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一书,是毛主席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这部传世著作阐述了21问题,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为第2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有这样的论述:“李服膺、韩复榘等逃跑主义者的被杀,是杀得对的。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是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不能分离的……”
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后的半年里,也就是1937年7月至1938年年初,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以“放弃阵地,擅自撤逃”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先有晋绥军系统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后有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
被枪决时,李服膺与韩复榘的年龄都是47岁。
这两位逃跑将军,名字因走进毛主席的经典著作,而为更多的人知晓了。
李服膺生于1890年,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与国民党一级上将徐永昌、中将续范亭、张培梅等是同乡人。

李服膺
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赵尔陆,1988年以后授衔的上将傅全有(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张工(曾任北京军区政委)、中将陈明山(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等,也都是这个地方出生的将军。
1914年,李服膺考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中学,继而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该校第5期步兵科学员。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李服膺与傅作义、楚溪春、赵承绶、鲁英麟、李生达、张荫梧、王靖国、柴子尚、杨耀芳、武尽英、杨效欧、陈长捷12位同期学友结拜金兰,号称“十三太保”。
1918年李服膺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时,阎锡山正扩充兵力,他急召山西籍毕业生归省工作。李服膺与其12位盟友中的山西籍及外省籍兄弟商量后,决定一同赴并,投阎锡山门下。从此,李服膺遂成为晋军将领之一。
李服膺好赌,他在太原曾因一夜输掉14万大洋而轰动省城,据说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该币种退出流通无人能破。
1930年,李服膺就任阎锡山麾下的第5军军长,抗战前夕改任61军军长,与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等人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
李服膺的作战能力一般。时人评论说他是长于“外交”,短于军事,对自己手下中级以下军官也大半不相识。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在华北兵分3路展开攻势:一路沿津浦铁路进犯,指向山东的德州;一路沿平汉铁路进犯,指向河南的新乡;一路沿平绥铁路进犯,待夺取大同后再分兵攻取山西的太原和绥远的包头。其意在于采取“两翼钳制,中央突破”的战略,完成夺取华北的计划。
坂垣征四郎所率第五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之敌,于8月26日攻陷南口后,继续西犯。8月27日,他们与多伦、张北一线南下的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率领的察哈尔兵团会师张家口后,带领总兵力约达4.5万人,直向山西东北部的天镇县扑来。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西接阳高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
保卫山西,天镇势在必守!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眼看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这才真正着了急。他匆匆电令隶属于傅作义第7集团军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火速集结部队,布防御敌。
李服膺的61军奉命在盘山、天镇、阳高负责布防。盘山位于天镇东南4公里,山高俊险,即可俯瞰平绥线,又是天镇的天然屏障。盘山不守,天镇不保,天镇不保,大同危如石下之卵,大同失守,山西全境危矣。
然而,李服膺所部却不战而走了。大公报1937年9月30日报道:“李服膺弃阳高等地,匿不呈报。后敌军复进至大同附近,李密令该军撤退。以是敌军未费一弹而下大同。”
由于李服膺弃守阳高、天镇等要地,长驱直入的日军烧杀强奸,无恶不作,造成了2300多人被残杀的天镇惨案。
全国舆论哗然,各界人士震惊之余,都在谴责负责守卫的61军弃地而逃。
李服膺弃守而逃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李服膺统率的61军,是由其抗战前率领的68师改编而成,兵力欠缺得很,实际不过一个师多一点的人马。从敌我双方兵力上讲,守军李服膺的兵力与日军相差甚远。二是抗战开始,盘山、天镇、大同、丰镇、兴和、集宁等地的国防永久工事,尚未竣工,南京参谋本部城塞组拨发给太原绥靖公署的国防工事费,被官员们贪污了不少,真正发下去的不多。
但无论如何,临阵逃跑是军法所不容的。
1937年10月1日,从太和岭口逃回太原的阎锡山草草组成高等军事法庭,宣布翌日会审李服膺。
审判厅设在太原绥靖公署大堂。10月2日深夜,阎锡山亲任审判长,宣布了李服膺的罪状:“你无故放弃要地,罪应处死。此外,晋绥军的纪律,以你的队伍最坏,足见你驭下不严,以致扰害地方。国防工事,以你所担任者为最迟缓,足见你督工不力,以致贻误战机。就此两事也应判你死刑。”
就这样,李服膺很快被枪决了。
阎锡山藉此也扭转了开战后舆论对其负面报道不利的局面。
就在李服膺被枪毙两个多月后,李服膺在保定军校的同窗好友唐生智镇守南京,守不住,他也溜了,在南京未及撤走的数十万难民和俘虏遭到了日军野蛮的屠杀和奸淫,遇难人数是“天镇惨案”的百倍以上。
可唐生智只是被撤了职。国民党处理事情,历来缺乏一视同仁。
抗战初期第二个被处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韩复榘,他生于1890年,河北霸县人,是国民党陆军上将。
1930年9月,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对山东的统治,成为蒋介石统治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
蒋介石与韩复榘
抗战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他多次亲临第一线指挥,在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夜袭大汶口等抗日作战中表现不俗。
1937年冬,日军进攻山东时,为了保存实力,韩复榘公然违反军事委员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准离开本战区”的命令,不战而放弃济南。撤离前夕,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
1938年1月11日,韩复榘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高级军事会议,遭到逮捕。后扣押至汉口,1月24日在“军法会审”后,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处决。
韩复榘被处决在当时反响很大,极大地重振了国民党部队低迷的军心与士气。白崇禧曾对之评价说:“韩既正法,纲纪树立,各战区官兵为之振奋,全国舆论一致支持,韩之原部第3集团军在孙桐萱指挥下亦奋勇与敌作战。在此之前,黄河以北作战部队轻于进退,军委会之命令,各部队阳奉阴违,经此整肃,无不遵行。”
韩复榘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因作战失败被处死的最高官员。(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