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有的事情,可能是蜻蜓点水,过后在心里不留痕迹,也不会对我们造成不良影响;而有的事情,像阴沉的雾霾,始终笼罩在周围,让人无法云淡风轻,甚至让我们在成长道路上一直负累前行,继而影响到整个人生。
而成长过程中影响我们的事情,大多发生在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一段时期,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快速成长期。此时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的为人处世方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52">
</h1>
青春期也意味着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
有的孩子甚至逆反心很强,顶撞父母,不爱学习,家长也为此郁闷头疼,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本书真实呈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因自身性格和家庭与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是一本关于心理辅导的生动教科书。
这本书的作者孙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她当了20多年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是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专家;曾主编过多本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其极具前沿性的学术水平和实操能力在《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书中可窥见一斑。
书中内容共4个部分,作者用16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每个故事从不同角度都能触动读者内心,给人以启迪。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52">
青春期是大多数家长束手无策的阶段。
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高一高二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容易迷茫的孩子。这个阶段也是许多家长束手无策的阶段。
这些孩子,有的对外表现出热情、阳光、自信与坚强的一面,但内心却孤独、自卑、敏感与脆弱;有的因为担心失去朋友,便一味讨好别人而失去自我;有的孩子因为不被周围人理解而显得行为“怪异”,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等等。这些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困扰着孩子们,让他们沦陷在消极、逆反情绪中很难自拔。
在每个故事中,作者针对主人公出现的不同障碍问题,分别引导对待,努力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变得阳光起来。
故事中心理辅导老师消除孩子心理障碍问题的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部分“写在后面”。是作者对该故事呈现问题的一种总结;对父母遇到此类问题的“寄语”;最后是孩子遇到该类问题的自救方法。
针对每个出现问题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感受,探索形成“症结”的成长经历,引导并与孩子一起找出他们“困惑”的根源,再制定出相应的具体解决措施,让孩子一步一步跨过心理障碍,恢复健康成长。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52">
平等,亲切,共情是沟通成功的重要因素。
故事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而高高在上,而是态度谦和,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极端情绪也产生共情,这是让孩子愿意与之沟通的重要原因。
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与孩子产生共情,反而还抱怨孩子:不爱说话,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这非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问题更加严重。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52">
父母的成长力,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长久之计。
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社会,有校园,有家庭。这三个因素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成长历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
父母是一个天赋角色,可是,好父母不是。父母自我成长有多少,就能带领我们的孩子有多远。
有一种戏说,父母是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职业。这意味着,在如何对待和教育孩子上,父母也会犯错误,也需要及时纠正和调整方式方法。
这就需要父母也必须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努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理性分析后再尝试介入与干预”,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正确地施以援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慌乱和不知所措。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52">
这本书通俗易懂,以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形式展现故事画面,在引发读者思考问题原因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和学习作者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的说话技巧。
书中16个故事,尽管只是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问题,但是“心理障碍”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不少成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本书抛砖引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理性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启发方式,让我们尽快拨开阴霾,走向阳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