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选择以组画“四海为家”为背景的照片作近影。《四海为家》是参照了1375年西班牙人制作的世界地图,黑是海,白是地,恰好描绘了我飘洋过海从上海来到柏林的境况,同时也蕴含着水连接五洲四海从而世界一体的意味。对我来说,人小一点没关系,本来就是小我置身于大世界。——孙颂文
“漂泊感”有时是一种创作状态
孙颂文,英文名Songwen Sun-von Berg,据说是因为跟着外籍丈夫的姓。颂文的丈夫长着一张标准的德国脸,采访艺术家历时三年,从未将艺术家的私人生活放于其间,孙颂文不一样,她的生活背景直接影响着她的艺术走向。在她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一颗处于漂泊状态的艺术家的心。从其个展的名字上似乎都能感受到,譬如2012年的《窗里窗外》;2014 年的《线在时空》。这两个展一个在柏林,一个在上海,但漂泊的心却一样。颂文在给我个人近照的邮件中写道:“我选择以组画“四海为家”为背景的照片作近影,此作品参照1375年西班牙人制作的世界地图,黑是海,白是地,恰好描绘了我飘洋过海从上海来到柏林的境况,同时也蕴含着水连接五洲四海从而世界一体的意味。对我来说,人小一点没关系,本来就是小我置身于大世界。”
《No.8》 2014 水墨宣纸 69x138cm
漂泊,有时并非坏事,漂泊感,有时会让艺术家的呈现极具个人符号。观颂文的画,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漂泊”的状态,我所说的状态有两重含义:一是她将个人生活变成符号,融进了她的作品中,生活与艺术交融为统一的人生旅途,旅途的“漂泊”成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旅途的终点虽然未知,但过程却充满魅力;第二重含义,指作画时的状态。在颂文的作品中,似乎并没有事先的深思熟虑,一切均不做事前的预设,作画的冲动来自于对未知的寻求以及关于视觉符号背面的精神呈现。
《No.9 一线天》 2014 水墨宣纸 138x69cm
“所谓形,不是指描绘具体的东西,而是将具体抽象化,再从微观的表现提升至宏观的概括中,体现形与实物镜像并非主要,重要的是形成的过程以及观者对视觉的感受和理解”,艺术家如是说。为观者提供视觉的阅读空间,这个似乎是颂文创作时的真实,在她眼中,简约的痕迹,表达的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创作理念,墨色的构成则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境,东方和西方在漂泊中不经意地偶遇,就这一点而言,“漂泊”的状态是颂文艺术线索中最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源自于形、笔、墨、色,而最后的呈现却直指心性。
“温度差”,永远是心境的追求
关于“温度”,艺术品的“温度”,这个似乎是近来很热门的词。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 有温度的差别,才有热量的传递;有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才有信息的传播;有心灵的不同,才有艺术的空间,艺术穿越不同的心灵。总之,因为不同,所以传播。温度,并非指体感,是视觉的体验。阅读颂文的作品,温度似乎是一扇门,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在作品《NO.8》中,水墨介质的画面中似乎是两座大山在苟且,又似大地的阴影在互动,艺术家在这里传递着一些不确定的热量,如果我们被这个热点所吸引,那就可能陷入被艺术家预设的误区。
《无题 阴》 2016 水墨宣纸 69x56cm
性,永远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热点,但性,永远不是仅仅为了表达而被关注。艺术家是想引导我们进入另一类的时空去解读,譬如生命的起源,譬如生命的脉动,起源与脉动,存在于绘画的曲线中,存在于画面的层次中。保罗·克利曾经这样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以前人们描绘事物,描绘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是人们乐意看的或曾经乐意看到的。这种事物与整个世界相比只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实隐藏在大多数事物之中,应该努力从偶然现象中求得本质”,大师的话也许对我们阅读孙颂文的画有所启迪。
《无题 阳》 2016 水墨宣纸 69x56cm
在取名为《无题阴·阳》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艺术家另一类的不确定性,两幅有关联又单独存在的画面,呈现的是锐角的硬与柔性的软,硬和软之间,看似随意地添加着符号,且这类添加很容易被忽略,但它们却是关键所在。这是两个与男性及女性相关的常识性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我们也许能感悟到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至于这些视觉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心灵撞击,这则是另外一件事了。艺术作品的解读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当代艺术的呈现意境更是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作者介绍
孙颂文(Songwen Sun-von Berg)
1968 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91年至今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现为德国职业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由艺术家,作品为德国外交部及柏林国家博物馆所收藏。
个展:
2016 年《 四海为家》,德国外交部,德国
2016 年《 孙颂文个展》,Profil 画廊,德国
2015 年《 虚与实》,柏林德中友好协会,德国
2013 年《 万物生长》,yumachi 画廊,德国
2012 年《 窗里窗外》,上海雅弘画廊,中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