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見證人:李厚之先生考古筆記之:興安雙城

作者:子木一可心

興 安 雙 城

興安古稱金州,即今安康市。安康有新城和舊城,在陝西諸多城市建置中獨具一格,有着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

據巜安康縣志》載:自宋元以來并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指揮使李琛始甃以磚。東西一裡二百五十三步;南北三百一十步;圍周六裡二十八步。門五:東朝陽、南安康、西甯遠、北之東通津;北之西臨川。明萬曆十一年(1583)大水壞城,關南守道劉緻中改築新城于趙台山下,易金州名興安州。崇祯間(1628一一l644)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兵臨漢上,攻城略地,佥謂新城因傍南山難守,關南守道張京采納民意,複修舊城,工未竣而明朝亡。自茲以後,興安便有了新、舊二城之說。

清順治四年(1647),興安知州楊宗震續修舊城。門四:東曰"仁壽"、南曰"向明"、西曰"康阜"、北曰"通津"。于是遷至新城之衙署官廨,又重遷回舊城。康熙五年(l666)寶豐街(今小北街)市民,請開小北門直達安康門(舊志原注:小北門舊無名,臨川門廢後,不知何時将"臨川"石額移于此門,遂失臨川門舊迹)。三十二年(1693)漢江大水再次摧壞城堤,城坍,修築未竟,四十五年(1706)又發大水,城池複圮,乃重修新城,移建公署、文廟于新城内。迨至嘉慶元年(1796)湖北襄陽白蓮教起義,興安一地成為農民軍活動淵薮。二年,陝西巡撫秦承恩坐鎮興安"剿匪",以新城難守,議修北城(舊城),捐銀五千兩,從甯遠門西北角炮台舊址增補南至西南角,又東至小南門。

嘉慶三年,山西人周光裕以進士莅興安府知府,下車伊始,即周曆新、舊二城。見新城除興安總鎮城守官兵外,居民寥寥,其監獄、錢糧在舊城,官廨衙署在舊城,暨市廛貿遷,商賈居積,亦莫不在舊城。問之百姓,皆安土而重遷也。且瀕于江漢,估舶集而轉運易也。而舊城之基址蕩然矣,遂欲修複舊城。有人勸其入奏有司,他說:"朝廷之經費有常,興安名義上已經有城,若府以詳之院、院以達之部,必恪于例不得行。即行矣,而部議者幾何時?估工者幾何時?輾轉迂緩以日以年,脫有賊至(指白蓮教),其将何以固吾圉"?卒不請示當道。

是年秋,乃查勘地勢并捐俸以為之倡,紳士耆庶及行賈斯土者,無不踴躍從事。惟時白蓮教尚未平定,東關無郭,遂置仁壽門一帶城牆不築,而北因惠壑堤(今小北門至防洪指揮部城堤)、東因長春堤(今東堤)、南因白龍堤(今興安東路)乃築為城(今東關)曰"東城"。西城增二門:北安瀾(今水西門)、南興安;東城增二門:北迎恩、南興文,合并原來城門共九門矣。遂因舊堤為城,加高厚培,自甯遠門之西北角,增築至仁壽門之東北角,又從小南門增築至仁壽門之東南角。添砌垛口,安設炮台以及海漫水道之屬,東西南北九門各建敵樓,複挑挖壕塹深一丈五尺,廣二丈,繞城垣周長一千二百六十丈為護城河,計其經費,用銀一萬六千有奇,而城舊觀複矣。

(參考嘉慶巜安康縣志》暨周光裕巜重修興安府舊城碑記》)

清嘉慶巜安康縣志》刊載舊城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