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柳依依系别离

作者:清爽溪流n
杨柳依依系别离

黄昏,残阳,暮色渐染,去公园走走。那一湖水谈不上清澈,当然也就算不上秀美。不过,此刻,夕阳斜照,似也有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再加上沿湖而植的那一排杨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若是在初春暮雨时节,翠色已着枝头,隔水而望,颇有”春风吹皱水中天,杨柳依稀笼淡烟“的景致,如烟如雾,如梦似幻。

杨柳依依系别离

对柳,我似有一种偏爱,在儿时的记忆中,它是最易成活的树,插之有水即活,生长迅速,当年栽种,次年成荫。一到春季,垂柳依依,万千丝绦,随风吹拂,风情万种。从西域大漠,到东海之滨;从东北雪山,到南疆海岛;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百姓庭院;即便是官家大道,亦或是寻常巷陌,到处都有柳树的美丽倩影。对柳树的情有独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对古典诗词的喜爱。柳,生长在古老的唐诗宋词中,摇曳在诗人词人的文字里,沐浴唐风宋雨,长成文学园地的参天大树。

杨柳依依系别离

柳,留也,因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啊,在那个山迢水远,交通通信不便的时代,离别便成了让人肝肠寸断的人生大事,元代王实甫《长亭送别》如此描述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的心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虽有些夸张,但伤别离却是古典诗词里的永恒的旋律,而与别离相伴相随的诗歌意象便是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对恋人的思念,有柳为证。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长亭短亭,灞桥南浦,但凡是离人送别之地我们都可以看见柳树的影子,折柳相赠,言惜别,盼早归,无限离人意。几枝绿柳,千万愁绪,一世离殇,总在黄昏东门外。

杨柳依依系别离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也常作故乡的象征。离别已是伤怀,天涯羁旅无归更让人沧然涕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生仗剑天涯、洒脱不羁的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流年尚似水,物是笑人非,家乡那棵相思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仕宦也好,征人也罢,谁的心中没有一轮家乡的明月,谁的记忆里没有一棵故宅老屋旁的垂柳呢?

杨柳依依系别离

而今世人只知柳絮恼人,可知诗词里的柳絮情思绵愁?柳絮飘忽不定,也常作遣愁的凭借。柳絮风轻,梨花雨细,如丝如缕,如怨如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这是伤春之愁,淡而飘忽。《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满城飘飞的风絮更是将诗人的愁情渲染得充塞了天地一般,无处可遣。

杨柳依依系别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文人们情思所寄,万物便烙印了喜怒哀乐的情感,柳如是,其他物象亦是。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只是今时今世,这诸多的情思有了可听可见的互联网勾连,别离也就不再那般“肠断”了。柳也便脱了这哀怨缠绵的形象,站成了公园水域边的一道旖旎的风景。想那烟柳婆娑、莺歌燕舞,看那桃花带雨、笑意嫣然,这是怎样醉人的意境啊?待来年春来陌上,风儿带着异样的寂静,轻柔的把江河湖海亲吻时,那沉醒的柳条儿也会轻柔柔伸着懒腰苏醒过来,到那时,我们相约,不言离殇,不说闲愁,只赏美景,可好?

杨柳依依系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