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讀電影《早春與二月》:斯圖爾、延遲與困惑

作者:光明網

作者: 金濤

每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老電影總能再發光一次。今年恰逢孫道百年誕辰,他的六部電影構成了《向師父緻敬》的經典單元,在發票開頭就已經寫滿了。筆者看到,就連孫道林的女兒在微信群的影評人中也在為票而苦苦掙紮,影片的名字是"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足以進入華語電影史。58年後,老電影重溫,依然能觸動早春的氣息,它就像一片光之船在甯靜美麗的江南水鄉,無論是編舞、指導和表演,還是聲音、繪畫和服,都展現了第三代導演對中國電影民族審美風格的了解, 抒情與叙事融合,文學與電影交織在一起,交織出一種"奇異之美",讓人回想起至今。針對今年的上海聯考作文題,世界上一切價值的東西,最終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

人們的害羞

"早春和二月"的含義來自文本。原著小說《二月》的主角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蕭其秋,形容他為"一個喜歡秋天長雲中落下黃葉的人"。這是1920年代的時代:幻滅和沉淪。大革命陷入低潮,知識分子尋找救贖之路,新舊社會轉型時期,小鎮青年探索精神終結,在"左翼"文學的興起中,這是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文學的雛形陰郁,在謝鐵軒執導的電影中,加入了"覺醒"的鮮豔色彩,結束了小七丘從芙蓉鎮"逃生",轉而主動"走出去",重新投入到"時代的洪流"去。

對于這次"洪水",影片沒有明确提及,這也為未來的争議埋下了導火索。但無論如何,從字面意義上講,《早春》和《二月》的改編是成功的。從夏燕為片名,用《早春》修改"二月"可以看出影片的文藝提升,用心良苦。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是開創性的。首先,題材,打破了當時的電影,"工農"占據了主導的格局。新中國電影創刊期間,共出品769部電影,主題隻有13位知識分子。《早春與二月》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次,人物,塑造知識分子的"雕刻"典型。影片對知識分子的刻畫三點入木頭,以蕭雨秋為代表的人道主義,低于人民的同情心;人物刻畫的焦點不是苦澀,而是徘徊。同樣,價值觀觸及了個人主義的岩石。片中塑造的女老師陶薇,是五四之後新青年的代表,也是新女性的化身,她在片中大膽地坦白,"我隻關心自己的個人主義"在當時的電影語境下,如此響亮的女性宣言,無異于春雷和閃電。

經典的價值通常由其模糊性來衡量。半個多世紀以來,《早春二月》被反複解讀為"左翼"文學的代表,與另一部關于女性解放的短篇小說《奴隸之母》相比,《二月》并沒有用舞台鬥争的視角來揭示社會問題,但意義更加開放,整個故事找不到真正的大角度, 但有一個深刻的悲劇。蕭的離去,往往被解讀為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迷茫,他們覺醒卻找不到出路,而他作為啟蒙者和救世主,承擔着後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的時代命題,在救贖啟蒙的雙重打擊下做出艱難的抉擇。蕭玉秋的複雜性在于,他是一個被困在時代變遷、現實沖突和道德沖突中的人。在大革命的起起伏伏中,他是一個自由人,但他有信心拯救他的國家;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沖突和糾結投射在一個人物身上,正如作者喬希所說,表明那個時代精神障礙的無意識生物已經變得荒謬,有意識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愛情的延遲

《早春與二月》的魅力來自于演員。孫道林、謝芳和尚官雲珠構成了"金三角",遵循"小城春""一生兩天"的愛情格局,而整部電影以愛情開始,表達的東西遠不止愛情。

男主角在兩個女人之間掙紮,其實這部電影很平凡,女性人設定了明确的對立面,溫暖辛辣的陶器代表着進步、自由和開放;事實上,它暗示了時代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痛苦:如何平衡現代與傳統?還有一層隐喻是人性的沖突,如何處理欲望和禮儀?這是整部電影中最動人的地方,孫道林塑造了蕭玉秋,堪稱"五四"知識分子形象的"精神捕手",隻有"文藝品味"這一點,孫道林在同一個人身上,對三種不同氣質的诠釋:面對戀人,都彈奏過一把好鋼琴的風度;可以說,《早春與二月》的經典本質,一半來自文字,一半來自形象。長圍巾小七秋擺姿勢擺動,寓意複雜。

