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有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由此而言,早在唐代,华夏先祖已做得出美味的饼状美食了。
虽然“饼样”学了京都的手艺,但其“胡麻”之容,“面脆油香”之姿,以及“新出炉”的鲜食身份,已于今日之烧饼,极相似了。

博山,是烧饼的故乡。
做博山肉烧饼,需要扎实的手艺功底,一般都是家传之技,代承之风,如今在博山城区,能有这个传统手艺的人不多。可喜的是,一些正规饭店也在传承这项技艺,让博山肉烧饼的美香之气挥洒更远。
曾就博山肉烧饼,专访过聚乐村饭庄总经理王鹏先生,他说:
博山肉烧饼、火烧等烤制食品,主要以窑炉为创始元素。这与博山窑炉产业发达,有很大关系。
窑炉的温度曲线与燃烧介质(焦炭),是火烧、烧饼的主要动能来源。
例如,像周村烧饼,博山人谓之“薄嘎嘎”,从形式上讲,博山火烧、烧饼与其相比,虽各有千秋,但却有显著的区别。
博山肉烧饼,馅料以新鲜猪肉与葱花为主,以盐调味,且不加酱油及其他佐料,突出原汁原味地肉香。
这是内容上与其他烧饼的根本差异。
在某次聚会中,巧遇博山文化研究所顾问黄祖杰先生,他与我说起博山肉烧饼的话题。作为长辈,他目染过太多的老博山城的风土人情,更是乡土文化的积极挖掘者和推动者。
他对我说,吃新出炉的肉烧饼,需要吹着热气吃,如同喝粥要转着碗溜边喝一样,要的就是那个热乎劲。
博山肉烧饼,个头不大,经过在陶瓮制就的饼炉中,贴壁吊烤,底部以焦炭为火源,受热环境又相对封闭、均匀。
因此,肉烧饼馅料、面料中的水份,经过底火烤制,迅疾生气膨胀,使烧饼的向火面,受热鼓起,但烧饼皮,绝不会撑破露馅,从而达到外焦里嫩的口感境界。
网络用图
此时肉烧饼馅料的浓郁香气,定会喷薄而出,博山方言中有“喷香”一词,放在这个场景下描述,恰如其分。
这是博山肉烧饼,区别其他烧饼的另一显著特征。
博山肉烧饼,源于何朝何代,众说纷纭,且已无确切史料记载。在此,也无需过多追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博山窑炉业,是博山肉烧饼的出世母道。
博山肉烧饼,作为博山小吃中的精品,凝结了博山人太多的美食留恋。
这是博山人,将水土灵韵幻化成经久美食记忆过程中,与个人成长、与绵绵乡愁、与时光荏苒一起,深植于心的一份情结。
几乎每个五十岁以上,或更年轻些的博山人,在其成长履历中,都有一段与博山肉烧饼的情缘往事,概莫能外。
岁月无痕,美食留情。
博山肉烧饼,曾是几代博山人见证岁月静好、过往甘苦的物质与精神美食。
博山人对肉烧饼的情结,如同北京人之于卤煮火烧、天津人之于煎饼果子、上海人之于炉包一样,属于基因级美食。
可谓是,纸短情长,一言难尽。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放,个人加工销售肉烧饼的店铺在博山,也相继复苏,更多的老手艺人,得以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那个年代的肉烧饼,在博山人的食谱中,位于高端,不像今天这般如常。
那些在胡同巷道中,香溢满街的肉烧饼、金黄油光的油煎包、汤汁浑厚的博山馄饨,无疑就是那个年代,博山人不可或缺的三大美食情结。
甚至听过一位同事讲,小时候想着法子装病,咋呼着不想吃饭,以此换取母亲的柔肠,去破例买一碗馄饨解馋的笑话。
笑话背后,无疑是清贫岁月中的食之寡淡,更是那碗馄饨给灵魂带来的长情抚慰。
记得我大爷一家,在1962年随市政府搬迁,举家迁往张店。
那时的张博两地之间,短短四十公里的距离,却如咫尺天涯。
博山的繁华,以美食见长,每次回博山,大爷都要吃一碗西关的馄饨,买几个大街马家沟的肉烧饼。
唯有此,大爷才算回了趟家。
吃博山肉烧饼的喝头绝佳伴侣,是博山人的原创美食油粉,两者配伍,恰到好处地将干湿口感,进行了完美的中和,油粉的酸香化解了烧饼的油腻,烧饼的醇厚提升了油粉的清纯。
美食就是这样,差一点也不行,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能理解各自美食搭配的妙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曾在江苏泰州靖江出差时,在一个名曰“季市”的古镇待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一种烧饼叫“酵烧饼”,曾被央视多次报道。
而吃那种烧饼,需要配一种类似豆腐脑的“豆花”,清淡爽口,妙趣横生。与吃博山肉烧饼,喝博山油粉,有异曲同工之妙。
梁实秋在他的文集《雅舍谈吃》中,有一篇《烧饼油条》的散文。
他说,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标准的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份、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喜欢食用。
烧饼,作为“北食”体系中突出的代表,在北方大部区域广泛存在。
但你有没有发现,各地烧饼虽样式不同,但内容大致雷同,唯独带肉馅的烧饼却不多见。
在过去,吃个精面蘸芝麻的烧饼,已是不易之举,何况是“肉烧饼”。
试想博山肉烧饼,如若背书了窑炉产业的历史脉络,是否也与当时窑炉工匠们,高标准的吃用花销和优越的经济收入不无关系呢。
供需之间,必然会以价值作为衡量尺码。
烧饼带肉的做法,定会有“烧饼要带肉”的消费需求,不然,烧饼带肉,价格自然会高,都吃不起,卖给谁?
所以,博山肉烧饼,在博山一众小吃中身价几何,居于博山人心目中怎样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不言而喻了。
3
在中华美食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每个地方的美味,都充满劳动人民的智慧,博山亦是如此。
陆游曾作过“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的诗句。
当一款美食与乡情,浓郁地组合之后,它所料理的不仅是味道,肯定还有情怀。
这也在某种境界上,类比出社会和人性的多彩光辉,追究美食的过程,何尝就不是人类对文明的一种探索呢。
而小小的博山肉烧饼里,含蕴了一种劳动大众,追求生活美好的朴素智慧,这是博山肉烧饼,之所以成为博山人精神美食的最独特价值。
故而,品博山肉烧饼,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美味品尝,还有精神层面的若干追求,这是博山美食的灵感源泉,更是现在很多博山餐饮人,在固守始终的心气所在。
烧饼虽小,但乾坤大,味道虽简,可道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