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影视中的真善美 | 诗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作者:上海国际电影节

2021“影视中的真善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市民主题征文获奖结果日前揭晓,共六十篇(条)作品脱颖而出。今年,上海国际影视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将评论征集活动全面升级,6月启动以来,广大市民及影视作品爱好者踊跃报名参与,通过影视评论这种形式进一步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光影盛事之中。本篇是获得征文佳作“妙笔生花”奖的作品之一——由李英兰撰写的《诗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影视中的真善美 | 诗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孙道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颇有渊源,他是首届开幕式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2021年正值他百年诞辰,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精选了他的多部作品,向这位塑造过无数个深入人心的经典银幕形象、能导会演、既能翻译文学作品也能为译制片配音的儒雅大师致敬。《早春二月》在本次致敬单元入选的片子中显得格外特别,这部诞生于1963年,由谢铁骊导演,由柔石原著《二月》改编,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影片不仅汇聚了实力超强的豪华主创团队,更富有那个时代的电影中少见的诗意。

影片开头就尽显江南特有的温婉气质。位于画面左侧黄金分割点上的小窗里流动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用毛笔书就的演职人员列表竖向排列,依次显现在银幕右侧,整个构图像极了苏州园林里有着景窗和题诗的一面景墙。开场段落中肖涧秋的着装和气质与其他乘客格格不入,他因无法忍受邻座睡意朦胧的农民把头靠在他的肩上而走出船舱并遇见了文嫂和彩莲母女。下船后,在老同学陶慕侃的迎接下,在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的吟唱中走过碎石铺就的狭窄街巷时,涧秋接受了镇上居民好奇的打探。而在陶兄家里等候他的是未来的同事钱正兴和老同学的妹妹陶岚。影片善用镜头语言代替台词来驱动情节发展,寥寥数笔就把片中主要角色的身份背景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条不紊地介绍得一清二楚。剧本借助同学关系这个锁链将所有角色直接或间接地串联起来,并用爱慕的情愫把此前并不相关的人物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结构。而导演也通过一个异乡人在看似安静和谐的芙蓉镇里的方枘圆凿,昭示了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以及肖涧秋离开小镇的必然结局,为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打好了伏笔。

影片非常善于运用诗化的影像来表达情绪、推动叙事。很喜欢涧秋与陶岚探讨哲学的那个片段,从热烈讨论的室内场景转至窗外看到两个如画的剪影,再从倒映着二人身影的一池春水切换至他们在暮色中并肩前行的画面。短短一组蒙太奇无声地推升了两人的情感。这诗情画意的镜头不但赏心悦目,也道出了两人间性格的合拍与萌芽的爱情。此外导演也利用在片中反复出现的相同场景辅以不同的情绪和环境渲染,制造出如排比句般层层叠叠、依次递进的效果,通过一次次对比,逐渐把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本片中的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一直为影迷所津津乐道。两次弹琴一次回顾了过往的彷徨,并引出了涧秋与陶岚初次相见的场景,虽然曲调沉重却有爱情的亮色点缀;另一次则表现了完全陷入人生迷途的困顿,直到最后的强音方才觉醒。而七过拱桥则细腻刻画了涧秋与文嫂一家的关系和他所面临的境遇。我们看到了他为文嫂提供帮助后的宽慰和雪后初霁的安静祥和;也看到了可以送彩莲去读书时的心满意足和春江水暖的盎然生意;还看到了得知流言蜚语后的愤怒和席卷一切的疾风骤雨。这种不加评论,不将主观立场强加给观众的手法与诗歌创作所追求的意在言外颇为相似。《围炉诗话》中有一条评价诗词优劣的标准:“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片中这种含蓄、诗意的处理手法,既达到了充分渲染氛围与情绪的目的,又无需言明创作者的立场,而交由在镜头和剪辑技巧引导下的观众自行理解体会。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最高境界吧。

本片电影语汇中的含蓄不尽之意也体现在色彩运用和服装设计上。肖涧秋从始至终都是冷灰色的着装,与他沉稳的性格和不如意的境遇相辅相成,只有在他和陶岚感情升温时,才有些许暖色的加入。而陶岚则是几位主角中唯一的亮色。浅紫、深红,温暖的色彩和她敢爱敢恨、开朗活泼的性格相得益彰。在她的爱情受到打击及文嫂自杀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段落里其着装改为清冷色系,从侧面烘托了她低落的情绪。追求陶岚的钱正兴出场次数不多,每次都是不同款式的有着丝绸光泽和精致暗纹的华服,彰显出他家庭的地位与财富,而冷调淡色的选择则与他完全不见炽烈情绪的、卑微的爱情相互映衬。

此外,演员的表演也遵从了含蓄、委婉的东方式审美。孙道临的演绎可以看到他平静外表下的情绪波动,把这个失意又迷茫,面对爱情与责任举棋不定的知识分子形象雕琢得细腻而有层次;谢芳则表现出了年轻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将勇于挑战旧时代礼数、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上官云珠则一改她往日的表演风格,把寡妇的谨小慎微、知恩图报、对不公命运的逆来顺受和儿子病亡又遭到恶语中伤的无助与绝望表达得克制而可信。

精致的画面构图、优美的水乡外景、细腻的性格刻画、有批判性的原著以及经过夏衍细化修改百余处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共同织就了这部诗一样的电影。它既控诉了“群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对弱者的伤害,也体现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温情、追求爱情与幸福时的勇气、以及为救人于水火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小说结尾不同,电影尾声涧秋丢掉逃避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投入社会的洪流之中。这个修改为影片增添了积极、明亮的色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