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脑子就被「杭州全城堵车」这个话题给洗了。

很多人谈到这个话题,没有太多新鲜料,内容的大义就是:G20即将来临,杭州城市建设加速,全城开启工地模式,从而导致交通恶化。因此,G20=堵车。随后几篇公众号内容的推波助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抱怨」的队伍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学研究显示,由于负面情绪相比正能量带给人更持久的生理不适感,因此负面情绪更容易被深刻记忆,而且更容易产生认知固着。
负面情绪一旦形成,会很快的在人群中散播。就像堵车这件事情,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痛苦的体验,因此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共鸣。经过几篇公众号文章看似理性的分析之后,即使今天没有碰到堵车的人,也会被激活这种曾经有过的负面情绪,并无限地放大,从而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加入到人云亦云的队列中去。
其实,冷静下来算一笔账,很快能明白:
这几年,杭州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超快。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
2010年1月杭州主城区汽车保有量为55.3万辆,
一年之后的2011年1月,主城区汽车保有量则增长到了69.15万辆;
而2013年3月, 主城区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平均3人一辆车。
即便2014年3月,杭州出台了汽车限购政策,但也很难遏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
到今年3月,杭州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75.8万辆,增长速度达到110%以上。
而与之配套的城市基本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
十二五规划期间,建成了35.3公里的上塘高架以及20.9公里的留石快速路。
近年来又开通了德胜高架,即便根据规划,124.8公里的可预见道路按时完工,杭州的道路增长率虽然达到122%,很难应对每年110%以上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更何况,建条路的时间远远超过买一辆车的时间。车到手了,路还没通;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
▲铭、-「-印记-」
杭州堵车的主要原因就是杭州的城市基本建设速度跟不上车辆保有量增长的速度。因此,为迎接G20开展的城市建设,正是杭州改善基本交通建设的一个良机。
从《2016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可以了解到,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能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复,正是因为国家为了保障G20峰会的顺利举行而给予的优惠政策。2015年,杭州有6条地铁,4条城际轻轨,10条市区高架快速路、地下快速路和过江隧道获批建设或开工,形成了以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而G20峰会召开之前,杭州将整治217条城市道路,进行优化、亮化,提升通行条件,并且一批重大配套交通项目将陆续启用。这些基本建设,看上去是为了G20峰会的面子,短期内让杭州市民添堵了,但是,从长远来看,受益者还是杭州这座城市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州人民。待到杭州道路的通行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之时,杭州市民特别是上班族在其中将得到更多便捷和实惠。
▲张建业-「边走边拍」
当然,堵在路上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大家的「抱怨」也情有可原。只不过希望大家能认识到,「抱怨」没法解决问题,而理性思考才能促进市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理性思考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道德高地,也非价值绑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因为理性带来的灾难,反而「抱怨」情绪泛滥带来的恶果比比皆是。
负面情绪需要宣泄,而理性、独立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希望大家将这暂时的堵车经历当成一场修心之旅,堵车的时候别堵住了咱的心!
本文版权归“人言”运营团队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