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作者:老虎69090

袁张庄村民委员会(行政村)辖袁张庄、马沙窝、温楼、三官庙4个自然村。1955年成立安六初级社,1956年与刘楼、袁张庄、温楼、三官庙、马沙窝、东安六、西安六、安庄、北张庄等九个村联合,组名袁张庄高级社,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袁张庄大队,1961年体制调整时,自立大队,以驻地命名袁张庄大队,袁张庄生产大队。1984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生产大队变更为行政村,并成立袁张庄村村民委员会,袁张庄自然村至今。其他自然村也如此。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2018年12月《曹县标准地名图集》袁张庄行政村位置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1999年12月《曹县地名志》袁张庄行政村位置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袁张庄卫图

袁张庄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袁张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南17公里,孙老家镇政府东北5公里。东邻苏集镇土地庙村,西邻刘楼村,北邻侯集镇郜黄庄村,南邻韩楼村。海拔一般在51米,东西35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总面积0.4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38平方千米。有房屋180栋,全村有180户,人口480人,男性265人,女性215人,均为汉族,有袁、张、王、超、马、康、姬、胡8姓,袁、张2姓为多。以农为主。为袁张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袁张庄、马沙窝、温楼、三官庙4个自然村。据《袁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袁氏祖讳成甫携子士能、士达自山西洞迁曹县黄堽里。弘治间(1488-1505年),其裔析此,名村袁庄;后有张姓迁入,遂名袁张庄。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村貌

马沙窝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马沙窝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南17.1公里,孙老家镇政府东北5.5公里。东邻苏集镇土地庙村,西邻刘楼村,北邻侯集镇郜黄庄村,南邻韩楼村。海拔一般在51米,东西12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主干街1条,宽5米。有房屋160栋,全村有160户,人口447人,男性227人,女性220人,均为汉族,有马、刘、冉、张等9姓,马姓最多。总面积0.4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35平方千米。以农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朝天椒等。为养鸡专业村。属袁张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马氏自山西洪洞迁定陶马庄,后又迁此,因于河滩沙高处建村,故名马沙窝。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三官庙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三官庙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南17.6公里,孙老家镇政府北5.5公里。东邻苏集镇土地庙村,西邻刘楼村,北邻侯集镇郜黄庄村,南邻韩楼村。海拔一般在51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有房屋45栋,全村有40户,人口160人,男性76人,女性84人,均为汉族,有马、穆、徐、王、李、孙6姓。总面积0.1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126平方千米。以农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朝天椒等。属袁张庄村民委员会。宋末,此处有三官庙一座,因避战乱,人多寓此,渐成村庄,遂以庙为名。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温楼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温楼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南17.4公里,孙老家镇政府东北5公里。东邻苏集镇土地庙村,西邻刘楼村,北邻侯集镇郜黄庄村,南邻韩楼村。海拔一般在51米,东西50米,南北1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宽分别为4米、5米。有房屋25栋,全村有22户,人口80人,男性45人,女性35人,均为汉族,有张、季、冉3姓,总面积0.0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063平方千米,以农为主。属袁张庄村民委员会。明成化间(1465-1487年),温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因建楼而得村名温楼。清道光间(1820-1839年),卖给李、曾2姓,后曾氏拆楼迁出,得名破温楼;建国后复原名。

说到温楼自然村,不得不提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先生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600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3。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济南视察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先生获奖作品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先生经历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先生作品

张春雷(1904.5.25——1975.10.23),原名张兴然,出生于曹县苏集镇龚楼村(曾和作者岳父家是邻居,解放前私交深),他9岁进入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曾立堂创立的曾家长兴班学戏,而落脚温楼村而成为温楼村人。著名柳子戏花脸、红脸演员,柳子戏一代宗师,戏剧大师,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柳子戏张派艺术创始人,有“活张飞”之称。因善演红花脸,在鲁西南一带有“黑红饺子”的美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春雷先生对柳子戏表演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原长兴班主演掌班、郓城县工农剧社社长、山东省柳子戏剧团团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理事。

