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月夜读史之五十文武兼修

古代的战争所能达到的距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相关,于是乎国土面积和控制区域所能达到的辐射范围,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的来说双脚能够走到的地方,就是三代的国土面积;战马所能达到的地方,就是汉唐的国土面积。

这不光是徒步旅行,或者纵马狂奔,而是前行所需的补给直接决定了所能到达的最远处。给养的征集运送则是生产力所决定的。比如10万斤军粮从长安送到葱岭,运送军粮的人再从葱岭返回长安,安西都护府所能得到的大概就四万斤,这也就是2万士兵一天的军粮。以亩产200斤算,这也就是500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史学家所说的,前线一个战士少则要三个人供养,多则有7个人供养。

这也正是一代贤相姚崇、宋璟给唐玄宗制定的国策之一:不重边功。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重边功,并且大面积的裁撤军队,为政府开源节流,为百姓减轻负担,所以才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光时刻——开元盛世。

这时唐代国力,已经达到了顶点,他所能支撑的国土面积也就这么大。这也能从怛罗斯之战中反映出来:明明大唐军队所向披靡,这是装备与战术等文明高度的表现,但确确实实的是,从这次战争之后唐朝开始了战略收缩。因为唐朝所面对的情况是:2万对10万,唐朝无力在组织起比较2万兵力更大的部队规模了。也正是无力组织起比这更大的规模,才会组织大量的仆从军,也正是仆从军的反水,这场战争才不败而败。

这种不重边功,使得一代铁血王朝变的是文采风流,不光是开疆拓土从此戛然而止,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也从此沦落。所以安史之乱一起,边军入主中原,犹如虎入羊群。而打败安史之乱军队的,也不是唐朝初年那些东征西战的大汉健儿,而是从西方借来的回鹘兵和各边地少数民族组成的勤王联军。

安史之乱造成三个后果:一是让少数民族看到了大汉男儿的孱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胡人入主中原;二是为了能够让各地据地自守,形成的藩镇制度,使得唐朝结束,立即陷入五代十国的纷乱;三是五代十国的纷乱,缺乏一个强大的中央王朝对周边的压制,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相继崛起,辽金元清才在中国的历史上粉墨登场。

看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种乱象,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结束了军人政治,开启了中国文人的天堂的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反映出文人的腐朽没落的时代,从逆向思维来说,之所以会被后世的文人不断的歌功颂德,就足以见宋代对文人的重视和珍惜。然而文人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却是建立在老百姓的民不聊生之上的。不要以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的宁静与繁荣,有宋一代的农民起义的数量比中国几千年其他朝代的总数还要多。造反从来都是风险最高的事业,足以见民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正是用民间的民脂民膏,堆砌出了文人的浮华生活,创造出了后人眼中的光鲜一面。其实这个光鲜也是掌握了话语权的文人的记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是没有话语权,并且是个文盲,后人知之甚少而已。

出于对对军人的忌惮和防范,大力提高文人的权责,这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宋代所流行起来的刺青,或者是说纹身的文化传统,其实就出自于对军人的压制和羞辱,就连一代名将的狄青都是脸上有字的贼配军,被后人所熟知的范仲淹、种师道、张叔夜,一个个说好了叫出将入相,其实就是文人带兵。军队的上层是不黯武事的文人,部队的下层是为了防止当逃兵脸上被刺青的士兵,这样的部队会有什么样的战斗力?难怪宋金联合攻打辽国,被金国打得如丧家之犬的辽国二千残兵,在耶鲁大石的带领下,一个冲锋打得宋军十万大败亏输,在败逃的人之中,还有一个后世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岳武穆。

生存建立在老百姓忍无可忍不断反抗的百年的歌舞升平,宋代的文人与皇帝沆瀣一气,中华民族已经失去了血性与胆魄,开出的只是没有灵魂的艳丽的花朵。

这种腐朽没落,在靖康之乱中反映的尤其是淋漓尽致。只举一个例子:宋徽宗生子女80余人,有16位是在靖康之乱之后,被金人俘虏到会宁才生的。而当时被俘虏的女俘,都是宗室子女、皇室贵妃、公主夫人、宫女姬妾。就连宋徽宗自己的老婆,儿媳,女儿,也被金人凌辱之后送到了浣衣局——也就是就金人的慰安所。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本人被囚禁在地窖之中,就这,他居然生了16个子女。这内心该有多强大?这情感该有多麻木?这智商该有多感人?问题是宋徽宗只是这群人的一个代表,这个局面的造成是那一代人所造成的。主战派被贬黜,投降派被掳走。其根本原因是血性的丧失,腐朽萎靡的文采风流,成了社会精神的主流。

所以有因必有果,所有的悲惨都是建立在不断的作之上的,苍天从来没有饶过谁。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内在的精神不能毁,尚武的灵魂不能丢,文武之道必须相辅相成。国虽大,好战必亡;有武备,方可以德服人。

其实靖康之乱后的20年,已经快速汉化的金国,与身负国仇家恨的中兴四将连续死磕,被打的头破血流的战力的逆转,就是明证。

月夜读史之五十文武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