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文/徐永超</h1>
他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一生经历满清、北洋、国民党、新中国四个时期,在他漫长的人生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的精神。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张澜。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考中秀才后,他得以在紫荇书院任教。1902年,他来到四川尊经书院专攻经史,第二年即以公费留学日本。见到日本经过维新运动,国家日渐强盛,又想到中国却依旧是积贫积弱的局面,张澜心中深受触动,立志改变祖国落后的面貌。
学成归国后,他致力于在南充、成都等地创办中小学堂。清政府宣布将铁路国有后,引发民众了强烈的抗议,这就是著名的"保路运动"。作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张澜亲身参与了罢市罢课运动。面对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四川总督赵尔丰打算以武力镇压,他先是将张澜等九名关键人物打入监狱,又下令枪杀了数十个请愿群众。消息传出,保路同志会10万人马上包围了成都,为解成都之围,清廷命湖北新军入川弹压,结果造成武昌防务空虚,从而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话说回头。赵尔丰见形势有变,不得不下令释放张澜等人,1911年11月22日,四川独立。半个月后,张澜出任军政府参赞,由此进入政坛。

1913年,张澜参加了北洋政府召开的第一届国会。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澜与蔡锷取得联系,表示支持护国运动,在他率军北上进入四川时,张澜为他题词"今日之管仲",又亲自组织川北20余县起义,推动了四川反袁斗争。
1917年11月,张澜就任四川省长,到任后,他取苛捐、免杂税、兴实业、反贪污,令四川的政治焕然一新。然而没过多久,唐继尧攻陷成都,张澜只得离川避乱。
1920年,母亲去世后,张澜奔丧回乡。这之后,他致力家乡的教育事业,担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随后又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办学期间,他始终提倡学用结合,为国育才。
七七事变后,65岁的张澜积极投身抗战活动,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号。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政策,曾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你们为什么不同意?"皖南事变后,张澜冒着生命危险,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散发出去。
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张伯钧等民主人士在重庆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又秘密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张澜在黄炎培之后,出任主席。1944年,该组织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张澜德高望重,出任主席。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次会晤张澜,他欣赏这一"弥天大勇"之举,认定,共产党才是国家的希望,于是建议将双方谈判内容公之于众,防止蒋介石不认账,毛泽东当即称赞他"老成谋国。"
此后,张澜投入到争民主运动中。李公朴、闻一多惨遭暗杀后,张澜不惧周围的特务,在追悼大会上宣布:"李先生和闻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杀,本人决定步两同志后尘,为中国的和平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澜领导下的民盟始终拒绝国民党方面的拉拢,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47年10月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为了成员的生命安全,张澜宣布民盟自行解散,实则是进入地下活动状态。1949年6月,张澜来到北京,受到毛、周等人接见。随后,出席政治协商会议,9月30日,当选国家副主席。此前,周总理特意给了张澜一笔钱,希望他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参加开国大典。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结果10月1日当天,他穿着自己出钱赶制的长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眼见证了开国大典。
1955年,2月,张澜去世。临终前他还在关心国家大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台湾早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