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歸·心」專欄

整個宇宙都是“一”

一切萬有之中

唯有“一”的自性、“一”的存在

——Swami Vivekananda(辨喜)

01 Karma Yoga

Karma Yoga,譯為業瑜伽,也被稱為行動瑜伽。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中将之稱為服務瑜伽。雖然名字不同,但核心和含義完全一緻。

Karma,譯為業力。許多人對“業力”一詞有誤解,提起來甚至有些害怕,總認為是過去做過的所有不好的事而帶來的報應。這是一個誤解。業力是一個很中性的詞,你可以把它了解為像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運動方式:

每一個行動都會在心識中留下印迹,即所謂的潛在業力(samskara),它将促使一個人去重複那個行動。善的行為産生善業,不好的行為産生惡業。一個人的心識就是所有這些印迹的總和。

Karma yoga行動瑜伽,意味着以行動為瑜伽,把“行動”當成靈性練習,透過日常的行動達成合一。行動瑜伽的目的之一,是藉着善行,增進我們心識之中的善業,淨化我們的心智。

當一個人把日常行動作為合一/聯結的方式,這樣的行動就是發自内心的服務。因而,把Karma yoga譯為服務瑜伽,非常準确、親切,又是很好的提醒。

因為市面上辨喜的作品被譯為《行動瑜伽》,是以本文統一将Karma yoga稱為「行動瑜伽」。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02 瑜伽士辨喜與行動瑜伽

提到行動瑜伽,就不得不提到近代著名的瑜伽士辨喜(Swami Vivekananda),是他将這個發端于古印度吠檀多(Vedanta)哲學體系的分支傳到西方,發揚光大。

很多吠檀多導師認為,行動瑜伽可以淨化心意,但不能引導人們直接達到靈性生活的終極目标,即解脫(Mukti)或自由。而辨喜,是第一位認為行動瑜伽能夠獨立并直接帶來解脫的靈性導師。

辨喜這樣說行動瑜伽——

不要遠離塵世機器之輪,不妨栖身其中,習得行動的秘密。通過在其中從事恰當的行動,也有可能從中解脫出來。即通過這架機器本身找到出路。

它是一種試圖通過無私行為或善行而達到解脫的體系。行動瑜伽行者可以不過問什麼是靈魂,也不用思考任何形而上學的理論,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實作無私,是以必須忘我地工作。

一個人應當像主人,而不應當像奴隸那樣工作。如果一個人允許自私或利已的考慮支配自己的行為,那麼他将變成自己欲望的奴隸。一個人應該是無所求的。

佛陀竭盡全力地工作,而沒有任何動機——既不為金錢,也不為名譽,更不是為着别的什麼東西。隻要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他也會成為佛陀,并且由他身上産生出一種能夠轉化世界的力量。這樣的人代表行動瑜伽的最高典型。

03 非棄絕人世,而是棄絕自我

摘自《行動瑜伽》

譯者:聞中

圓滿的自我棄絕即不執

當我正在做一件善事,

我的心靈便處于一種波動狀态中,

那麼,具備同樣張力的心靈

便很有可能受到我的心靈的影響;

并且,這種心靈對心靈的影響力的大小,

取決于心靈張力的大小。

就像光波也可能要穿越數百年才抵達其目的地一樣,

思想之波也可能要穿越幾百年

才遇到一個可以與之産生共振的對象。

是以,很有可能的,

在我們周遭的這種空氣中,

充滿着有善有惡的思想脈動。

每個大腦投射出的每種思想,

可以說都在持續脈動,

直到遇到将會接受它的合适對象,

任何願意接受某些這類波動的心靈,

會立刻将它接受下來。

當他願意接受空氣中所有善的波動,

其善的行動也是以得到強化。

是以,做惡時,我們便陷于雙重危險之中:

首先,使我們自己容易接受我們周圍所有惡的影響;

其次,我們所作的惡會影響到他人,

甚至可能影響到幾百年以後的人們。

沒有任何一種行動不同時結出兼具善惡的果子……

如果一個行善的人,

懂得了善行中也存在某種惡,

惡行中亦有某種善,

這個人便是明白了行動的秘密。

你可以行動,行動,再行動,

但将無法終止行動結果中不可避免的這種善與惡的交織。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非棄絕此世,僅棄絕自我

真正的幸福在于去掉自私。

除非棄絕自我,

無人能使自己快樂。

——這是所有瑜伽的至高目标

盡管一個人不曾研習過任何哲學體系,

也不曾相信且永遠不會相信任何神明,

甚至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祈禱過,

但若單純的善行之力就引導他進入,

甘願為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及其他一切的境界時,

他便已經到達了信教者通過祈禱、

哲學家通過知識所抵達的同一個境界。

哲學家、行動者和虔信者,

他們會在同一個境界即自我棄絕的境界中相遇。

不要棄絕此世,而應安居其中,

并盡可能地去接受世界的影響;

但若這是為了自己的享受,則全無功效。

你首先必須放下執着的觀念。

其次,你不可參與競争中,

而應使自己作為一個見證者并持續行動。

……

就像保姆照顧孩子一樣,

對于一個保姆而言,離開你的孩子,

去看顧别人的孩子,

不會給她造成絲毫的痛苦。

你在對待你認為的屬于你的一切事物時,

也應當持這種态度。

你就像那個保姆,

并且,你若信靠神,

就應當相信,屬于你的一切實際上屬于神。

當你通過訓練心意和神經而使自己覺悟到,

世界并不依賴你和任何人,

你就不會因為行動導緻的任何形式的痛苦而有所反應。

當你饋贈某物給某人,而不圖回報——

甚至不指望他心存感激,

那麼,即使他忘恩負義也不會有害于你,

因為你不曾期待得到什麼。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教導

無人能真的被另一個人教會,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教導自己。

外在的老師隻能提供建議,

旨在喚醒我們内在的老師行動起來并去了解事物。

然後通過我們自己的感覺力和思考力

而使事物對我們變得越來越清晰,

使我們意識到關于事物的真理就存在于我們自己的靈魂裡,

而這種意識會發展為強烈的意志力。

行動瑜伽、智慧瑜伽或虔信瑜伽,

都能作為達成解脫的直接和獨立的手段。

這個世界将充滿祝福的氣息,

每個人的臉上都閃耀着神的光輝。

這就是行動瑜伽的終極目标,

這就是行動瑜伽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境界。

Namaste

04 辨喜是誰

瑜伽士辨喜談「行動瑜伽」

辨喜,英文名:Swami Vivekanand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1863~1902),原名納蘭德拉那特·達泰 (Narendranath Datta),法号辨喜。他生于加爾各答,屬剎帝利,被稱為印度近代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印度教改革家。

1883年畢業于加爾各答省立學院,翌年進入加爾各答市立學院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後,事奉印度教改革家羅摩克裡希那。1893年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議會,宣講印度吠檀多哲學,引起轟動。1897年回國,同年在加爾各答建立以他老師命名的“羅摩克裡希那傳道會”。1899年又在喜馬拉雅山麓創立旨在宣傳和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學的“不二論書院”。1902年,辨喜在加爾各答離世,年僅39歲。

辨喜的生命旅程就像一顆流星,短暫,卻發出耀眼的光芒。他是第一個把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瑜伽修行介紹到西方的先驅者,其著作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西方世界廣受尊崇。

END

版權聲明

圖文來自《行動瑜伽》(商務印書館出版,聞中 譯)及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