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視中的真善美 | 詩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作者:上海國際電影節

2021“影視中的真善美”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市民主題征文獲獎結果日前揭曉,共六十篇(條)作品脫穎而出。今年,上海國際影視節攜手上海市民文化節和QQ音樂,将評論征集活動全面更新,6月啟動以來,廣大市民及影視作品愛好者踴躍報名參與,通過影視評論這種形式進一步參與到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的光影盛事之中。本篇是獲得征文佳作“妙筆生花”獎的作品之一——由李英蘭撰寫的《詩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影視中的真善美 | 詩意盎然的《早春二月》

孫道臨與上海國際電影節頗有淵源,他是首屆開幕式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屆金爵獎評委會主席。2021年正值他百年誕辰,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緻敬”單元精選了他的多部作品,向這位塑造過無數個深入人心的經典銀幕形象、能導會演、既能翻譯文學作品也能為譯制片配音的儒雅大師緻敬。《早春二月》在本次緻敬單元入選的片子中顯得格外特别,這部誕生于1963年,由謝鐵骊導演,由柔石原著《二月》改編,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的影片不僅彙聚了實力超強的豪華主創團隊,更富有那個時代的電影中少見的詩意。

影片開頭就盡顯江南特有的溫婉氣質。位于畫面左側黃金分割點上的小窗裡流動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景,用毛筆書就的演職人員清單豎向排列,依次顯現在銀幕右側,整個構圖像極了蘇州園林裡有着景窗和題詩的一面景牆。開場段落中肖澗秋的着裝和氣質與其他乘客格格不入,他因無法忍受鄰座睡意朦胧的農民把頭靠在他的肩上而走出船艙并遇見了文嫂和彩蓮母女。下船後,在老同學陶慕侃的迎接下,在蘇州評彈吳侬軟語的吟唱中走過碎石鋪就的狹窄街巷時,澗秋接受了鎮上居民好奇的打探。而在陶兄家裡等候他的是未來的同僚錢正興和老同學的妹妹陶岚。影片善用鏡頭語言代替台詞來驅動情節發展,寥寥數筆就把片中主要角色的身份背景及互相間的關系有條不紊地介紹得一清二楚。劇本借助同學關系這個鎖鍊将所有角色直接或間接地串聯起來,并用愛慕的情愫把此前并不相關的人物勾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立體的結構。而導演也通過一個異鄉人在看似安靜和諧的芙蓉鎮裡的方枘圓鑿,昭示了平靜表象下的暗流湧動以及肖澗秋離開小鎮的必然結局,為後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打好了伏筆。

影片非常善于運用詩化的影像來表達情緒、推動叙事。很喜歡澗秋與陶岚探讨哲學的那個片段,從熱烈讨論的室内場景轉至窗外看到兩個如畫的剪影,再從倒映着二人身影的一池春水切換至他們在暮色中并肩前行的畫面。短短一組蒙太奇無聲地推升了兩人的情感。這詩情畫意的鏡頭不但賞心悅目,也道出了兩人間性格的合拍與萌芽的愛情。此外導演也利用在片中反複出現的相同場景輔以不同的情緒和環境渲染,制造出如排比句般層層疊疊、依次遞進的效果,通過一次次對比,逐漸把故事中的沖突沖突推向高潮。本片中的兩次彈琴、三次飲酒、七次過橋一直為影迷所津津樂道。兩次彈琴一次回顧了過往的彷徨,并引出了澗秋與陶岚初次相見的場景,雖然曲調沉重卻有愛情的亮色點綴;另一次則表現了完全陷入人生迷途的困頓,直到最後的強音方才覺醒。而七過拱橋則細膩刻畫了澗秋與文嫂一家的關系和他所面臨的境遇。我們看到了他為文嫂提供幫助後的寬慰和雪後初霁的安靜祥和;也看到了可以送彩蓮去讀書時的心滿意足和春江水暖的盎然生意;還看到了得知流言蜚語後的憤怒和席卷一切的疾風驟雨。這種不加評論,不将主觀立場強加給觀衆的手法與詩歌創作所追求的意在言外頗為相似。《圍爐詩話》中有一條評價詩詞優劣的标準:“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着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上。”片中這種含蓄、詩意的處理手法,既達到了充分渲染氛圍與情緒的目的,又無需言明創作者的立場,而交由在鏡頭和剪輯技巧引導下的觀衆自行了解體會。這就是“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最高境界吧。

本片電影語彙中的含蓄不盡之意也展現在色彩運用和服裝設計上。肖澗秋從始至終都是冷灰色的着裝,與他沉穩的性格和不如意的境遇相輔相成,隻有在他和陶岚感情升溫時,才有些許暖色的加入。而陶岚則是幾位主角中唯一的亮色。淺紫、深紅,溫暖的色彩和她敢愛敢恨、開朗活潑的性格相得益彰。在她的愛情受到打擊及文嫂自殺的幾個為數不多的段落裡其着裝改為清冷色系,從側面烘托了她低落的情緒。追求陶岚的錢正興出場次數不多,每次都是不同款式的有着絲綢光澤和精緻暗紋的華服,彰顯出他家庭的地位與财富,而冷調淡色的選擇則與他完全不見熾烈情緒的、卑微的愛情互相映襯。

此外,演員的表演也遵從了含蓄、委婉的東方式審美。孫道臨的演繹可以看到他平靜外表下的情緒波動,把這個失意又迷茫,面對愛情與責任舉棋不定的知識分子形象雕琢得細膩而有層次;謝芳則表現出了年輕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将勇于挑戰舊時代禮數、有着強烈自我意識的新女性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上官雲珠則一改她往日的表演風格,把寡婦的謹小慎微、知恩圖報、對不公命運的逆來順受和兒子病亡又遭到惡語中傷的無助與絕望表達得克制而可信。

精緻的畫面構圖、優美的水鄉外景、細膩的性格刻畫、有批判性的原著以及經過夏衍細化修改百餘處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共同織就了這部詩一樣的電影。它既控訴了“群體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對弱者的傷害,也展現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溫情、追求愛情與幸福時的勇氣、以及為救人于水火時的自我犧牲精神。與小說結尾不同,電影尾聲澗秋丢掉逃避現實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投入社會的洪流之中。這個修改為影片增添了積極、明亮的色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