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人《饮馔看中国》一书于己亥年开始写作,本预计持续笔耕一年至一年半当可付梓。岂知如今两载过隙,只聊聊数万字。一则忙于青瓷工艺创新以及人文青瓷流派的创立,二则一场疫情让世事不堪,一粒尘一座山,身心俱疲,以至写作计划半为搁置。今乃重启,唯新的时代,敝帚需自珍但无须捂宝,故在写作过程中将陆续选择章节发布出来,以飨读者,并敬请斧正。
胡麻油以麻油名称出现于文献,则至迟应在西晋。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
(22)
(23)
晋武帝武库中常备油达万石,足证油作为战争物资其储备量之巨,不可能是胡麻油。同时,在同一条目下,前一条指明“麻油”,后一条只是油而不言麻油,又足证武备之油不是胡麻油。也因此,可以推定,至迟自西晋起,胡麻油主要用于烹饪。而至南北朝,植物食用油又有白苏子油。《齐民要术·卷三》:
(24)
荏蓼即白苏,古籍所云荏油即白苏子油。至此,中国至少已经有了三种植物油:芝麻油、大麻油、白苏子油。炒法的诞生似乎已经有了初步条件,在《齐民要术》中也确实出现了一处最早的“炒”字。《齐民要术·卷六》:
(25)
自来烹饪史研究者多以此证炒法明确出现于南北朝时,盖因其下有详述炒鸡子法的注:
(26)
观此详述,与今日之炒鸡蛋几无二致。若此注确实可靠,则炒法诞生期便可定案,但此注的时间可靠性存在很大疑问。四库本《齐民要术》之提要:
据此提要,则“炒鸡子”之注恐为宋人作,其所记录也就当是宋代炒鸡蛋之法。亦有研究者称《齐民要术》之注,依然有部分是贾思勰自作。但观同一条目下,前一页有此:
(27)
以此句之注的语气而论,确乎不应是贾思勰自注,则恐同一条目下之“炒鸡子”之注亦如是。但“炒”字于正文之存是千真万确的,但此炒究为何法,是否已有今炒的要素了呢。再察《齐民要术·卷九》有“鸡鸭子饼”制法:
(28)
此法显为今日之油煎荷包蛋。唯应注目者有二:其一,已明确应入油中而为油煎,与《方言》所记西汉之“煎”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与发展,是“煎”之法已进化至与后世同;其二,所用油依然是膏而非植物油,则可知当是时,至少在炒法前驱的煎法中,植物油尚未取代动物油脂。
由此一条,还可知西汉时代之煎一经进化,贾思勰即在正文中明确记录。若西汉之“㷅”亦已进化为后世之“炒”,似乎正文中全无解释便逻辑不通。总之,即使确实不明这一“炒鸡子”的真正方法是什么,亦不能言即为后世之“炒”,也就不能认定炒法已于南北朝时出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炒法至迟一定在宋代已经出现并初步成熟,即便它尚未成为烹饪主流。
同样,因为《齐民要术》之注极有可能是宋人所作,那么前引荏蓼制油一条的注也当理解为反映的是宋代之事,其注云:
(29)
此处做了一个植物油入馔的优劣排名,即:芝麻油优于白苏子油,白苏子油又优于大麻油(即注中麻子脂膏)。另察《齐民要术》正文中之菜肴制法,唯称“麻油”而无“胡麻油”与“麻子脂膏”之谓,则南北朝之时芝麻油与大麻油尚通称麻油,似亦可证其注确为宋人作。至宋代,依然是这三种植物油当家,而芝麻油以其品质成为制馔用油首选。《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30)
北宋时的北方厨子对芝麻油煎物的执念憨到可爱,但亦可证明虽然彼时炒法已初步成熟,但以油为介质的烹饪法中,主流依然是煎而非炒。究其因,还是因为植物油品类尚不丰富。作为首选的芝麻油烟点很低,非常不适合大部分的现代炒菜技法。因此,炒法的大行于世必须等待植物油榨取工艺的突破,和其所带来的油品极大丰富。这一变化,于明代来临。
《天工开物·膏液第十二卷》载:
(31)
明代植物油品类的爆发性增加,在于制取工艺的突破。简单地说就是从植物种子中取油的方法从压变打,榨油法正式确立。这个榨油法沿至今日,依然在很多农村以古法榨油的名义存在。在此之前,早期取油以压取为主,即上述《齐民要术·卷三》里的“收子压取油”。又有诸法,《天工开物·膏液第十二卷》:
(32)
两镬煮取法,源自《博物志》所记的西晋“煎麻油”;朝鲜的舂法明显应为古之压法;而磨法沿用至今,今北京应市的上品香油仍皆以“小磨香油”名。
明代发展出的榨油之法则改用击打,即:
(33)

以上为《天工开物》所记之榨油法,《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并不是第一个记述榨油法的。比之早了三十年的《三才图会》于1607年完成编辑,次年出版。其“器用十二卷”下有“油榨”条目,所记录的榨油法与《天工开物》相同。二者相参,可证榨油最晚于明代中期已经普及。在这种新的植物油制备工艺下,不但可用于制油的原料大大增加,出油率也得以大幅提升。《天工开物·膏液第十二卷》:
(34)
至明中晚期,在新发展出的榨油法下,食用植物油的品类、生产量皆大提升,可以稳定而相对低价地为烹饪提供油脂介质。再加上早已准备好的坡壁铁锅,炒法普及化的决定性因素终于齐备,中国烹饪技法完成了从蒸煮为主到以炒为主的发展过程。西方人眼中那个“一边翻腾一边煎”的迷之操作,全面主导了中餐的厨房,也重塑了中国的饮馔哲学。
参考文献:
(22)《博物志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P四六。
(23)《博物志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P四七。
(24)《齐民要术(一)》٠中国书店2018年,P151。
(25)《齐民要术(一)》٠中国书店2018年,P310。
(26)《齐民要术(一)》٠中国书店2018年,P2~3。
(27)《齐民要术(一)》٠中国书店2018年,P309。
(28)《齐民要术(二)》٠中国书店2018年,P158。
(29)《齐民要术(一)》٠中国书店2018年,P151。
(30)《元本梦溪笔谈(三)》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P一二二~一二三。
(31)《明本天工开物(二)》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P七〇。
(32)《明本天工开物(二)》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P七二。
(33)《明本天工开物(二)》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P七三~七五。
(34)《明本天工开物(二)》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P七一~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