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封面新闻记者 张路延

洛兵是一个“无龄感”的人。

无龄,并非是时间没在他脸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其实他很坦荡,岁月铺展在脸上,没有刻意抵御的迹象。无龄,是时间没在他心上留下痕迹,他并不为其所约束,一直随心而活,青春不朽。

世人知道他,多因为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比如《梦里水乡》《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都出自他的笔下。大红大紫时,写了1000余首,只觉疲倦,用朋友的话说,当红时,反而人不见了,把自己埋了好几年,出来的是书。

他是那种不走寻常路的人,从小成绩优异,上房揭瓦,一次三好生都没拿过。考上北大,写诗唱歌,旷课打架,闹到退学,同学们买了一匹九丈长的白布请愿,签了3000多个名得以转圜,他却说“我不读了!”如今,他正醉心于当一名吟游诗人,一边走、一边写、一边唱,他说,我要这样到老。

随心而行,或许正是他无龄的缘由,通关的密码,则是诗。他说,自己写歌、唱歌、写诗、写小说,这所有的背后,都是隐藏的诗意:

我眼中的看到的世界,都是诗,我一切的自我表达,也是诗。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北大退学的少年

洛兵打小就背诗。

他出生在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在四川省歌舞剧院工作,身边见的,都是俊男靓女,每日弹琴练功,连晚上睡觉时,听到的都是钢琴、大提琴等此起彼伏的声响。耳濡目染下,小伙伴们也跟着学琴唱歌,唯独他在背诗:

我外婆是语文老师,我才几岁时,就天天让我背唐诗宋词,每天必须背几首,背不出就恐吓不给饭吃,虽然是假的,当时我还是信了,背诗背得很快。

外婆虽然严格,却并未让他对诗产生抵触之心。这个自嘲5岁就第一次离家出走的人,说自己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而诗歌,正是最好的抚慰方式,10岁起,他就开始写诗,“如今再看,不堪卒读。”

或许身边都是花一般青年男女的关系,他称自己“成熟的很早”,能够领会男女之间那一种朦胧美好的情感,但读书时,男女交往被视作洪水猛兽,这些压抑的情感,就用诗抒发出来。

他是那种成绩极好、却极调皮的学生,初中时,就有一群同学围在他身边,奉他为头,洛兵就带着他们出诗刊,取名为《帆》:

当时都是油印纸,每次滚筒油墨滚完,满手都是黑的。数量不多,写的又都是风花雪月,每次一出,就被疯抢而空,后来因为影响高考,老师才不让出了。

高中毕业时,他以全省文科前十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读俄语系,歌舞团给他开了欢送会。对此,他打趣自己:从小到大,我是方圆十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一次三好生都没拿过,德育不过关。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在北大的日子,他被戏称为“诗坛一霸”。

洛兵说,当时,北大文学派系可以分为两派,“正派”是中文系,他们其他系属于“邪派”,他却偏偏“邪要胜正”,组建了燕浪诗社,还和几个朋友搞了北京大学第一届文化艺术节,请了北岛、顾城、舒婷等一帮诗人来做演讲,围观者众,水泄不通。

在“正派”的回忆里,异军突起的洛兵,是并不可爱的存在,OICQ刚兴起时,洛兵还在玩聊天室,发现有人不断曝光他黑历史,他逮住了对方,结果是一著名文人,对方“恨恨”地说:

你在五四文学社时,不让我进文学社!好多中文系学生恨我,说我害他们没进文学社,还造我谣言,说无论男女,我都是手把手教写诗的,哈哈哈。

他从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大学快毕业时,因为旷课、跟校卫队打架、每晚在宿舍楼下弹琴唱歌等,洛兵虽然饱受女生青睐,却引起了学校注意,让他退学:

学校一帮人,买了一匹九丈长的白布,走遍了北大,让大家签名,一共签了3000多个名字,请求校方把我留下来。后来,学校也同意了,让我写一个认错书,再休学一年,我却突然决定:算了!不读了!

被吵醒的“梦里水乡”

在好友龚静染的回忆里,离开北大的洛兵,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

我们一起去重庆,在嘉陵江畔的礁石上,喝啤酒、朗诵诗歌,洛兵还带了一把吉他,他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词好、曲好、唱得好,我就说,洛兵,你在音乐上也有天分啊。

机缘巧合下,后来的洛兵,确实和音乐打起了交道。

洛兵说,退学后,他尝试过一些职业,可以养活自己,但毫无兴趣,觉得很虚无,他也尝试过写诗,作品一直在发表,但一看稿费单,“养不活自己”。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他决定回北京。

在朋友引荐下,他认识了崔健的前经纪人王晓京,王正在找人写歌:看我抱着吉他,就说那你唱吧,唱完,他说“北大出来的不一样”,现在作曲的人挺多,那你就写歌词吧。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各种经典随之而来,比如《梦里水乡》《红花红颜》…… 洛兵最开始还没意识到,有天,他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看到卖肉的屠夫坐在椅子上,悠悠然哼着《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他才知道:

这些歌火了,我能写歌,能在北京活下去了。

“我当时写歌,其实有两种,不太一样,一种是给陈琳她们写的流行歌曲,比较偏情感抒情类,量身定做;一种是给给指南针乐队的摇滚歌曲,罗琦唱的,需要真实的内心嘶喊,这种状态是很自我、也很自在的状态。”

