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观楼长联品鉴

车子穿过林立的高楼和闹腾的都市中心,朝着滇池方向奔去。当滴滴师傅听说要去大观楼时,他脱口而出,大观楼长联很出名,值得去看看。

大观楼长联品鉴

留影

之前的一次笔会上,一位书友的深情朗诵和极具穿透力的楷书呈现,让早已停留于课堂老师讲解的大观楼长联再次展现其魅力。多次翻阅,细细品味,再次领略到咒蛟老人孙髯翁的辽阔心境,决定再访大观楼,领略长联风采。

车子在大观公园门前停下,电子支付车费后,师傅嘱咐好好浏览一番,品味下长联的韵味。朝公园大门进去,扑面而来的自然是春城最友好的朋友——红嘴鸥。它们时而飞向人群,来衔走游客投出去的鸥粮,时而腾空而起,自由翱翔,享受着冬日昆明之悠然时光。

走过近华浦牌坊,穿越一片空地,在成群海鸥翩翩起舞的景致里,一座传统而古朴的阁楼傲然矗立湖边,此即声名远播的大观楼。在楼前,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游客驻足留影,口中碎碎念道,这可是赫赫有名的海内第一长联啊,一定要好好留个纪念。

大观楼长联品鉴

大观楼

驻足楼前,仔细品味,悠悠长联穿透岁月的洗礼,展现着其独有的魅力。上联挂在楼门的右边,从右往左依次展现出滇池的浩渺烟波和开阔景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an)雾鬓(bin);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大观楼长联品鉴

长联

下联挂在楼门的左边,从左往右娓娓道来云南这片热土上如暮雨朝云般转瞬即逝的发展历程: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品鉴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楼前悬挂长联曾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在的三层楼宇是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岑毓英任云贵总督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长联叫当时的文人赵藩(字介庵,剑川人)工笔楷书挂起,题上岑的姓名,便是现存的“岑制长联”。长联系木制(1999年改为铜铸),长约一丈五尺,宽约二尺,为覆瓦形,蓝底金字。

一边吟诵着长联,一边登楼欣赏美景。在二楼的展厅里,展示着大观楼长联联意国画,画作着笔细腻,大气开阔,根据长联意境亦分上下两副。上副画作里呈现的是当年五百里滇池与周边山色互相映衬的秀美景色。下副画作是须发皆白孙髯翁意气风发,把酒凌虚,瞭望远方的画面,其身后是长联提到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历史事件简笔展示。

大观楼长联品鉴

孙老风采

登斯楼,观国画,赏长联,几乎是游人逛大观公园主要目的。冬日的春城虽寒意逼人,但游人依然络绎不绝。其中,一位母亲带着孩子驻足国画前,仔细为孩子讲解着长联的创造背景及其背后表达的深意。孩子边听边点头,接受着母亲的熏陶。

再访大观楼,慢慢感受长联之别样韵味。

上联重在呈现眼前景物,画面唯美、拟物空灵。

长联之美,首在写景气势开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开头的寥寥数语,让五百里滇池的宽阔水域及其周边的东西南北四座山峰随即鲜活生动起来,一幅幅登高望远的画面感透过作者笔尖,尽收眼底。

大观楼长联品鉴

唐标铁柱

长联之美,次在状物精妙灵动。“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an)雾鬓(bin);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登高远望后,作者把笔触收回池中,对蟹螺般的岛屿沙洲、如少女梳理秀发般摇曳的绿树垂柳、连天的水草芦苇、五彩羽毛的禽鸟及深红色的霞光细腻描摹,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水域顿时灵动而丰富起来。

长联之美,三在思维跨越时空。“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细细刻画池中眼前之景后,作者思维即可跃出当下,变幻季节、跨越时空,劝高人韵士莫孤负池边的秀美景致,春天的杨柳、夏季的芙蓉、金秋的香稻、冬日之晴沙。

大观楼长联品鉴

江山多娇

下联重在怀古抒情,简练叙史、慨叹过往。

置身滇池唯美景致中,数千年往事涌上作者心头,他举起酒杯,仰空喟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从汉习楼船(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标铁柱(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到宋挥玉斧(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跨革囊(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费尽移山心力的伟烈丰功,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

大观楼长联品鉴

烟波

据悉,长联大约写成于1765年左右,这时作者已经八十岁了,可谓八十怀古。从汉至元,千年往事,作者寥寥数笔,刻画得精准而简练。既有对历史创造者移山过往的脉脉温情,也慨叹光阴易逝、岁月催人之无力感。一番叙史感叹后,作者又被眼前的景致拉回现实中,面对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若有所思……

整体而言,上联中,作者通过细微的观察,通过高超的笔触,把原本平淡的景物描写得极其生动,把最精美的一面呈现给读者。下联则转为感慨历史沉浮、世事无常,联文格调由喜悦陡感伤。上下联既是情绪的强烈反差对比,也互为映衬,能看到作者集八十年人生阅历倾注于联文之意境。其天人合一的景致描写,处处展现出作者达观向上的思想境界,也无不透露着一种胸怀天下之超然感。

大观楼长联品鉴

国画释联

文如其人,千百年来凭借文字留名者,都有着非同常人的阅历与心境,孙髯翁也一样。资料显示,孙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自小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其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

虽然不问科举,但孙老一直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佐治天下”的情怀。他曾经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

大观楼长联品鉴

长联展示

相传,孙老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孙髯更忧国忧民,但登大观楼,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海内第一长联”。

孙髯晚年贫困落魄,寄居昆明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民间传说,圆通寺大雄宝殿内二龙曾在清嘉庆年间飞出殿外,与翠湖九龙池的九条白龙格斗,斗得难解难分,天昏地暗。相传在元代,晋宁盘龙寺的开山和尚觉照云游昆明,发现圆通洞蛟龙作怪,乃筑台诵经咒蛟并降服了蛟龙,故名"咒蛟台"。)孙老后投靠子女,终老红河州弥勒市。

“走,到三楼去看看。”讲解完长联意境后,母亲带着孩子继续上楼游览。笔者也被走动的游客拉回现实中,移步换景,更上一层楼看看。据载,1638年,徐霞客到云南时对草海的界限描述为:南连于滇池、北抵于黄土坡,西濒赤鼻山(今普坪村、车家壁一带),东抵会城(今小西门一带)。元、明两代,多次疏浚凿开海口、石龙坝,使得湖水得以宣泄,滇池水位逐步下降,现在的大观楼公园冒出水面部分才逐渐扩大,但周围仍是一片水乡泽国。

大观楼长联品鉴

人鸥和谐

来到三楼,透过窗户远望,再也找不到当年五百里滇池的开阔气势,更别提四围香稻的田园风光。滇池岸边,唯有人鸥和谐相处的画面温暖人心,展现出高原湖泊的恒久魅力。

大观楼长联品鉴

滇池远眺

冬日的昆明,生机勃发,大观公园内闹热欢腾。登楼远眺,在片片白帆和阵阵鸥鸣中,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老者在把酒凌虚,一边欣赏眼前美景,一边慨叹千年往事,字字句句透露出其穿越历史长河笑看人生的辽阔心境……

2018年2月初 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