因为它们的读者面要广大得多。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篇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殿堂里的珍奇展品,属于全人类。向尽可能多的人民大众介绍我们民族的这些文学瑰宝,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光荣,同时也为自己工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尽如人意而感到惭愧。”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振振有词”之“词”,乃是“诗词”之“词”

从敦煌曲子词到清代词,钟振振精心整理、注释,挖掘其创作背景和有意思的创作故事,让这些本藏于万千光芒著作背后的古典词也有焕发光彩的时刻。《钟振振讲词》以宋词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词体本就长于言情,该书所选词多为词作者的真情流露。书中被选最多的是贺铸词,而《鹧鸪天·半死桐》被置于贺词篇首。词曰:“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该词所写为寻

常夫妻伉俪之情,读之催人泪下。钟振振讲解该词时引出古今悼亡系列诗词,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被一一呈现。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作于作者宦游时,恰逢妻子生日,于是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即使是被讥讽为“掉书袋”的辛弃疾,被选词作亦体现了其赤子之心。钟振振在书中写道:“就艺术而言,潘诗为五古,浑厚拙朴是其所善,稍不足者略嫌铺张,一题洋洋洒洒数百言,长歌之号咷,反不及稀声之抽咽;元诗为七律,形式易流于板滞,其作情气深婉,读来不觉雕琢,已属难能,但总未尽去痕迹,臻于化境;苏、贺二篇得力于词体长在言情,样式上先沾了光,故而更见回肠荡气;而苏词三、四、五、七言交错,一唱三叹,又较基本为七言句式的贺词更胜一筹。从内容来看,元诗、贺词写出了他们夫妇之间患难与共、甘苦同尝的感情基础,这一要素,恰恰是潘、苏的作品中所缺少的。贺词结句不惟有声彻天,有泪彻泉,情趣也较元诗来得纯洁,宜其为冠。要之,苏、贺二词长于潘、元六诗,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论艺术性苏词差胜,评思想性贺作稍优!”

读者研读《钟振振讲词》,犹如亲临现场聆听授课,大家会发现,词原来可以这样解读。该著作的意义,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教授评点所说:“(《钟振振讲词》)深入把握中国古典词之大脉络,重回千古名篇的诞生现场。钟先生亲选注释、精辟赏析,方便读者一窥古典词之堂奥。”而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也认为,这是一部“古典文学爱好者必读的词学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振振有词”之“词”,乃是“诗词”之“词”

钟振振从事词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已有40多个年头,历次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的学术总顾问。诚如他自己所言,真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古诗词的推广、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写过一首关于说诗、读诗的《踏莎行》,此调例用上去声韵,钟振振改用入声韵,是新的尝试。词曰:和月分梅,带霜采菊。一肩挑出深山谷。说诗人是卖花人,卖花声里幽香扑。不拣怡红,不拈快绿。斑斓五彩都收蓄。读诗人是赏花人,赏花莫厌通宵烛!”广义的“诗”,也包括“词”在内。此词用比兴手法表达了钟振振对自己的期许,对知音的期待,同时也让他恍然大悟:“振振有词”之“词”,并非“行人辞令”之“辞”,乃是“诗词”之“词”!(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