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通考》《登科考記》《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等史籍統計,自隋至清約1300年間,共出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15名。其中籍貫可考者約500名。
揚州地區民風尚學,家訓重教,人文荟萃,大家輩出。共有唐代進士9人,宋代狀元3人、進士268人,元代進士8人,明代狀元2人、榜眼1人、進士234人。
根據《揚州府志》《續纂揚州府志》《重修揚州府志》《江都縣續志》《江都縣志》《高郵州志》《道光續增高郵州志》等地方志記載:
清代揚州共湧現狀元5位,榜眼4位,探花7位,進士361位,舉人1469位。甚至出現寶應劉寶楠、高郵王念孫、儀征阮元、甘泉焦循等科舉家族。

呂溱,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文狀元。龍圖閣直學士。
王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文狀元。徽猷閣待制。
李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文狀元。太常寺少卿。
許泰,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武狀元。左都督,正一品,賜國姓,封爵。
李春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文狀元。内閣首輔。
王式丹,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文狀元。兩元及第。編修《明史》《一統志》《皇輿圖表》《佩文韻府》。
楊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戊科武狀元。兩元及第。湖廣提督。
陳倓,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醜科文狀元。翰林院修撰。
劉榮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武狀元。兄弟狀元。廣東提督。
劉國慶,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武狀元。兄弟狀元。貴州提督。
另有寓居求學揚州者二:
梁國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狀元。浙江會稽人,肄業于揚州安定書院。東閣大學士。《四庫全書》副總裁。
洪瑩,清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科狀元。安徽歙縣人,肄業于揚州梅花書院。
傳說中的“狀元福地”——狀元巷
狀元巷是揚州城南渡江路的一條支巷。清嘉慶年間,安徽歙縣人洪瑩在巷内居住,肄業于揚州梅花書院,師從孫星衍。嘉慶九年(1804)中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帝五十大壽特設恩科狀元,授翰林院編修,掌修國史。他也是梅花書院的第一位狀元,狀元巷是以得名。
揚州民間有一說,洪瑩中狀元是因為善有善報。洪瑩的父親洪恒裕在揚州經營鹽業,嘉慶丁卯遇揚州水災,災民無數。鹽運使曾賓谷在南門荷花池一帶放粥,饑民往返,常有失足落水。洪父捐資修路,于水邊設欄,平整道路,并用木闆遮隔,使災民行路無憂。洪氏的善舉福及子嗣,洪瑩才中的狀元。
涉及洪瑩狀元的,還有一樁奇案和一段花絮。這奇案說的是禮科給事中花傑彈劾戶部尚書、殿試讀卷官戴衢亨在洪瑩點狀元中作弊,嘉慶十分重視,令洪瑩重考,令二阿哥旻甯(即後來的道光帝)監考,洪瑩的答案與原先之文完全一緻,嘉慶便賜洪瑩“真才實學”四字及紗品二件,花傑交刑部議罪,官降三級。而花絮則頗具趣味。說來也巧,清聖祖康熙生于三月十八,孫子乾隆生于八月十三,于是就有人出了個上聯:“三月十八,八月十三,聖祖祖孫齊萬壽。”多少年過去了,沒有人對出下聯。到了嘉慶十四年恩科考試,洪瑩會試四等,殿試得了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可他的同年杭州人戚人鏡會試一等,殿試隻得第四,官為編修。是以,有人靈機一動,便對出了下聯:“一等第四,四等第一,編修修撰兩同年。”