张春雷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张凤鸣,柳子戏名家,擅演旦角,外号“银铃铛”,扮相俊美,声腔圆润,在《龙宝寺》一剧中饰演黄秀娘,根据自己的嗓音特色,创唱的曲牌【序子】,倾倒满场观众,至今为人传唱。耳濡目染,张春雷自幼便对柳子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9岁进入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曾立堂创立的曾家长兴班学戏,先后拜著名柳子戏艺人黄承先、王福润为师,主攻花脸,后兼唱红脸。他噪音宏亮,功架粗犷有力。他扮演的张飞是“黑头红脸”,因此被称为“黑红饺子”,在《夜战马超》一场戏,张飞与马超对打,他脚金鸡独立,连续摆出十八罗汉不同的身法,施展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功力,表现了张飞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再如《虎牢关》一剧中,张飞与刘备、关羽合力同战强将吕布,他纵身跃到前场,挥枪舞鞭,狠狠倒打吕布紫金冠,跳跃轻捷如飞蒸,“跺泥”立身稳似泰山,功架勇武优美,在乐器的配合下,活象勇猛、憨直、诙谐而粗中有细的张飞出现在观众面前。由于他成功地塑造了张飞的英雄形象,被称为“活张飞”。张春雷不但武功超群,在念白、行腔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他声如洪钟,音似沉雷,苍劲有力,而且嗓子变换自如。念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面目表情,丰富生动。所到之处,观们无不拍手称赞。他不但花脸戏演得好,还兼演红生戏。《张大德游寺》中主演张大德,在《打登州》中主演秦琼,同样显示出唱、做、念、打的功力非凡。偶尔他也演彩旦,如在《胡罗锅抢亲》中他扮演一个烧水的大脚丫环,以风摆柳的身法上场,磋步走个圆场,加上他那笑脸的扮相,曾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大师长子、耄耋老人张贵宝老师在张春雷大师晚年居住的院内。

1930年后,张春雷担任曾家科班主演及掌班,在鲁西南、豫东、淮北等地演出。1935年,张春雷组建一个柳子戏班,在东明、菏泽、丰县、曹县一带演出,获得很大反响。1948年,该剧社被复程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改名为“新生剧社”。20世纪50年代,张春雷参加郓城县工农剧社,任社长。该社四梁八柱,行当俱全,阵容宏大,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演出水平迅速提高,深受鲁西南广大观众的欢迎。

1954年,为迎接山东省暨华东区的戏曲会演,张春雷带领剧团排练出多出好戏,后选定《黄桑店》《五台会兄》《三盗芭蕉扇》三出戏参加会演。在上海华东戏曲汇演时,京剧大师程砚秋看过他的表演,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在青岛政协礼堂看了张先生饰演的《黄桑店》之秦琼、《五台会兄》之杨五郎后,赞誉有加。周信芳待他卸完妆,二人合影留念。周信芳说:“早就听说柳子戏,早就听说“活张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此次会演,张春雷荣获省优秀奖、华东区二等奖。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张春雷又荣获一等奖,这使郓城县工农剧社名声大振,柳子戏逐渐从穷乡僻壤走进繁华都市。195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了扶持和发展这一古老剧种,将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进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号称“天下第一团”,张春雷任团长。

山东省柳子剧团组建后,张春雷继续挖掘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排演了《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孙安动本》等精品剧目,公开上演,受到好评。1959年10月24日及第二年5月,张春雷接连两次,在济南为毛主席专场演出,受到称赞。毛主席高兴地说:“张飞拿扇子,在其它剧种没见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二十七岁,柳子戏不带胡子是对的。”毛主席还对身边的舒同说:“人们都把吕剧说成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

1959年,山东省政府组织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在主打的三出柳子戏中,张春雷主演两出。他们曾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先念、徐特立等演出,获交口称赞。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郭沫若、梅兰芳、苟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扬、马少波、欧阳予倩等,都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该剧团给予高度评价。晋京一个多月,《张飞闯辕门》等戏,就演了17场之多,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誉满京华。载誉归来之后,张春雷又率团在大江南北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活张飞”艺术声誉传遍全国。

同年,在北京烤鸭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苟慧生请客。梅兰芳对张春雷说:“柳子戏早就听说过,原以为绝了,今日见到,格外高兴。”“中国戏剧四大古老剧种,昆、弋、梆都知道,惟独没见过你们,现在了却心愿了。”“我珍藏的明代赵匡胤的脸谱,与你们画的秦琼三块瓦房很近似,足可见柳子戏的古老。”不久,梅兰芳的文章《东柳垂青》在1959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他写道“以善演《张飞闯辕门》得名、有“活张飞”称号的老艺术家张春雷,唱腔沉着有气魄,身段老当稳练。”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梅兰芳先生在前门烤鸭店宴请王福润(左一)、张春雷(左二)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北京晚报》刊文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先生口述《我演“张飞闯辕门”》一文,刊登于1959年12月3日《北京晚报》第三版上

1962年参加拍摄戏曲片《孙安动本》,张春雷成功塑造了刚猛爽直、敢于打朝的徐龙形象。此时已年将花甲、两鬓苍苍的张春雷,饰演姓娃花脸,既10多岁的小千岁徐龙。在“打朝”一场戏里,他上场亮相、抬腿踢蟒,动作伶例,唱腔宏亮,吐字清晰,将一个活泼可受的小徐龙,刻画得维妙维肖。当徐龙为保孙安上殿动本,未获恩准而与皇上争辩时,他怒不可遏,挥锤追打奸臣,纵身坐上龙案,大揭皇家上辈宰耕牛、当和尚的家底,大摆自己上辈创业保国的功勋,把徐龙爱护忠良、痛恨奸佞、主持正义、藐视君威的刚直无畏面又天真幼稚的性格表现得鲜明生动出,真实感人,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获得普遍赞誉。

