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
这是出自《楼外楼》记录鲁迅先生的一则趣事中的一句话,故事内容大致就是一群人要抓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说:“你们怎么能乱抓人,拿出你们的搜捕令出来,在这些人拿出搜捕令的时候。”
鲁迅先生看过之后,就说道:“你们抓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群人无奈只能将鲁迅放走了。”
这一段故事也是在嘲讽那些执行人员没有文化,连作家的笔名都不知道,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这个梗在名侦探柯南当中抓捕基德的那一集也是有体现的,在基德被抓到以后,直接对当时的中森警官说道:“你抓捕基德管我黑羽快斗什么事,最后因为证据不足,又怕女儿啰嗦。”
基德也是成功脱险了。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主义者,对于我们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逃过背诵鲁迅的文章。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等等,是不是勾起了你在某棵大树下背诵这些文章的情形,被老师抽查时候背诵不出来的尴尬情形。
这样一位影响我们很多人童年的文豪,他的后代怎么样呢?当别人知道他们是鲁迅的后代的时候,如何来看待他们呢?鲁迅先生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鲁迅先生的后代,看看他的后代子孙的生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一、儿子周海婴不走文学路</h1>
1926年10月,鲁迅先生去世了,离开了这个他奋斗一生的土地,在其去世的时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才刚刚七岁零一个月大,正是需要父亲引导的年纪。
但是鲁迅并不能算是完全缺席周海婴的成长,在鲁迅去世前陪伴周海婴的七年多的时间,他教给了周海婴很多东西,同时对于周海婴的性格、成长也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
在鲁迅先生留给周海婴的遗嘱中说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人生的道路确实像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到的一样是没有走鲁迅先生的老路,周海婴没有做文学家和美术家,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路。
但是这并不是说周海婴在文学路上没有天赋,而是周海婴的兴趣并不在此,就像现在很多医生的孩子长大以后并不想做医生一样,不是说他们没有能力做这个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志向并不在这个地方。
周海婴从小似乎对于“留声机”这些机械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鲁迅看到孩子喜欢这些东西,毫不吝啬的花费22元为周海婴买了一台留声机。
然而鲁迅先生自己本身非常讨厌这些尘世当中的喧嚣的东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非常的注重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的,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也是充满了包容性的,这一点是和我们在课本上严肃的形象还是有些区别的。
但是鲁迅先生在买留声机之前和小周海婴做了一个约定,让周海婴答应自己,不能在自己工作的时候播放音乐,播放的时间基本也是在饭后。
就是鲁迅先生这种充满了开放、包容性的教育,可能也是后来周海婴成为无线电专家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鲁迅先生的这种教育方式,即使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适合孩子的成长的。
鲁迅先生虽然对于孩子的成长充满包容性,但是他也是一位严格的父亲,在周海婴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周海婴还会拿起报纸卷去打周海婴的,和现在很多家长打孩子一样,看着很痛,实际却是很响,用劲很大,但不会痛。
当周海婴在北大物理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同学正在围着桥牌争论一些东西,好奇的周海婴就站在那听了一会,但是名人的孩子总是会有一些传言出来。
因为大家当时都是知道周海婴是鲁迅的孩子的,所以在看到周海婴在看同学为桥牌争论的时候,就有传言说:“周海婴天天在学校打桥牌,没有在学校好好的读书。”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学校领导的耳朵里,随即学校的领导就开始劝诫他说:“周海婴你是鲁迅先生的孩子,不能打桥牌啊。”
这件事每次周海婴回忆起来还是记忆犹新,似乎这件事发生在昨日,周海婴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可能就是因为这些自己接触的理念自己的父亲灌输给自己的理念不同吧。
周海婴说,现在很多人都只是记得父亲是凶巴巴的样子:“形象就是那种整体眉头紧蹙,拿着匕首和投枪,天天准备战斗的样子”。
但是周海婴说:“这样的鲁迅太过空洞,我不认识这样的一个鲁迅。”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鲁迅虽然陪伴周海婴的时间很短,但是周海婴并不算是缺乏父爱,相反,鲁迅对于周海婴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
同时周海婴也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执着、较真等等一些性格,这也是鲁迅先生教育的成功点。
