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着诸多的方剂,其中的方剂名称也是各有不同,有直接用药物组成而命名的方剂,例如瓜蒌薤白汤,也有因为具有的功效命名的良方,例如下瘀血汤,还有的直接用了上古神兽命名,比如白虎汤。
白虎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最具科学的说法是清代的医家柯琴,白虎处在西面,而四季中的秋季对应的就是西面,“秋金得令,炎暑自解”,因为白虎汤刚好具有清气分热的功效,所以这个方剂就用“白虎汤”来命名,显得更为庄重。

白虎汤这个经方,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这四味药组成,虽然药物组成简单,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味就是石膏,石膏在这个方剂中使用的含量,远超另外三味中药的总和,所以白虎汤的主打中药就是石膏。
石膏辛甘大寒,归入肺胃经,能够轻松地清解阳明气分热盛,而且清热的同时不会伤及体内的阴液,反而可以生津止渴,除去心中的烦躁之感。
虽然白虎汤的主要成分是石膏,但是其他中药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知母质地温润,既可以辅助石膏清肺胃中的热气,同时可以滋阴润燥,补充体内耗损的阴液,石膏和知母两者的相互配合,可以增强清热、除烦、生津的功效,可以说得上是治疗阳明气分热证的最佳配伍。
粳米和甘草,两者益胃生津,防止因为大寒伤及脾胃。
白虎汤是清气分热的重要代表方剂,治疗因为热在气分,导致身热不恶寒,反而是恶热,汗液多出,口渴冷饮的病症,常常会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的舌脉特点。
白虎汤是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盛的基础方。寒邪通过肌肤进入我们的体内,伤寒化热传入阳明经,或者温邪由卫营伤及气分,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体内的脏腑里热炽盛,所以会出现壮热不恶寒;胃热伤阴,里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所以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汗出不止。
近代的中西医汇通派先驱张锡纯,更是对白虎汤采用了巧妙的用法,他认为白虎汤是治疗阳明实热证的千古良方,通过数十载的临床实践,凡是遇到阳明热证的患者,病邪入里,阳明热实,就先用一两剂白虎汤,这样他不仅扩大了白虎汤的临床使用范围,还避免了因为下法不当引起的各种病情变化。
不仅如此,他还创新自己的治疗方法,加减化裁白虎汤的药物组成,比如仙露汤,张锡纯将白虎汤原本的甘草和知母,换成了元参和连翘,这样不仅可以清阳明经热,还可以治疗阳明腑实病,增加了石膏治病的范围。
虽然自从张仲景《伤寒论》创立白虎汤后,后世医家都对里面的石膏有巧妙的用法,但是如果说运用最为精妙的,那自然还是中医泰斗张锡纯。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