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h1>踏莎行·冬夜不寐</h1>

<h1>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h1>

<h1>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h1>

<h1>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h1>

<h1>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h1>

<h1>——陳維崧</h1>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解析

這是一首懷古詞,作者為明末清初的陳維崧。

陳維崧與納蘭性德、朱彜尊并稱清詞三大家,對于納蘭性德和朱彜尊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知道陳維崧的人可能就比較少。陳維崧擅寫骈文和詞,其骈文号稱唐天寶之後未尋敵手,詞的風格大類蘇辛,屬于豪放一派,也有些風格沉郁,訴百姓疾苦之作。

陳維崧的父親和祖父都很有聲名。他的祖父是陳于廷,著名的東林黨人士,因為忤逆了魏忠賢,遭到削職。明朝末年,國内沖突尖銳,東林黨系應此而生,他們積極開展講學,号召政務的廉潔,革除弊端,廣開言路,一定程度上重振了明代的士風,受到社會上各方面的了解和支援,但是卻也是以而遭到朝廷宦官的打壓,而且東林黨内部之間也并非意見統一。熹宗時期魏忠賢專權,下令燒毀了東林書院,很多東林人士遭到屠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林六君子”,還記得高中教材裡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嗎?便是這一時期人民大衆與閹黨鬥争的真實描寫。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陳維崧的父親是明末四君子之一陳貞慧,以文章聞名于當世,是明末複社的成員,而複社的創始人就是張溥。明末士人結社成風,他們關注民生,讨論學問,一時間社會影響很大。明末有個進士阮大铖,本是東林黨系的主幹之一,後來與黨内人士鬧了嫌隙,就開始依附魏忠賢,大力報複東林黨及複社成員,陳貞慧就和社友一起寫揭發他的檄文,到處張貼。後來事發,陳貞慧被抓到了鎮撫司,幾近死亡。明朝覆滅之後,他作為遺老,不願在清朝的土地上存活,就跑到陽羨山裡藏了起來,在地下打了一個洞穴,住在裡面,十幾年不入村市,外人不知生死。别的遺老知道了這件事,都很擔心他,每過一段時間就來打探他的消息,看望他,無不痛哭流涕。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陳維崧生于文學世家,從小就能作文,冠而多須,人稱陳髯。由于文章寫得好,吳偉業稱他為“江左鳳凰”(江左三鳳之一)。陳維崧二十歲的時候,明朝就滅亡了,入了清,他并沒有得到賞識,是以四處飄零,這一時期認識了很多名士,包括吳偉業、冒襄、王士祯等,尤其是朱彜尊,兩個人關系非常好,一塊出過詞集《朱陳村詞》。陳維崧有斷袖之癖,有一次,他去如臯訪冒襄,冒襄帶他去遊水繪園,其間表現了出色的作文才華,冒襄非常喜歡他,就特地請了幾位男歌伎為他獻歌,令他感到非常适意。陳維崧的父親陳貞慧,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并稱明末四公子,互相關系很好,侯方域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陳維崧的弟弟陳宗石,陳宗石入贅到了商丘侯家,陳維崧也一塊跟了去,但是他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直到五十四歲的時候,康熙要編修《明史》,才想起來他,招他入了國史院。

今天我們讀一讀陳維崧的一首詞《踏沙行·冬夜不寐》,感受一下他的豪放。

這首詞用語比較平白,意思一讀就通。詞人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于冬天的夜裡内心悲憤糾結,難以入睡,為什麼呢?因為“舊恨如絲,新寒似水”,有讀者可能要問了,有何舊恨,有何新寒?我們可以試着了解一下,陳維崧是明朝遺老,一家三代都以氣節為重,明朝滅亡,大清入關,是他們内心永遠無法平複的傷痛,且大清入主中原之後,不乏屠戮之事,這是血寫的事實,令誰也無法改變。“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這寫的是北宋時期金攻汴梁的戰事,金軍滅遼之後,緊接着就南下攻宋,一舉大破東京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造成了令人震驚的“靖康之變”。很明顯,這是用來影射清兵入關。“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他生氣啊,可是生氣又能如何,枕頭倚遍也沒法。“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最後這兩句很有氣勢,不禁令人聯想到“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陳維崧不是武夫,隻是一個文人,他所能做的就是挑燈夜讀韓非子,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是變革、進步、強大,是不走回頭路。韓非子有《說難》《孤憤》二篇,但是他并不受秦王信任,死于獄中,可惜可歎。

​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踏莎行·冬夜不寐舊恨如絲,新寒似水,兩般都着人心裡。五更刁鬥汴梁城,一天風雪成臯壘。古寺鐘聲,鄰牆月死,枕頭欹遍如何是。半生孤憤酒難澆,挑燈且讀韓非子。——陳維崧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每到三更素商瀉。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使氣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h1>陳維崧寫了好幾首《夜遊宮·秋懷》,其中一首,也表達了同樣的心情。</h1>

<h1>秋氣橫排萬馬,盡屯在、長城牆下。</h1>

<h1>每到三更素商瀉。</h1>

<h1>濕龍樓,暈鴛機,迷爵瓦。</h1>

<h1>誰複憐卿者?酒醒後、槌床悲詫。</h1>

<h1>使氣筵前舞甘蔗。</h1>

<h1>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h1>

作者每每于夢中鐵馬冰河,夢罷酒醒之後,直悲憤得垂胸頓足,在宴前拿着一根甘蔗當作銀槍亂舞,這裡引用了曹丕和鄧展飲酒論劍的典故。思古人桓子野,桓子野即桓伊,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同時是一位名士,陳之心,可盡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