三元巷
揚州三元路(今文昌中路)的前身三元巷,别的市縣多有與此類似的地名,多半是取連中解元、會元和殿元的意思,或取殿試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之意而統稱“三元”,但揚州的三元巷卻非如此。明代,這條巷子的巷口處有座牌坊叫“文津坊”。嘉靖四年(1525),揚州知府易瓒為了昌明聖學、宏開文運,見原來跨于大街的狀元坊年久毀壞,便把文津的坊名改稱做狀元坊,用以紀念宋代揚州的三位狀元,并把他們的官諱、職銜鑲刻在改樹的牌坊上。自此,這條巷子便被稱做三元坊或三元巷。
按其中狀元的先後,三人依次是呂溱、王昴和李易,他們各有業績,垂諸史冊。
呂溱,字濟叔,宋仁宗時的狀元。授職學士,為皇家修《起居注》,先後曾出知徐、楚、舒三州和杭州。生性伉直,居官不喜應酬,“接賓客不過數語”,人稱他為“七字舍人”,是以受人排擠,屈沉十餘年,才起複為龍圖閣直學士兼開封府尹。當時的開封是首都所在,政務繁劇,任開封府尹的多不稱職,惟他才識過人,辯訟立斷,不阿權貴,豪惡斂迹。後人因他為政的事迹與前此任被稱做“包青天”的包拯相仿,故也稱他為“呂龍圖”。呂溱不僅為以政績知名于世,且是一位圍棋高手。《弈人傳》說他:“嗜弈棋,亦當時第一。”《珍珠船》說:“歐陽永叔不誇文章、蔡君谟不誇書、呂濟叔不誇棋,大抵不足則誇也。”可見其棋藝之精淇。
王昂,少以文學知名,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開科,被徽宗拔為榜首。高宗時,他官起居舍人秘書少監。禦府頒降書籍492種,及曾皎進獻的藏書2600餘卷。他将這些書籍分經、史、子二集四庫,委官校對,遇有脫落訛誤,另以别本校正。其後據此印行的,多稱善本。他的這一圖書分類方法,長期為後世沿用。
李易,字順之,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揚州欽點的狀元。曆史上考進士都是在京城,高宗為金人所逼,揚州成為皇帝駐跸的行在。李易以揚州人考中在揚州開科的榜首,因而揚州人對他的名字更為熟悉和親切。他中狀元時,例應賜聞喜宴慶賀,他因國難方殷,力請辭免,為時人稱道,後經高宗簽授江陰軍判官。建炎三年,兀術渡江犯江陰。金兵前鋒到達夏港,離江陰城僅數裡,守臣胡紡因他有老母随任,令他奉母後轍。他回家禀告母親蔣氏,不料蔣氏對兒說:“我如離城他住,你必無堅守之志,願與吾兒同生死!”是以,他與守臣胡紡協力堅守,金兵探悉城中有備,引兵退去。江陰遂免遭金兵的蹂躏,其母蔣氏也是以被人稱為賢母。
從這三位狀元的事變看來,蔣瓒之為他們樹坊紀念,實是寓有“景慕先賢、以勵後世”的深意在内。
揚州曆史上第一位武狀元
揚州在曆史上一直以曆史文化名城著稱,文墨書香氣息濃重,然而揚州人不光文采出衆,武舉也絲毫不差。根據記載,有史可考的揚州曆史上第一位武狀元就是明朝大将許泰。
許泰是揚州江都人,祖孫三代皆為名将,被載入《明史》。在明朝現有史料可考的52名武狀元中,許泰是官職最高的一個(左都督,正一品),也是唯一被皇帝收為義子、唯一被賜國姓(朱)、唯一被封爵(安邊伯,永定伯)的武科狀元。
明孝宗死後,明武宗繼位,河北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劉六劉七起義”。農民軍紀律嚴明,迅速發展到數萬人。由于河北地區鄰近當時的首都北京,是以這場農民起義使得朝野震驚,明武宗急忙下令各地邊将率兵救援京師,是以許泰也帶兵回援,最終京師得以保全。起義軍被平定以後,許泰晉升署都督同知,并留在京城,侍奉在明武宗左右。後來他又被明武宗收為義子,賜國姓,是以許泰又被稱為朱泰。(來源:揚州檔案方志 文|王溪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