周海婴在生前曾经也是担任了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官,在2011年4月份的时候,去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二、孙子周令飞,以鲁迅的孙子为傲</h1>
说完了鲁迅孩子的儿子,那我们在来看看鲁迅的孙子,周海婴有四个孩子。
前面我们说过,鲁迅在周海婴七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周令飞的四个孩子自然不可能见过鲁迅。
周海婴的四个孩子中以周令飞的长相和鲁迅尤为相似,特别是周令飞的胡子,简直是一模一样,今天我们就主要说周令飞。
根据周令飞自己说,自己的胡子并不是特意的因为自己的祖父的原因,留这样的胡子是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
胡子从当兵的时候就开始留的,因为当时年纪比较小,总想要让自己更加老成一点,这种心理估计很多青年时期的孩子都是有的。
和周海婴不同,周令飞的生活轨迹基本都离不开鲁迅先生,包括周令飞的爱情。
周令飞的爱情故事真切地让他感受到身为鲁迅的后人的压力。
周令飞在求学的时候,曾经在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周令飞结识了同为留学生来自台湾的姑娘张纯华,异国见同胞,两人说是一见钟情,随后陷入到了爱河,最后选择双双奔赴台湾。
实际上这在现在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男女双方恋爱自由,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居住地,这些都是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值得推敲的,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
就是因为周令飞是鲁迅先生的后人,一时间竟然在当时起了轩然大波,各种传闻铺天盖地。
就有人利用这个新闻开始做文章,有的日本媒体说周令飞之所以到台湾,是因为周令飞是“亡命逃亡”,而在当时的台湾一些人的笔下,说成了“投奔自由”。
甚至有人说周令飞是中了军情机关的“美人计”等等一些列消息,这些传言甚至影响到了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让周海婴也感受到了压力。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周令飞发扬了鲁迅先生的坚毅、顽强的特点,到了台湾以后,就开始帮助岳父打理百货公司,但是因为一些经济危机的影响,百货公司宣布破产。
百货公司破产以后,周令飞就出外求职,但也是久久没有结果,要强的周令飞没有向生活低头,开始自己创业,卖爆米花,挺过了这一段经济困难时期。
年轻的时候,周令飞也是非常的要强,周令飞非常的不喜欢被人将自己和祖父相提并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令飞开始接受,开始以“鲁迅的孙子”为傲。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周令飞的影响不仅仅有爱情的风波,在平常的生活中,鲁迅先生对于周令飞的生活影响也是很大的。
年轻的时候,周令飞和很多男孩子一样,也有着一颗军人的梦想,经过了重重选拔、考验,周令飞最后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军人,但是却是被分配到了卫生所从医。
分配的理由就是要继承祖父未完成的事业(鲁迅先生为了救国弃医从文)。
在军队里面,领导让周令飞写通讯报道,但是周令飞当时的兴趣并不在这上面,所以周令飞直言自己写不出来,但是别人并不相信。
在周令飞的排长让他抽烟的时候,周令飞说,自己不会抽,但是他的排长并不相信。
因为这些都是鲁迅比较擅长的,作为鲁迅的后代,怎么可能这些事情都不会呢?这就是名人效应。
除了这些故事,还有一个更加有意思的事情,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的时候,周令飞在北京景山学校上学的时候,因为当时鲁迅的很多文章都是全篇背诵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痛苦的。
当时有消息灵通的同学知道周令飞是鲁迅的后代,周令飞就经常被自己的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指指点点”,同学们甚至经常调侃说道:“又要背你爷爷的文章。”
这些事情经常被周令飞搞的是哭笑不得。
除了这些,因为鲁迅先生的缘故,周令飞还有一个称号叫做:“鲁迅孙子”。
小伙伴每次出门喊他的时候都会说:“鲁迅孙子,鲁迅孙子。”
叫的是特别的顺口,但是这在北京话听来,有点像是在骂人的感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三、结语</h1>
只要是上过学的朋友,基本都被鲁迅先生的文章折磨过,但是这些也算是我们童年时期难以忘记的记忆了吧。
甚至在当时的学生圈里甚至还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周海婴在父亲的教导下,也算是功成名就,渡过了自己想要的一生。
而周令飞成长基本都是在祖父的影子中长大的,虽然刚刚开始有些排斥,但是周令飞也渐渐想通了。
开始接纳了自己的身份,他策划和主编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书籍,像《鲁迅是谁》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学习鲁迅的精神都是非常的重要的材料。
现在周令飞还是鲁迅文化中心副理事长、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
鲁迅先生用笔做武器,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战斗了一生,他的精神甚至被誉为的中华“民族魂”的一部分,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我们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精神财富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