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通考》《登科考记》《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籍统计,自隋至清约1300年间,共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籍贯可考者约500名。
扬州地区民风尚学,家训重教,人文荟萃,大家辈出。共有唐代进士9人,宋代状元3人、进士268人,元代进士8人,明代状元2人、榜眼1人、进士234人。
根据《扬州府志》《续纂扬州府志》《重修扬州府志》《江都县续志》《江都县志》《高邮州志》《道光续增高邮州志》等地方志记载:
清代扬州共涌现状元5位,榜眼4位,探花7位,进士361位,举人1469位。甚至出现宝应刘宝楠、高邮王念孙、仪征阮元、甘泉焦循等科举家族。

吕溱,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戊寅科文状元。龙图阁直学士。
王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文状元。徽猷阁待制。
李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文状元。太常寺少卿。
许泰,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武状元。左都督,正一品,赐国姓,封爵。
李春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文状元。内阁首辅。
王式丹,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文状元。两元及第。编修《明史》《一统志》《皇舆图表》《佩文韵府》。
杨谦,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戊科武状元。两元及第。湖广提督。
陈倓,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文状元。翰林院修撰。
刘荣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武状元。兄弟状元。广东提督。
刘国庆,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武状元。兄弟状元。贵州提督。
另有寓居求学扬州者二:
梁国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状元。浙江会稽人,肄业于扬州安定书院。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副总裁。
洪莹,清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科状元。安徽歙县人,肄业于扬州梅花书院。
传说中的“状元福地”——状元巷
状元巷是扬州城南渡江路的一条支巷。清嘉庆年间,安徽歙县人洪莹在巷内居住,肄业于扬州梅花书院,师从孙星衍。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帝五十大寿特设恩科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他也是梅花书院的第一位状元,状元巷因此得名。
扬州民间有一说,洪莹中状元是因为善有善报。洪莹的父亲洪恒裕在扬州经营盐业,嘉庆丁卯遇扬州水灾,灾民无数。盐运使曾宾谷在南门荷花池一带放粥,饥民往返,常有失足落水。洪父捐资修路,于水边设栏,平整道路,并用木板遮隔,使灾民行路无忧。洪氏的善举福及子嗣,洪莹才中的状元。
涉及洪莹状元的,还有一桩奇案和一段花絮。这奇案说的是礼科给事中花杰弹劾户部尚书、殿试读卷官戴衢亨在洪莹点状元中作弊,嘉庆十分重视,令洪莹重考,令二阿哥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监考,洪莹的答案与原先之文完全一致,嘉庆便赐洪莹“真才实学”四字及纱品二件,花杰交刑部议罪,官降三级。而花絮则颇具趣味。说来也巧,清圣祖康熙生于三月十八,孙子乾隆生于八月十三,于是就有人出了个上联:“三月十八,八月十三,圣祖祖孙齐万寿。”多少年过去了,没有人对出下联。到了嘉庆十四年恩科考试,洪莹会试四等,殿试得了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可他的同年杭州人戚人镜会试一等,殿试只得第四,官为编修。因此,有人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一等第四,四等第一,编修修撰两同年。”
三元巷
扬州三元路(今文昌中路)的前身三元巷,别的市县多有与此类似的地名,多半是取连中解元、会元和殿元的意思,或取殿试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之意而统称“三元”,但扬州的三元巷却非如此。明代,这条巷子的巷口处有座牌坊叫“文津坊”。嘉靖四年(1525),扬州知府易瓒为了昌明圣学、宏开文运,见原来跨于大街的状元坊年久毁坏,便把文津的坊名改称做状元坊,用以纪念宋代扬州的三位状元,并把他们的官讳、职衔镶刻在改树的牌坊上。自此,这条巷子便被称做三元坊或三元巷。
按其中状元的先后,三人依次是吕溱、王昴和李易,他们各有业绩,垂诸史册。
吕溱,字济叔,宋仁宗时的状元。授职学士,为皇家修《起居注》,先后曾出知徐、楚、舒三州和杭州。生性伉直,居官不喜应酬,“接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他为“七字舍人”,因此受人排挤,屈沉十余年,才起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兼开封府尹。当时的开封是首都所在,政务繁剧,任开封府尹的多不称职,惟他才识过人,辩讼立断,不阿权贵,豪恶敛迹。后人因他为政的事迹与前此任被称做“包青天”的包拯相仿,故也称他为“吕龙图”。吕溱不仅为以政绩知名于世,且是一位围棋高手。《弈人传》说他:“嗜弈棋,亦当时第一。”《珍珠船》说:“欧阳永叔不夸文章、蔡君谟不夸书、吕济叔不夸棋,大抵不足则夸也。”可见其棋艺之精淇。
王昂,少以文学知名,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开科,被徽宗拔为榜首。高宗时,他官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御府颁降书籍492种,及曾皎进献的藏书2600余卷。他将这些书籍分经、史、子二集四库,委官校对,遇有脱落讹误,另以别本校正。其后据此印行的,多称善本。他的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
李易,字顺之,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扬州钦点的状元。历史上考进士都是在京城,高宗为金人所逼,扬州成为皇帝驻跸的行在。李易以扬州人考中在扬州开科的榜首,因而扬州人对他的名字更为熟悉和亲切。他中状元时,例应赐闻喜宴庆贺,他因国难方殷,力请辞免,为时人称道,后经高宗签授江阴军判官。建炎三年,兀术渡江犯江阴。金兵前锋到达夏港,离江阴城仅数里,守臣胡纺因他有老母随任,令他奉母后辙。他回家禀告母亲蒋氏,不料蒋氏对儿说:“我如离城他住,你必无坚守之志,愿与吾儿同生死!”因此,他与守臣胡纺协力坚守,金兵探悉城中有备,引兵退去。江阴遂免遭金兵的蹂躏,其母蒋氏也因此被人称为贤母。
从这三位状元的事变看来,蒋瓒之为他们树坊纪念,实是寓有“景慕先贤、以励后世”的深意在内。
扬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
扬州在历史上一直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文墨书香气息浓重,然而扬州人不光文采出众,武举也丝毫不差。根据记载,有史可考的扬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就是明朝大将许泰。
许泰是扬州江都人,祖孙三代皆为名将,被载入《明史》。在明朝现有史料可考的52名武状元中,许泰是官职最高的一个(左都督,正一品),也是唯一被皇帝收为义子、唯一被赐国姓(朱)、唯一被封爵(安边伯,永定伯)的武科状元。
明孝宗死后,明武宗继位,河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刘六刘七起义”。农民军纪律严明,迅速发展到数万人。由于河北地区邻近当时的首都北京,因此这场农民起义使得朝野震惊,明武宗急忙下令各地边将率兵救援京师,因此许泰也带兵回援,最终京师得以保全。起义军被平定以后,许泰晋升署都督同知,并留在京城,侍奉在明武宗左右。后来他又被明武宗收为义子,赐国姓,所以许泰又被称为朱泰。(来源:扬州档案方志 文|王溪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