孫道林是一座孤獨的山峰。作為難得的受過高等教育(畢業于燕京大學)的華語電影演員,孫道林的"坡度"标簽令人眼花缭亂。他結合了電影演員、電影導演、配音演員、獨奏會藝術家、文學翻譯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展現了他一生的學術氣質。他在銀幕上的角色形成了兩大家譜:一個是以《十字河偵察兵》《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代表的革命戰士和地下黨英雄,另一個是以"五四"時代為代表的"家""革命大家庭""早春二月"作為"五四"人的角色,在這個領域,憑着經驗, 學識淵博,孫道林幾乎不需要表演,隻憑着自己的色彩,已經騎死了。孫道林在自傳中深情地回憶起《早春二月》:"在文革前的17年裡,我有幸與唐曉丹、陳錫軒、水花、謝鐵軒等藝術家合作,與一些電影界領袖和廣大創作者一起,創造了一種藝術滋生的小氛圍, 是以我仍然能夠在困難時期制作一些生動的電影。"他的人物,如蕭維秋、辛鑫,幾乎成為中國銀幕的早期知識分子,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審美象征。

重溫《早春與二月》,依然會被這部劇豐富的質感所打動。片中,蕭玉秋彈了兩次鋼琴,三杯喝酒,七次過橋,人物慢慢前進,動作細節輕盈疊加。孫道林和謝芳的幾部對戲,浸透了時代的氛圍和眼神的質感,不做,不盲目服從,令人難忘。孫道林的表演風格,最重要的審美特征就是延時。也就是說,主角的情緒,不直接給出結果,但往往在風暴眼中看到了。摒棄外在的閃爍,一切以最質樸簡潔的方式,如靜水深流舟。從表面上看,人物幾乎是靜态的,但透過眼睛、聲音和手指的細微變化,讓人看到了自己内心情感的萌芽。這是第三代中國導演追求的表達,孫道林"才華橫溢",人生實踐,最經典的就是《哈姆雷特》這部《哈姆雷特》這部《太陽道林》中帶有聲音的經典形象,深沉而優柔寡斷,至今聽出,猶如空蕩蕩的山谷回聲。

農村的解體

"早春和二月"的價值來自風格。"書卷"的背後,是"江南風味",這是那個時代最詩意的形象表達。

《早春二月》是一幅水墨畫的開始:在船的排程中,船窗形成相框,出現字幕,然後鏡頭晃動,經過幾個場景,最後切到船頭,在凝視和運輸鏡中,人物已經出現,從内到外,一個接一個。這種精雕細琢、無聲的處理,延續了20世紀30年代海風寫實電影對民族風情的探索,從《神奇女俠》到《小鎮之春》,類似于内隐、溫柔的古典詩情的心情,營造出國有化電影審美傳統,既簡約又微妙的個人風格,又展現出現代電影鏡頭技巧,展現出非常娴熟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江南形象的呈現,從《祝福》到《林家普子》,因為魯迅、毛墩等作家,"五四"是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之一,就是本土文學的興起。早春和二月,以古鎮為代表的江南,在文人眼中是一個"沖突"。它不僅是世界落魄遊客的桃源,代表着理想,也是疲憊鳥兒的逃生之地,代表着懷舊,甚至,更是鄉紳階級的封建社會,代表着腐朽。"外來者"的到來,就像小鎮的死水,給人們帶來生機的希望。在挫折、希望和困惑中,江南水鄉終于籠罩在煙雨的陰霾中。

這朦胧的美貫穿"早春二月",江南的春天是一幅清新永恒的風格畫;所有的鏡像語言都是愛,所謂的電影有詩意,詩歌有影子,畫外有圖畫,畫外有愛。标題,船塢在水流中漂流,隐喻了主人公動蕩的内心狀态;船頭,寡婦第一次出現一件紅色連衣裙,是船上唯一溫暖的顔色,暗示着英雄在轉身和希望之後的生活;冬雪,初清梅林中,兩個年輕人相愛卻不敢吐露的羞怯,折疊成兩對腳步聲,同樣頻次旅行,無法隐藏千裡之情的心情和風景不一樣,橋梁成了心靈的外化。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經文,對"早春二月"這個名字有了更深的了解;江南、古鎮和水鄉,包含着所有的戲劇,都用一個"春天"字,它是人物的情感動機,也是影片的基調。

畢竟江南鎮雖然精彩,但對于革命者來說,并不是那位溫柔的愛國,更何況是心的回歸,無論是蕭玉秋歎息"走出孤零零的蜻蜓",還是陶羽自诩的"籠中鳥",小鎮隻是渡口,停泊着是想的, 洗滌是靈魂,飛翔是高尚的精神。(金濤)

來源:解放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