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作者:账号已注销7856

战争,一般来说可用来形容的词汇有残酷、正义和反抗,就人类的战争史来看,这种词汇描述占据了大多数情况。玫瑰战争可能是一场例外,它是1455~1485年爆发于英格兰的一场内战,它的起因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导致的战争。

就战争本质来说,它当然是残酷的,但在这场战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战争之中体现出来的元素,一些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元素。玫瑰战争得名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六世》,其现实依据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家徽是红蔷薇,约克家族的家徽是白蔷薇(故又称为蔷薇战争),在《亨利六世》中,莎士比亚以花园中两朵玫瑰被拔掉来形容战争的开始。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蔷薇与战争,文学和现实,这是玫瑰战争被赋予的一种浪漫性,战争本身当然不是浪漫的,但当蔷薇和武器结合到一起时,它给人带来一种超现实的戏剧感受。有时候现实是枯燥无趣的,只有在文学剧本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元素的碰撞。

爱德华三世去世以后,兰开斯特家族成为了王座的继任者,当王位传递到亨利六世的时候,这位患有间发性精神疾病,且政治能力平庸的君主开始受到质疑,人们认为他不再适合承担君主的角色。其中尤以约克家族最为活跃,1453年亨利六世陷入精神病爆发的状态中时,约克家族的首领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借此机会成为了摄政王。

他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企图夺走亨利六世的王位,但事与愿违的是亨利六世很快又恢复了正常,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王后是一位能力出色的女性,她不仅将约克公爵排挤出朝廷,而且还成为兰开斯特家族的实际首领,因为平庸且患有疾病的亨利六世实在难堪大任,战争也就因此爆发了。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约克家族旗帜

这是两个家族之家的生死决战,胜利的一方必然将继续延存辉煌和荣耀,失败的一方必然将黯然无光。英格兰内部的各个封建主们也都各自支持他们的家族,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所以这场内战从一开始就注定将整个英格兰卷入其中。

战争爆发后,大量的封建主和贵族加入到了战争中,他们身临前线,而不是躲在大后方的军营里。中古时代是骑士精神最为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在宗教的鼓动下人们对荣誉有一种近乎着迷的向往,但当塞万提斯于1605年创作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时候,骑士已经进入没落和消亡期。

在玫瑰战争中,这些身份尊贵的封建主和贵族之所以会踊跃加入前线并不全然是因为骑士精神在发挥作用,其中也掺杂了相当复杂的利益关联,譬如他们是因为各自支持两个家族,故而加入到战争之中,然而如果仅仅只是利益驱使,他们完全不必亲临前线。在骑士精神的残余影响下,对荣誉的看重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的英格兰还处于封建时期,封建主和贵族们都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军队,所以“玫瑰战争”又像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一样的戏码。在这两场战争中,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各个封建主和贵族们的私人家兵,在1460年的北安普敦战役(Battle of Northampton)之中,约克家族取得重大胜利,他们俘虏了御驾亲征的亨利六世。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亨利六世

根据调解法案,约克公爵的继承权被加强,成为了摄政王,玛格丽特王后被驱逐,但披着红蔷薇家徽的兰开斯特家族是无法容忍这种失败的。他们继续在北方组建了一支雇佣兵军队,封建主和贵族们再次走上前线领导士兵们冲锋,在韦克菲尔德战役(Battle of Wakefield)中,玛格丽特王后以一万八千人的优势击败约克公爵,并顺利将其击杀。

然而伦敦却并不支持兰开斯特家族,他们关闭城门并拒绝提供食物给对方,迫不得已的玛格丽特王后只好撤退,这导致约克公爵的继任者爱德华得以顺利进入伦敦,在当地人的支持下成为了英格兰的新国王。尽管约克家族在战争中遭受重大失利,但却最终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这是滑稽的。

战争当然不会就这样结束,在玫瑰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陶顿战役中,双方展开了生死大决战。双方都决心在这场战役中把问题给一劳永逸的决定掉,两个家族倾其所有雇佣了大量的军队,各自支持两个家族的封建主和贵族们也都聚集在陶顿这个地方,此外还有近八万人的军队。

这是玫瑰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一天之内折损人数高达两万人,大量的封建主和贵族也命丧于这场战争之中,永远和他们的荣华富贵以及尊宠的地位无关了。兰开斯特家族再次遭遇惨败,这导致家族内部的贵族和大量支持他们的封建主遭到屠杀,幸存的亨利六世和玛格丽特王后只好逃回北方以求自保。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都铎王朝红白蔷薇族徽

然而到1485年战争结束时,红白蔷薇之争却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胜利的果实被兰开斯特家族另一个分支都铎家族摘走了。这是因为爱德华四世驾崩以后,继任的爱德华五世只有12岁,“主少国疑”也是适用于欧洲历史的历史现象,来自约克家族的理查德和都铎家族的亨利·都铎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新一轮竞争。

最后的结果是亨利·都铎击败了理查德,顺利登基成为亨利七世,为了调和两个家族的关系,他迎娶了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为妻子,将红蔷薇和白蔷薇融合到一起,使其成为都铎王朝的徽章。玫瑰战争自此宣告终结,这场名字尤为浪漫的战争造成男爵以上的六十五个贵族的死亡,上千个封建领主的消逝,两个家族也为此付出了折损八万余人的代价。

玫瑰战争爆发的15世纪是骑士精神已经走向没落的时期,而中世纪也已经进入晚期,文艺复兴的曙光逐渐绽放。骑士精神没落的背后是封建制度的动摇,当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时候,骑士精神早已经成为一个传说。这种背景是随着支配欧洲社会长达近千年的天主教遭到广泛质疑以后,以及在文艺复兴运动之下封建制度的进一步瓦解,骑士精神无所依托。

玫瑰战争:一场关于浪漫、家族、荣誉和贵族赴死的战争

于是逐渐沦丧为一种徒有虚名的荣誉,15世纪时期的一些骑士甚至已经没落成为打家劫舍的强盗,与过去那些自诩为教会和国王的忠诚卫士相比,《堂吉诃德》的诞生无疑扯开了骑士们最后一层遮羞布。从这个意义上去看,玫瑰战争可以说是骑士精神最后的昙花一现。

因为自从十字军东征结束以后,欧洲历史上鲜少再爆发像玫瑰战争这种大量贵族和封建领主伤亡的情况,因为贵族和封建领主们已经找不到当年像十字军东征一样在宗教和荣誉的推动下涌现的狂热,文艺复兴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清醒,封建领主和贵族们自然不愿再轻易冒险上战场。但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封建领主和骑士们表现的可谓是相当积极和狂热。

他们的目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有为了圣战而救赎自己的,有为了发财的,有为了实现个人荣誉的……相比之下玫瑰战争要显得单纯许多,但依然不难看出它残留的些许十字军东征的色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