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選擇以組畫“四海為家”為背景的照片作近影。《四海為家》是參照了1375年西班牙人制作的世界地圖,黑是海,白是地,恰好描繪了我飄洋過海從上海來到柏林的境況,同時也蘊含着水連接配接五洲四海進而世界一體的意味。對我來說,人小一點沒關系,本來就是小我置身于大世界。——孫頌文
“漂泊感”有時是一種創作狀态
孫頌文,英文名Songwen Sun-von Berg,據說是因為跟着外籍丈夫的姓。頌文的丈夫長着一張标準的德國臉,采訪藝術家曆時三年,從未将藝術家的私人生活放于其間,孫頌文不一樣,她的生活背景直接影響着她的藝術走向。在她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一顆處于漂泊狀态的藝術家的心。從其個展的名字上似乎都能感受到,譬如2012年的《窗裡窗外》;2014 年的《線在時空》。這兩個展一個在柏林,一個在上海,但漂泊的心卻一樣。頌文在給我個人近照的郵件中寫道:“我選擇以組畫“四海為家”為背景的照片作近影,此作品參照1375年西班牙人制作的世界地圖,黑是海,白是地,恰好描繪了我飄洋過海從上海來到柏林的境況,同時也蘊含着水連接配接五洲四海進而世界一體的意味。對我來說,人小一點沒關系,本來就是小我置身于大世界。”
《No.8》 2014 水墨宣紙 69x138cm
漂泊,有時并非壞事,漂泊感,有時會讓藝術家的呈現極具個人符号。觀頌文的畫,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漂泊”的狀态,我所說的狀态有兩重含義:一是她将個人生活變成符号,融進了她的作品中,生活與藝術交融為統一的人生旅途,旅途的“漂泊”成為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旅途的終點雖然未知,但過程卻充滿魅力;第二重含義,指作畫時的狀态。在頌文的作品中,似乎并沒有事先的深思熟慮,一切均不做事前的預設,作畫的沖動來自于對未知的尋求以及關于視覺符号背面的精神呈現。
《No.9 一線天》 2014 水墨宣紙 138x69cm
“所謂形,不是指描繪具體的東西,而是将具體抽象化,再從微觀的表現提升至宏觀的概括中,展現形與實物鏡像并非主要,重要的是形成的過程以及觀者對視覺的感受和了解”,藝術家如是說。為觀者提供視覺的閱讀空間,這個似乎是頌文創作時的真實,在她眼中,簡約的痕迹,表達的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創作理念,墨色的構成則呈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禅境,東方和西方在漂泊中不經意地偶遇,就這一點而言,“漂泊”的狀态是頌文藝術線索中最重要的特征,這個特征源自于形、筆、墨、色,而最後的呈現卻直指心性。
“溫度差”,永遠是心境的追求
關于“溫度”,藝術品的“溫度”,這個似乎是近來很熱門的詞。物質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着, 有溫度的差别,才有熱量的傳遞;有資訊分布的不對稱,才有資訊的傳播;有心靈的不同,才有藝術的空間,藝術穿越不同的心靈。總之,因為不同,是以傳播。溫度,并非指體感,是視覺的體驗。閱讀頌文的作品,溫度似乎是一扇門,一把登堂入室的鑰匙。在作品《NO.8》中,水墨媒體的畫面中似乎是兩座大山在苟且,又似大地的陰影在互動,藝術家在這裡傳遞着一些不确定的熱量,如果我們被這個熱點所吸引,那就可能陷入被藝術家預設的誤區。
《無題 陰》 2016 水墨宣紙 69x56cm
性,永遠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熱點,但性,永遠不是僅僅為了表達而被關注。藝術家是想引導我們進入另一類的時空去解讀,譬如生命的起源,譬如生命的脈動,起源與脈動,存在于繪畫的曲線中,存在于畫面的層次中。保羅·克利曾經這樣說:“藝術并不描繪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造出來。以前人們描繪事物,描繪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們是人們樂意看的或曾經樂意看到的。這種事物與整個世界相比隻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實隐藏在大多數事物之中,應該努力從偶然現象中求得本質”,大師的話也許對我們閱讀孫頌文的畫有所啟迪。
《無題 陽》 2016 水墨宣紙 69x56cm
在取名為《無題陰·陽》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藝術家另一類的不确定性,兩幅有關聯又單獨存在的畫面,呈現的是銳角的硬與柔性的軟,硬和軟之間,看似随意地添加着符号,且這類添加很容易被忽略,但它們卻是關鍵所在。這是兩個與男性及女性相關的常識性符号,通過這些符号,我們也許能感悟到藝術家的創作初衷,至于這些視覺帶給我們的是怎樣的心靈撞擊,這則是另外一件事了。藝術作品的解讀本身就帶有不确定性,當代藝術的呈現意境更是沒有明确的答案,也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作者介紹
孫頌文(Songwen Sun-von Berg)
1968 年出生于中國上海,1991年至今生活、工作于德國柏林。現為德國職業美術家協會會員,自由藝術家,作品為德國外交部及柏林國家博物館所收藏。
個展:
2016 年《 四海為家》,德國外交部,德國
2016 年《 孫頌文個展》,Profil 畫廊,德國
2015 年《 虛與實》,柏林德中友好協會,德國
2013 年《 萬物生長》,yumachi 畫廊,德國
2012 年《 窗裡窗外》,上海雅弘畫廊,中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