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崖山殉国)

陆秀夫背着南宋王朝的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昺站在断崖之上,万丈崖底,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山河万里,日暮乡关,夕阳无限美好。

在这片热土之上,曾有满腹经纶的文臣,为了王朝的发展,以笔为锋,呕心沥血。

还有勇猛无畏的武将,在战场之上,仗剑而行,荡寇杀敌,保家卫国。

更有贤明之主,仁爱君王,带领着大宋子民齐头并进。

繁荣的文化之花曾经在这里绽放,百姓安居,黎民乐业,这里曾经诞生过最好的时代。

但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帝国覆灭,荣光不再。

蒙古铁骑南下,纵横四野,南宋羸弱,无力抵挡,先是开城献降,然后逃亡海上,最后被逼上这崖山绝境,退无可退。

陆秀夫无限悲呛,却不再犹豫,纵身一跃,背着小皇后跳入海底。

十万军民相继投海,世间再无南宋。

——题记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宋末帝 赵昺)

在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沿海,有一片海域,大海潮汐涨退,此起彼伏,景色十分别致。

沿海一岸,矗立着高高的山崖,若登临崖上,海天一色,怒海蓝波,一览无余。

在距今七百多年的南宋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这场战役既让绵延三百载的宋王朝彻底灭亡,也彻底改变了中华历史的格局,而要想了解这场战争,我们要先讲到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

南宋末期,一共有三位皇帝,虽然叫皇帝,但其实更像难兄难弟。

宋王朝强盛之时,当皇帝那是雍容华贵的美差事,而王朝没落之时,当皇帝可就成了高危职业。

恭帝赵㬎在临安被蒙古人俘获,举国投降。

残余的南宋大臣逃亡江南,立端宗赵昰当了皇帝,赵昰没干多长时间,不慎落水,救上来又惊又怕,没两天就领了便当。

赵昰也死了。

此时的南宋虽然已经被蒙古军队撵到了海上漂流,但仍然有不少文臣武将的追随,更有不少忠贞敢战的将士愿意共同进退,俨然还是一个小朝廷的样子,所以就算已经被逼到穷途末路,但似乎还有一线生机。

既然有一线生机,那么朝廷就不能一日没有皇帝。

作为南宋王朝唯一剩下的血脉,赵昺顺理成章的成了新皇帝。

那一年,他年仅七岁。

人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七岁的孩子刚一登基就能文治武功,力挽狂澜,挽乾坤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不现实的。

拥立赵昺当皇帝,只不过是把他当成南宋小朝廷的吉祥物,让底下人看起来似乎南宋还像那么回事儿。

想要拯救这个命悬一线的王朝,还得靠自己。

赵昺前脚刚登基,后脚蒙古大军就追来了,没办法,当朝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只好带着小皇帝继续逃亡,慌不择路之下,跑到了江门市崖山附近。

在这里,文武百官稍歇安顿,建立了新的南宋小朝廷,打算继续抗击蒙元。

但安顿下来的大臣们很快听到一个噩耗,在江西一带抗击蒙军的南宋将领文天祥被俘虏了。

这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个不好的消息,文哥那么猛,都让蒙古人收拾了,咱们这帮残兵败将还有指望吗?

很快,蒙古人集结军队,浩浩荡荡地开拔崖山,并对崖山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架势。

说是三面包围,其实就是围死了。

因为崖山是个山巅的地势,三面有路,一面是海。

蒙军围了有路的三面,等于是直接来了个瓮中捉鳖。

丞相陆秀夫是文臣,治国安邦他很在行,但领兵打仗实在非他所长,所以抗击敌军的任务就交到了太傅张世杰的手里。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陆秀夫(左)张文杰(右)

可我们要知道的是,太傅这个职位也是文职,相当于皇家的特聘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明理,跟带兵打仗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没办法,南宋政府翻过来调过去,就剩这么两杆子人,你不上谁上?

面临着巨大压力的张世杰开始日思夜想破敌之策,有谋士建议他,应该在崖山之上安营扎寨,寻找蒙军薄弱的突破口。

这个意见很中肯,因为此时的南宋政府可以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除了从地面突围,似乎别无他选,总不能跳海吧?