张春雷精湛的艺术表演,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显示了柳子戏的特色和无穷魅力。他经常饰演的人物还有《挂龙灯》中的赵匡胤、《安南国》中的陈谦、《一计害三思》中的石敬思以及《张飞闯辕门》《虎牢关》《鞭打督邮》中的张飞等。张春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演什么像什么,有“活张飞”、“一声雷”、“黑红绞子”之誉,在柳子戏发展史上是一座里程碑。他创立的“张派艺术”,丰富了戏曲舞台的涵量和精深。张派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戏曲各剧种之中,是一支独秀,一支流派,在国内,已经达到最高层次,京剧界的大师、理论家们看到张派艺术后,无不惊叹敬服。电影名导岑范赞其为“全国最优艺术家之一”,著名电影演员钱千里说:“看张团长的戏是一种艺术享受。“中国评剧院的著名演员魏永远拜师学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亲自来团拜访……全国各地方剧种的青年演员慕名求艺者不胜枚举。

张派艺术粗狂豪放、酣畅大气。张春雷唱腔高昂宽厚,沙甜横磨,扮相堂正,工曲严谨。这是因为他演戏讲究一个“非奇不传”,即抓住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度夸张,达到出“奇”。活灵活现、生动感人。他塑造的人物各不相同,形象迥异。他对每个剧本都精心琢磨,设身于角色之中,研究角色的家庭、出身、年龄、性格、背量,设计出每个人物独特的舞台贯穿动作,特定环境中的定式、亮相、声音、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等,精益求精地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塑造的舞台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内行外行都交口称赞。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大师故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春雷回到老家。不久在寂寥中去世,一代名伶埋没乡间。墓地就选在温楼村北不足百米的麦田里,自此一代名伶与一抔黄土寂寂相伴,昔日那优雅高贵的笙歌管弦也在这鲁西南大平原上的晨风暮雨之中渐行渐远。但张春雷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柳子戏事业,七十年如一日,为剧种、剧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一线演出,培养新秀,挖掘剧目,创立流派,成绩巨大,功勋卓著。他挖掘整理柳子戏剧目有35种之多,其代表作品《张飞创辕门》《黄桑店》《打登州》《五台会兄》等,已成为剧团的宝贵财富。他的嫡传弟子孔祥启、张贵银(张春雷次子,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程瑞东、徒孙王伟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薪火相传,继承他的艺术,活跃在当今舞台上。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张春雷大师晚年钟爱的茶壶。

2015年,张春雷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逝世四十周年,曹县政府以及山东省柳子剧团拟为张先生树碑纪念,得悉这个消息后,远在京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哲嗣梅葆玖先生欣然为张春雷墓园题词,以表达对这位早逝的柳子戏表演艺术家的怀念之情,也为柳子戏与梅家两代大师再续因缘。2015年6月1日上午,纪念柳子戏表演艺术家张春雷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暨墓园落成仪式在菏泽曹县温楼村举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为张春雷先生墓碑题词,国画大师著名京剧学者李滨声先生为“春雷亭”题写匾额。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曹县孙老家镇温楼自然村村梅葆玖先生题“张春雷先生之墓”

山东柳子剧团的33名演员在温楼村张春雷先生新树墓碑前,为村民奉上了一出出精彩的传统柳子戏剧目。婉转优美的唱腔,形神兼备的表演,让现场群众赞不绝口。

曹县孙老家镇袁张庄行政村村志和柳子戏大师张春雷

村民胡西山告诉记者,几十年没听过这个戏了,这一看一听,还是老味。柳子戏传承人、张春雷之子张贵银说,他将会继承父亲遗愿,继续把柳子戏好的唱腔、好的表演认真地传承下去,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温楼村不但以出了张春雷等柳子戏的黄钟大吕著称,更以被誉为柳子戏“富连成”的曾家班享誉菊坛。《柳子戏史研究》曾礼堂大、小曾家班词条载: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大、小曾家班的“管主”(承办人)是温楼地主曾礼堂(有地4500亩),他绰号“五骚虎”,酷爱柳子戏,聘请教师黄承先、尤一锁、王福润等于1915年在温楼创办大曾班(亦称长兴班),以“春”字排辈,培养出张春雷、李春荣、孙春花等著名演员。学员出科后广受欢迎、收入丰裕,为此1920年曾礼堂决定再办个柳子戏科班,即小曾班,又称“义盛班”,地址仍设在温楼,教师仍由王福润等担任,以“秋”字排辈。小曾班培养出来的演员有何秋云、张秋玉、张秋魁、徐秋风等。历时十余年,大、小曾班先后培养了近70余名柳子戏演员,这些演员后来成为各个职业班社的骨干力量,为柳子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编写中参阅灃水河下柳和荣宏君两位师弟发表的文章,特谢!

编写: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