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宛名南阳,古而有之,与生俱来,并被历史沿袭使用。
1、《史记》有“南阳西通武关”。
2、“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这是宛亦名南阳的最早记载。
3、《史记》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
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即名南阳。
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后鄢、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4、宛名南阳,是其始名并被历史传承,故《后汉书地理》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宛县,在王莽时被复名南阳县。
5、新野人范晔著书《后汉书》印证南阳。
1)四年六月,汉起兵南阳至昆阳——刘秀起兵宛城(南阳)至昆阳。
2)《后汉书》有“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宛城。
3)《后汉书·天文志》记载: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这里边的“从南阳还”的南阳毫无疑问是指南阳郡治宛城。因为同一事件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
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还有光武帝刘秀“幸南阳”的记载:(建武)十一年(乙未、三五)春,三月,己酉,(光武)帝幸南阳,〔考异曰:帝纪:「己酉,幸南阳,庚午,车驾还宮。」上有「二月己卯」。袁紀:「三月己酉,幸南阳。」以长历考之,二月壬申朔,己卯八日也。己酉、庚午,皆在三月。盖帝纪「己酉」上脫「三月」字。今從袁纪。〕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宮。
《资治通鉴》清楚表明,光武帝“幸南阳”的同时还“幸章陵”。时章陵为南阳郡属县,非章陵郡。司马光将“南阳”与“章陵”并列,是指这是两个地方,所以,这个光武帝的“幸南阳”毫无疑问也是指郡治宛县。
7、《汉晋春秋》的著述者习凿齿,其《襄阳记》“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印证南阳城即宛城。
以上史料之"南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众多历史事件"之共同事发地,这个事发地在宛城,宛城古名亦南阳。
二、《三国志》著史者陈寿印证南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个南阳在哪里?陈寿告诉我们:
1)、张绣在南阳——刘表使张绣驻防宛城(南阳)。
2)、孙坚比至南阳——孙坚比至南阳(宛城),杀郡守张咨。
3)、甘宁因居南阳——甘宁往依刘表未果,住在宛城(南阳)。
4)、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由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
5)、陈寿: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陈寿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把三国时义阳郡界定在襄阳郡以北,与南阳郡之间。
6)、陈寿: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庞统,襄阳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
三国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辖14县。三国时的南阳郡,入晋朝时亦名南阳国,治南阳城,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
7)、诸葛亮本人印证该南阳:
当事人诸葛亮又曰: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是曹操讨伐张绣的地方,时张绣驻防宛城。
8)、诸葛亮《后出师表》曰:"荆州北拒汉沔",汉水以北为南阳郡,可见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对荆州山川地理非常清楚。
诸葛亮《出师表》云:"今天下三分"……又刘备诸葛亮军事集团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这是三国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公元227年在《出师表》奏章里,对三国鼎立版图及郡县行政区划治现状的现实认定。
故诸葛亮《寄子书》云: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这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精确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