但张世杰很快否决了这个意见,他认为如果把军营建在陆地之上,会导致一部分畏惧战斗的士兵偷偷逃跑,所以他不仅没有在陆地上安营扎寨,还把陆地上原有的宫殿、房屋等一切建筑物都付之一炬。

火光冲天,夜晚的崖山被照耀得如同白昼。

陆地上没法儿待了,张世杰决定把南宋小朝廷搬到大海上。

上千艘宋军的船只被铁索牢牢相连,固定在大海之上,连成一片人造的“海上陆地”。

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是的,没错。此番铁索连舟的景象,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上也出现过。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谁把战船连起来,谁就是在作死。

战船就是战船,之所以制造战船,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战船体积小,移动快,作战灵活的特点,而把这些战船连在一起,这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因为这相当于把并联电路变成了串联电路。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铁索连舟)

也许你不知道什么是串并联,那我可以换一个更加简单的方式来告诉你。

单独作战的战船,要死死一个。而连起来的战船,只要一个出事儿,一窝都完蛋。

当年周郎破曹,使用的方法就是用小船载满茅草和易燃物,直冲曹操铁索巨舰,小火船碰大船,直接就给曹操的大船方阵给点着了。

现成的谋略和打法放在那里,不用白不用。

所以蒙古人如法炮制,也整了几艘小船,冲着南宋的船队就冲过去了。

但蒙古人没想到,时光变幻,沧海桑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南宋的大船当然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你来撞,你来烧。兵士们在船体上预先涂上了厚厚的淤泥,导致蒙军的小船虽然能撞上船队,但却因为淤泥的阻隔而导致火势无法蔓延。

火计不成,蒙古人又生一计,蒙军战船统统下水,围了一个圈,正好把南宋的船队困在圈内。

搞封锁,搞孤立,我把你困在海上,断水断粮,我看你怎么办。

这回南宋没辙了,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但你绝我食,断我水,不给我饭吃,这谁受得了啊?

眼见宋军斗志越来越低,蒙军决定发动总攻。

这个时候打南宋,那就真跟菜刀切白菜一样,轻而易举了。

数十万南宋将士,一路南逃,风里来雨里去,担惊受怕,现在连口热汤,热乎饭也吃不上了,这样的队伍,有什么战斗力抵挡蒙军的进攻?

如果说这还只是南宋军队客观上存在的问题,那么真正导致南宋军队失败的原因则是因为将士们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希望。

千里沃土,万里河山,尽丧敌军之手,南逃无望,困守崖山,欲要做殊死一搏。

也许这些南宋将士们,从踏上这条逃亡之路开始,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南宋已经救不回来了,等待着它的命运只有灭亡。

与其说在南方建立南宋小朝廷是为了光复帝国的荣耀,倒不如说,这只是这些爱国忠臣和将士们的自我安慰罢了。

他们仍然心存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只要一息尚存,南宋就还有希望。

可就连这一丝小小的希望,蒙军也不会再给他们了。

公元1279年,三月十九日,轰轰烈烈的崖山海战以蒙军的全线胜利而结束。

宋末帝赵昺: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南宋最后的绝唱

(崖山海战)

丞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相继跳海,由此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南宋,终究还是灭亡了,两宋皇帝系列也到了尾声,但作为作者,我仍然有些不舍。

总结来首,我对两宋皇帝们的印象不是很好,从赵匡胤开国到赵昺投海,320年里,一共诞生了19位皇帝,他们人生各异,传奇不同,但却无一例外没有一个特别能干的帝王。

太祖有权谋,却不为后世着想。

仁宗老好人,却仅仅是守成之主。

徽宗玩乐,度宗痴傻,宁宗懦弱...,数来数去,你会发现一个文治武功的都没有。

我不是历史批判者,我也不是一个宋黑,但两宋的这些皇帝真的很让人提不起精神。

我想这并不能怪这些皇帝们,因为历史是一个大势所趋的东西,皇帝看起来是四海为尊,天下之主,可皇帝也有很多不能改变,无法决定的事情。

人们常说宋朝是弱宋,宋朝的皇帝也是弱皇,但实际上,在那个乱世纷争的格局之下,在辽、金、西夏、蒙古一番接一番的冲击之下,谁又能做到完美无缺呢?

一个皇帝应该如何如何才是好皇帝,一个帝王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优秀的帝王,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皇帝也是人,它也只是凡夫俗子。

什么样的王朝才是一个好王朝?什么样的皇帝才算是成功的?

正如作家当年明月说过的一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