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h1>踏莎行·冬夜不寐</h1>

<h1>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h1>

<h1>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h1>

<h1>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h1>

<h1>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h1>

<h1>——陈维崧</h1>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陈维崧。

陈维崧与纳兰性德、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对于纳兰性德和朱彝尊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知道陈维崧的人可能就比较少。陈维崧擅写骈文和词,其骈文号称唐天宝之后未寻敌手,词的风格大类苏辛,属于豪放一派,也有些风格沉郁,诉百姓疾苦之作。

陈维崧的父亲和祖父都很有声名。他的祖父是陈于廷,著名的东林党人士,因为忤逆了魏忠贤,遭到削职。明朝末年,国内矛盾尖锐,东林党系应此而生,他们积极开展讲学,号召政务的廉洁,革除弊端,广开言路,一定程度上重振了明代的士风,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却也因此而遭到朝廷宦官的打压,而且东林党内部之间也并非意见统一。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权,下令烧毁了东林书院,很多东林人士遭到屠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林六君子”,还记得高中教材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吗?便是这一时期人民大众与阉党斗争的真实描写。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陈维崧的父亲是明末四君子之一陈贞慧,以文章闻名于当世,是明末复社的成员,而复社的创始人就是张溥。明末士人结社成风,他们关注民生,讨论学问,一时间社会影响很大。明末有个进士阮大铖,本是东林党系的主干之一,后来与党内人士闹了嫌隙,就开始依附魏忠贤,大力报复东林党及复社成员,陈贞慧就和社友一起写揭发他的檄文,到处张贴。后来事发,陈贞慧被抓到了镇抚司,几近死亡。明朝覆灭之后,他作为遗老,不愿在清朝的土地上存活,就跑到阳羡山里藏了起来,在地下打了一个洞穴,住在里面,十几年不入村市,外人不知生死。别的遗老知道了这件事,都很担心他,每过一段时间就来打探他的消息,看望他,无不痛哭流涕。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陈维崧生于文学世家,从小就能作文,冠而多须,人称陈髯。由于文章写得好,吴伟业称他为“江左凤凰”(江左三凤之一)。陈维崧二十岁的时候,明朝就灭亡了,入了清,他并没有得到赏识,所以四处飘零,这一时期认识了很多名士,包括吴伟业、冒襄、王士祯等,尤其是朱彝尊,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一块出过词集《朱陈村词》。陈维崧有断袖之癖,有一次,他去如皋访冒襄,冒襄带他去游水绘园,其间表现了出色的作文才华,冒襄非常喜欢他,就特地请了几位男歌伎为他献歌,令他感到非常适意。陈维崧的父亲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相互关系很好,侯方域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陈维崧的弟弟陈宗石,陈宗石入赘到了商丘侯家,陈维崧也一块跟了去,但是他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直到五十四岁的时候,康熙要编修《明史》,才想起来他,招他入了国史院。

今天我们读一读陈维崧的一首词《踏沙行·冬夜不寐》,感受一下他的豪放。

这首词用语比较平白,意思一读就通。词人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于冬天的夜里内心悲愤纠结,难以入睡,为什么呢?因为“旧恨如丝,新寒似水”,有读者可能要问了,有何旧恨,有何新寒?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一下,陈维崧是明朝遗老,一家三代都以气节为重,明朝灭亡,大清入关,是他们内心永远无法平复的伤痛,且大清入主中原之后,不乏屠戮之事,这是血写的事实,令谁也无法改变。“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这写的是北宋时期金攻汴梁的战事,金军灭辽之后,紧接着就南下攻宋,一举大破东京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造成了令人震惊的“靖康之变”。很明显,这是用来影射清兵入关。“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他生气啊,可是生气又能如何,枕头倚遍也没法。“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最后这两句很有气势,不禁令人联想到“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陈维崧不是武夫,只是一个文人,他所能做的就是挑灯夜读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是变革、进步、强大,是不走回头路。韩非子有《说难》《孤愤》二篇,但是他并不受秦王信任,死于狱中,可惜可叹。

​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踏莎行·冬夜不寐旧恨如丝,新寒似水,两般都着人心里。五更刁斗汴梁城,一天风雪成皋垒。古寺钟声,邻墙月死,枕头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愤酒难浇,挑灯且读韩非子。——陈维崧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h1>陈维崧写了好几首《夜游宫·秋怀》,其中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h1>

<h1>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h1>

<h1>每到三更素商泻。</h1>

<h1>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h1>

<h1>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h1>

<h1>使气筵前舞甘蔗。</h1>

<h1>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h1>

作者每每于梦中铁马冰河,梦罢酒醒之后,直悲愤得垂胸顿足,在宴前拿着一根甘蔗当作银枪乱舞,这里引用了曹丕和邓展饮酒论剑的典故。思古人桓子野,桓子野即桓伊,东晋著名的军事家,同时是一位名士,陈之心,可尽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