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见证人:李厚之先生考古笔记之:兴安双城

作者:子木一可心

兴 安 双 城

兴安古称金州,即今安康市。安康有新城和旧城,在陕西诸多城市建置中独具一格,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

据巜安康县志》载:自宋元以来并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指挥使李琛始甃以砖。东西一里二百五十三步;南北三百一十步;围周六里二十八步。门五:东朝阳、南安康、西宁远、北之东通津;北之西临川。明万历十一年(1583)大水坏城,关南守道刘致中改筑新城于赵台山下,易金州名兴安州。崇祯间(1628一一l644)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兵临汉上,攻城略地,佥谓新城因傍南山难守,关南守道张京采纳民意,复修旧城,工未竣而明朝亡。自兹以后,兴安便有了新、旧二城之说。

清顺治四年(1647),兴安知州杨宗震续修旧城。门四:东曰"仁寿"、南曰"向明"、西曰"康阜"、北曰"通津"。于是迁至新城之衙署官廨,又重迁回旧城。康熙五年(l666)宝丰街(今小北街)市民,请开小北门直达安康门(旧志原注:小北门旧无名,临川门废后,不知何时将"临川"石额移于此门,遂失临川门旧迹)。三十二年(1693)汉江大水再次摧坏城堤,城坍,修筑未竟,四十五年(1706)又发大水,城池复圮,乃重修新城,移建公署、文庙于新城内。迨至嘉庆元年(1796)湖北襄阳白莲教起义,兴安一地成为农民军活动渊薮。二年,陕西巡抚秦承恩坐镇兴安"剿匪",以新城难守,议修北城(旧城),捐银五千两,从宁远门西北角炮台旧址增补南至西南角,又东至小南门。

嘉庆三年,山西人周光裕以进士莅兴安府知府,下车伊始,即周历新、旧二城。见新城除兴安总镇城守官兵外,居民寥寥,其监狱、钱粮在旧城,官廨衙署在旧城,暨市廛贸迁,商贾居积,亦莫不在旧城。问之百姓,皆安土而重迁也。且濒于江汉,估舶集而转运易也。而旧城之基址荡然矣,遂欲修复旧城。有人劝其入奏有司,他说:"朝廷之经费有常,兴安名义上已经有城,若府以详之院、院以达之部,必恪于例不得行。即行矣,而部议者几何时?估工者几何时?辗转迂缓以日以年,脱有贼至(指白莲教),其将何以固吾圉"?卒不请示当道。

是年秋,乃查勘地势并捐俸以为之倡,绅士耆庶及行贾斯土者,无不踊跃从事。惟时白莲教尚未平定,东关无郭,遂置仁寿门一带城墙不筑,而北因惠壑堤(今小北门至防洪指挥部城堤)、东因长春堤(今东堤)、南因白龙堤(今兴安东路)乃筑为城(今东关)曰"东城"。西城增二门:北安澜(今水西门)、南兴安;东城增二门:北迎恩、南兴文,合并原来城门共九门矣。遂因旧堤为城,加高厚培,自宁远门之西北角,增筑至仁寿门之东北角,又从小南门增筑至仁寿门之东南角。添砌垛口,安设炮台以及海漫水道之属,东西南北九门各建敌楼,复挑挖壕堑深一丈五尺,广二丈,绕城垣周长一千二百六十丈为护城河,计其经费,用银一万六千有奇,而城旧观复矣。

(参考嘉庆巜安康县志》暨周光裕巜重修兴安府旧城碑记》)

清嘉庆巜安康县志》刊载旧城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