90年代,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他回忆里,特别是1993年到1996年,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歌曲排行榜里,常能见到我名字,有时10首歌,4、5首都是我的,词曲都有,当时,音乐是我自我表达的一个出口,我像写诗一样写歌。

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梦里水乡》,写于1993年,洛兵说,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正在睡觉,突然,吉他手周笛抱着吉他闯了进来:

他说,洛兵,我写了一首经典,传世经典,可以流传很多年,我是双子男他是水瓶男,互相尊重又爱互相打击,我说,你就吹吧,周笛就抱着吉他弹了一遍,确实好听,他看我认同,就说,我再给你弹一遍?我音乐记忆好,抱过来就弹完一遍,说,你走吧,我想睡觉,你吵醒我做梦,这就叫《梦里水乡》,当晚就写好了歌词。

洛兵写《梦里水乡》时,还没有去过江南一带,后来,他常去江南,看见很多小镇上,都刻着他歌的名字,还有歌词。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情愿当个吟游诗人

写了数年歌词,洛兵觉得倦了。

他说,一个事情做久了,原有的吸引力在减弱,同时,歌词表达的东西有限,他想表达更多东西,他形容当时那种倦意:现在,我也登台演出,有时候,和以前的老炮儿们同台,唱了几十年,那种感觉不复当初,很勉强。

他暂停了歌词创作,用朋友的话说,他把自己“埋”了起来,一直在写东西,写诗,也写小说。

特别的是,他还写了魔幻小说,类似“中国版《魔戒》”,他是《星球大战》第一代粉丝,79年就看过小说,觉得很刺激,等看到电影,觉得思维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层次。后来,他又看了许多魔幻小说,忍不住动手写,整整花了4年时间,写了300万字,叫《天外》,被粉丝称为“中国版《魔戒》”,出版过一部,其他还没有出:

最近,我又全部修改了一遍,严密的改,每一段都朗朗上口,有音乐性,我星盘里有不少处女座(笑),完美主义者。

在常人看来,国内写魔幻小说,多是年轻人兴趣所在,是他们的主场,但洛兵似乎不以为意,他喜欢,所以投入很多时间去做,并不计较得失: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还能写出来,本身就是有意思的事情。

随着年龄渐长,他似乎活得更自在,“我知道如何保持生计和兴趣的平衡,不再担心生存时,有了更多自由表达自己的尝试。”

写完《天外》后,他无意中走上了舞台,从此没再下来。朋友说,每隔几年不见,洛兵就会让他吓一跳,因为身份总在变。

为什么50岁的洛兵,不是油腻的中年男人,反而活出了“无龄感”?

2011年,卢中强搞“民谣在路上”,高晓松、沈庆等都请了,让他也去试一试,在他记忆里,那是一个4、5千人的大场子,调音的时候,腿都在发抖,等晚上演出,《梦里水乡》第一句唱出来,他一看台下,感觉观众的眼睛亮了:

那一刻,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台上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时候,我父母不希望我上舞台,小伙伴都是练琴,我背诗。我年少轻狂时,也觉得上台是戏子,我是艺术家,结果等自己上台演唱后,才发现这感觉太好了,把自己所写所感的演绎出来,很能表达自己。

刚开始登台时,也有过不认可,他却有种自信:我觉得我可以征服你。

“有次,我参加音乐节,很多人奔着苏打绿去的,我一上台,就嘘我,下去,我们要听苏打绿!我就说,我钱都收了,哪怕你们嗓子喊破,我这7首歌还是要唱完的,这样吧,唱不好你们可以上台打我,唱得好,你挥下荧光棒好吗?后来唱下去,满场都是荧光棒。”

关于唱歌,他还有种更自如的方式,叫做“吟游”,用他的定义来说,这是种“流浪,一边走、一边写、一边唱”的模式。他喜欢行走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谁也不认识他,不停地行走,享受那种“不确定的感觉”。

2011年,他做第一次“吟游”,朋友介绍他去江湖酒吧,观众越来越多,后来都站到了大街上去了。之后,他每年辗转城市,一年大概做6场左右,大多数都不挣钱,有时还贴钱。

吟游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不止是歌唱,有时还有舞蹈家,有时还有书法家,各种形式表达。11月25日,在成都言几友的一场,现场音响不支持,他就干脆拿着新出的诗集《路过你,谢谢你》读诗,兴致来了,拿着手机,清唱了记忆中的俄语歌曲:

我内心中的诗人,就是游荡四方的,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唱到哪儿,我希望吟游能做下去,是一群人的狂欢,台上、台下都是。

洛兵说,做了27年音乐,都是在别人背后表达,吟游让他找到了这些年流浪的状态,找到了一种更自如表达的方式,他出了一张自己的专辑《吟游天外》,有民谣、有摇滚、有蓝调:

都是我流浪旅途上写的歌,在我看来,它不止是音乐,也是我看到的世界,我一切的自我表达,属于内心的诗意,诗意,贯穿了我的所有。

他说,自己情愿做个吟游诗人,这个时间,没有期限。

“我会一直唱下去,直到我唱不动的那一天。”

洛兵

诗人、音乐人、作家、编剧。

1990年开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梦里水乡》《回来》、《随心所欲》《吟游》《天外》等;1999年开始出版小说、散文、诗歌,结集《秋风十二夜》《天外》《路过你,谢谢你》等;2010年,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演唱会,命名为“吟游”系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