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心」专栏
整个宇宙都是“一”
一切万有之中
唯有“一”的自性、“一”的存在
——Swami Vivekananda(辨喜)
01 Karma Yoga
Karma Yoga,译为业瑜伽,也被称为行动瑜伽。杨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中将之称为服务瑜伽。虽然名字不同,但内核和含义完全一致。
Karma,译为业力。许多人对“业力”一词有误解,提起来甚至有些害怕,总认为是过去做过的所有不好的事而带来的报应。这是一个误解。业力是一个很中性的词,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像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运动方式:
每一个行动都会在心识中留下印迹,即所谓的潜在业力(samskara),它将促使一个人去重复那个行动。善的行为产生善业,不好的行为产生恶业。一个人的心识就是所有这些印迹的总和。
Karma yoga行动瑜伽,意味着以行动为瑜伽,把“行动”当成灵性练习,透过日常的行动达成合一。行动瑜伽的目的之一,是藉着善行,增进我们心识之中的善业,净化我们的心智。
当一个人把日常行动作为合一/联结的方式,这样的行动就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因而,把Karma yoga译为服务瑜伽,非常准确、亲切,又是很好的提醒。
因为市面上辨喜的作品被译为《行动瑜伽》,所以本文统一将Karma yoga称为「行动瑜伽」。
02 瑜伽士辨喜与行动瑜伽
提到行动瑜伽,就不得不提到近代著名的瑜伽士辨喜(Swami Vivekananda),是他将这个发端于古印度吠檀多(Vedanta)哲学体系的分支传到西方,发扬光大。
很多吠檀多导师认为,行动瑜伽可以净化心意,但不能引导人们直接达到灵性生活的终极目标,即解脱(Mukti)或自由。而辨喜,是第一位认为行动瑜伽能够独立并直接带来解脱的灵性导师。
辨喜这样说行动瑜伽——
不要远离尘世机器之轮,不妨栖身其中,习得行动的秘密。通过在其中从事恰当的行动,也有可能从中解脱出来。即通过这架机器本身找到出路。
它是一种试图通过无私行为或善行而达到解脱的体系。行动瑜伽行者可以不过问什么是灵魂,也不用思考任何形而上学的理论,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无私,因此必须忘我地工作。
一个人应当像主人,而不应当像奴隶那样工作。如果一个人允许自私或利已的考虑支配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将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应该是无所求的。
佛陀竭尽全力地工作,而没有任何动机——既不为金钱,也不为名誉,更不是为着别的什么东西。只要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也会成为佛陀,并且由他身上产生出一种能够转化世界的力量。这样的人代表行动瑜伽的最高典型。
03 非弃绝人世,而是弃绝自我
摘自《行动瑜伽》
译者:闻中
圆满的自我弃绝即不执
当我正在做一件善事,
我的心灵便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中,
那么,具备同样张力的心灵
便很有可能受到我的心灵的影响;
并且,这种心灵对心灵的影响力的大小,
取决于心灵张力的大小。
就像光波也可能要穿越数百年才抵达其目的地一样,
思想之波也可能要穿越几百年
才遇到一个可以与之产生共振的对象。
因此,很有可能的,
在我们周遭的这种空气中,
充满着有善有恶的思想脉动。
每个大脑投射出的每种思想,
可以说都在持续脉动,
直到遇到将会接受它的合适对象,
任何愿意接受某些这类波动的心灵,
会立刻将它接受下来。
当他愿意接受空气中所有善的波动,
其善的行动也因此得到强化。
因此,做恶时,我们便陷于双重危险之中:
首先,使我们自己容易接受我们周围所有恶的影响;
其次,我们所作的恶会影响到他人,
甚至可能影响到几百年以后的人们。
没有任何一种行动不同时结出兼具善恶的果子……
如果一个行善的人,
懂得了善行中也存在某种恶,
恶行中亦有某种善,
这个人便是明白了行动的秘密。
你可以行动,行动,再行动,
但将无法终止行动结果中不可避免的这种善与恶的交织。
非弃绝此世,仅弃绝自我
真正的幸福在于去掉自私。
除非弃绝自我,
无人能使自己快乐。
——这是所有瑜伽的至高目标
尽管一个人不曾研习过任何哲学体系,
也不曾相信且永远不会相信任何神明,
甚至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祈祷过,
但若单纯的善行之力就引导他进入,
甘愿为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及其他一切的境界时,
他便已经到达了信教者通过祈祷、
哲学家通过知识所抵达的同一个境界。
哲学家、行动者和虔信者,
他们会在同一个境界即自我弃绝的境界中相遇。
不要弃绝此世,而应安居其中,
并尽可能地去接受世界的影响;
但若这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则全无功效。
你首先必须放下执着的观念。
其次,你不可参与竞争中,
而应使自己作为一个见证者并持续行动。
……
就像保姆照顾孩子一样,
对于一个保姆而言,离开你的孩子,
去看顾别人的孩子,
不会给她造成丝毫的痛苦。
你在对待你认为的属于你的一切事物时,
也应当持这种态度。
你就像那个保姆,
并且,你若信靠神,
就应当相信,属于你的一切实际上属于神。
当你通过训练心意和神经而使自己觉悟到,
世界并不依赖你和任何人,
你就不会因为行动导致的任何形式的痛苦而有所反应。
当你馈赠某物给某人,而不图回报——
甚至不指望他心存感激,
那么,即使他忘恩负义也不会有害于你,
因为你不曾期待得到什么。
教导
无人能真的被另一个人教会,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教导自己。
外在的老师只能提供建议,
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老师行动起来并去理解事物。
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力和思考力
而使事物对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晰,
使我们意识到关于事物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灵魂里,
而这种意识会发展为强烈的意志力。
行动瑜伽、智慧瑜伽或虔信瑜伽,
都能作为达成解脱的直接和独立的手段。
这个世界将充满祝福的气息,
每个人的脸上都闪耀着神的光辉。
这就是行动瑜伽的终极目标,
这就是行动瑜伽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境界。
Namaste
04 辨喜是谁
辨喜,英文名:Swami Vivekananda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1863~1902),原名纳兰德拉那特·达泰 (Narendranath Datta),法号辨喜。他生于加尔各答,属剎帝利,被称为印度近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印度教改革家。
1883年毕业于加尔各答省立学院,翌年进入加尔各答市立学院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事奉印度教改革家罗摩克里希那。1893年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议会,宣讲印度吠檀多哲学,引起轰动。1897年回国,同年在加尔各答建立以他老师命名的“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1899年又在喜马拉雅山麓创立旨在宣传和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学的“不二论书院”。1902年,辨喜在加尔各答离世,年仅39岁。
辨喜的生命旅程就像一颗流星,短暂,却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是第一个把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瑜伽修行介绍到西方的先驱者,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西方世界广受尊崇。
END
版权声明
图文来自《行动瑜伽》(商务印书馆出版,闻中 译)及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